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是一种膜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并且是一个多配体受体。它与不同的配体结合后,在不同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与肿瘤密切相关的配体是神经轴突生长因子(amphoterin)。在许多恶性肿瘤中两者均表达增高,并且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运动、侵袭转移能力及肿瘤临床分期与预后等相关。对两者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认识与研究,可能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位,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肿瘤 配体 受体 治疗 生理病理 靶位
  • 简介:目的研究多位点片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计算机X线摄影(CR),数字X线摄影(DR)及数字能量减影(DES)正斜位肋骨摄片检查未见明显的移位性肋骨骨折,但有局部肋骨孤度异常("3"字征阳性)或临床高度怀疑有肋骨骨折的66例患者,用多功能数字化遥控X线机(DRS)进行多位观察及点片.结果66例疑有肋骨骨折病例中,多位点片显示了33例中的43处不完全性骨折(左侧21例28处,右侧12例15处),并显示了61例中的79处移位性骨折(左侧34例45处,右侧27例34处).结论多位点片是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有效工具.

  • 标签: 肋骨骨折 多轴位点片 X线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舟骨螺旋CT影像的最大长度、近端尺侧关节面与最长的夹角,以及二者的性别、侧别差异。方法收集30例60侧正常舟骨的螺旋CT数据,利用软件VxWork计算舟骨的最大长度、最长的端点位置、近端尺侧关节面与最长的夹角α,并检验上述数据有无性别、侧别及观察者内的差异。结果30例60侧舟骨的最大长度均值是(28.05±2.12)mm,男(29.31±1.55)mm,女(26.6±1.83)mm;男性长于女性,但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α的均值是(23.81±2.45)°,男(23.25±2.40)°,女(24.86±2.50)°;性别、侧别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也无显著的观察者内差异。舟骨最长的端点分别在舟骨远、近端的皮质上,位置较恒定;远端位于舟骨结节区的中央,近端在舟骨近端关节面背缘中1/3处;左右两侧对称。结论舟骨螺旋CT影像最大长度、近端尺侧关节面与最长的夹角较恒定,且无侧别差异;以健侧舟骨影像数据为依据,用以判断患侧舟骨形变是可行的。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舟骨 解剖学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神经内分泌的异常。运动过程中要调节身体机能的同时维持稳态,这就依赖于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形成完整的调节环路,对运动时的机体做出有效而恰当的调节。本文就运动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稳态的调控、抑郁与HPA的关系、探讨运动对防治抑郁症的途径。

  • 标签: HPA轴 应激 抑郁症 运动
  • 简介:阴部外动脉皮瓣(superficalexternalpudendalarteryaxial-patternflap,SEPA皮瓣)是基于阴部外动、静脉系统的型皮瓣.本院于1991~1999年采用SEPA皮瓣早期修复手部电击伤2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阴部 外动脉轴型皮瓣 电击伤 手部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近视防控在儿童眼增长中的应用效果作以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儿童分为不进行近视防控的观察组与进行近视防控的防控组。观察组儿童每年进行一次眼与屈光度检查。防控组儿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眼检查,入组第一次测量眼后散瞳验光,一年后复查眼后再次散瞳验光,防控手段包括日间户外(平均每日大于2小时)、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或环曲离焦类框架镜(星趣控、新乐学、成长乐等)等。结果:经过将防控组与观察组的儿童检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果:实行近视防控之后的防控组的眼增长及等效球镜变化均小于观察组;未进行近视防控的观察组的眼增长及等效球镜变化均高于防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以上指标对比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儿童眼增长的监控对于近视防控评估有精度高、可靠性好、可重复性强、方便快捷等优势,有利于评估儿童屈光状态的发育情况,有利于预判近视的发生及发展,有利于评估近视防控效果,以及提高儿童近视预防及控制的意识。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眼轴 近视防控 应用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O)造成肾积水的。肾旋转异常。方法通过CT增强检查及三维重建回顾分析近2年来两家医院50例UPJO合并肾积水的肾,测量其冠状面侧夹角(IA)、横切面后夹角(PP)、矢状面前夹角(AA)。结果cT三维重建测量肾显示,肾内型肾盂,肾积水的肾旋转无明显异常。肾外型肾盂,积水未超过中线,肾冠状面侧夹角减小,横切面后夹角增大,矢状面前夹角无明显变化。肾外型。肾盂,积水超过中线,肾冠状面侧夹角减小更明显,横切面后夹角减小(甚至水平状),矢状面前夹角无明显变化。结论UPJO引起肾积水的肾有旋转异常,为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异常旋转患肾的辩认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肾积水 肾轴 小儿 CT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4-18岁青少年眼与屈光度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6月到 2021年6月在我院建立屈光档案的青少年,行视力检查、眼压测量、眼位检查、裂隙灯检查、裂隙灯下眼底检查、生物测量(包括眼、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白到白)、散瞳验光,排除斜弱视、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排除双眼眼相差大于0.2mm,等效球镜相差大于0.5D者,年龄≥3岁,≤18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干预组,对比两组眼和屈光度的增速;根据干预组是否规范防控分为达标组与非达标组,对比两组眼和屈光度的增速。结果:近视屈光度和眼长度呈正相关,眼越长,屈光度越高,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前,观察组与干预组眼和屈光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后,干预组眼和屈光度增涨明显低于观察组;干预前,达标组和未达标组眼和屈光度统计学不具有差异(p>0.05),干预后,达标组眼及屈光度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统计学对比具有差异(p<0.05)。结论:将儿童生理性远视保护好,对于近视防控意义重大,眼增涨与屈光度增涨一致性较好,通过使用生物测量仪测量眼就能大致评估近视发生、发展的情况,快速便捷,用于近视防控评估值得推广。

  • 标签: 近视 高度近视 屈光参差 青少年 眼轴 屈光度
  • 简介:摘要:颈椎前路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颈椎病变的方法,但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性症状,如脊髓损伤、神经根压迫等。性症状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因此,了解和研究颈椎前路手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因素对于改善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椎前路手术 轴性症状 影响因素
  • 简介:例1男,35岁,左手中指热压伤后1h入院,创面3.0cm×2.0cm,表面呈皮革状。X线片检查未见骨骼受损。人院后第2天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清创,见左中指中、近节指背皮肤缺损约3.5cm×2.3cm,基底为伸指肌腱。设计第2掌背皮神经营养皮瓣:以第2、3掌骨基底间至第2指蹼中点为轴心线,第2指蹼中点背侧为旋转点,皮瓣4.0cm×2.5cm。按设计由伸肌腱膜浅层掀起皮瓣,蒂部皮神经和浅静脉两侧保留0.5cm宽筋膜组织。切开旋转点与皮肤缺损之间的皮肤,皮瓣旋转180°与受区低张力缝合,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2周拆线,患者创面封闭,外形及功能良好。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创面封闭 掌背 热损伤 指背皮肤缺损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目的报道利用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CDFI)设计腹部型皮瓣修复上肢深部创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上肢创面特点,选用髂腰皮瓣、下腹部皮瓣和胸脐皮瓣共3个部位8个皮瓣,术前传统方法设计皮瓣后,应用CDFI检测型皮瓣供血动脉的起止点和长度等,根据检测结果再次设计皮瓣并转移覆盖上肢创面.结果CDFI检测结果与术中所见相符,8例皮瓣完全成活.结论CDFI对腹部型皮瓣血管判断具有简单、直观和无创的特点,为确定腹部型皮瓣移植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 腹部 轴型皮瓣 上肢 深部创面修复 CDFI
  • 简介:目的明确额部常见皮瓣间供血血管系统之间的吻合情况,为额部皮瓣特别是眶上动脉蒂反流型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口径、走行和相互吻合状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具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为上界距眶上缘4.9±0.4cm,下界为眶上缘水平,上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0.2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0.4cm;下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4±0.2cm,外侧2.3±0.5cm。结论额部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供血,吻合支丰富且吻合区域较恒定,故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血管的反流式皮瓣,增大血管蒂旋转的角度和长度以及灵活性。

  • 标签: 额部 眶上动脉 滑车上动脉 颞浅动脉额支 皮瓣
  • 简介:目的调查常规体检人群中浅前房合并中高度性近视的比例。方法2003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邵逸夫医院眼科行常规体检的人群中,若发现浅前房,进一步行眼压、屈光、A超、前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分析中高度性近视在浅前房人群中的比例。结果65536人接受检查,6957人周边前房深度≤1/2角膜厚度,2971人接受进一步检查,其中15例(26眼)受检者合并有中高度性近视,比例为0.50%。26眼眼均长于25mm。其中10例15只眼屈光度介于-3.00D与-6.00D之间,属于中度近视眼。7例11只眼屈光度大于-6.00D,属于高度近视眼。26眼中可关闭房角7眼,比例为26.92%。结论本院体检人群中浅前房合并中高度性近视者比例为0.50%,眼科医师对浅前房合并近视患者应予关注,避免这类人群发展成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 标签: 浅前房 轴性近视 比例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的影响,探讨两种方法对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的6-12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只眼,等效球镜-1.00D~-4.00D,采取自愿原则分为3组,A组0.01%阿托品组44例(88只眼),等效球镜度数-2.53±1.12D,B组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只眼),等效球镜度数-2.81±1.15D,C组框架眼镜36例(72只眼),等效球镜度数-2.61±1.25D。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三组近视儿童眼的变化情况。结果 角膜塑形镜组6个月眼增加了0.07±0.13mm,低浓度阿托品组6个月眼增加了0.16±0.15mm,框架眼镜组6个月眼增加了0.23±0.12mm,三组眼变化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0.01%阿托品 眼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式滚动移位法在减轻胸腰椎术后患者伤口疼痛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所收治的共计60例行胸腰椎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这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乱序均分为30例应用常规平抬搬运法的对照组患者,以及30例应用式滚动移位法搬运的观察组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度。结果:采用了式滚动移位法搬运的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更低于仅接受了常规平抬搬运法的对照组患者,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且应用了式滚动移位法搬运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更高于仅接受了常规平抬搬运法的对照组患者,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针对行胸腰椎术的患者,在术后采用式滚动移位法进行搬运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伤口疼痛,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而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临床上具有优秀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胸腰椎术 伤口疼痛 轴式滚动移位法 满意度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态逐渐成为研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焦点,“肠-关节”概念由此产生。中医认为RA多因肾督亏虚,脾胃失调,风寒湿外邪内侵,气血凝滞,瘀毒内生,外滞关节,内舍脏腑,尪痹从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或屏障功能受损是RA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将调节肠道微生态作为治疗靶点,这与“益肾蠲痹法”中温补脾肾、顾护脾胃思路相似。笔者基于“肠关节”理论,探讨益肾蠲痹法治疗RA,以期为中医药治疗RA提供一个新思路。

  • 标签: 肠-关节轴 益肾蠲痹法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研究“足掌拉伸辅助器”在跟骨位X线拍摄中对于传统跟骨拍摄方法的成像质量优势,提高放射医学技师的X片拍摄水平。方法:选取我中心接收的50例跟骨病痛患者,时间分界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处理,一组纳入25例,二组纳入25例,其中一组使用传统跟骨位拍片技术,二组使用“足掌拉伸辅助器”拍摄,对比二组患者X片质量差异,结果:第二组X片优良X片的比例更高,秩和检验(z=3.8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在跟足位X片拍摄中“足掌拉伸辅助器”技术值得放射技师推广应用。

  • 标签: “放射医学技术” “跟骨轴位” “足掌拉伸辅助器” “放射医学技术”
  • 简介: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样,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论。有相关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是IBS-D 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最新罗马Ⅳ标准指出脑-肠互动障碍可能贯穿肠易激综合征( IBS) 发病的始终。肠道微生态失衡被认为是导致脑-肠互动障碍的重要始动因素,参与构成菌群-肠-脑,成为新兴研究热点。本文以菌-脑-肠机制为出发点,探讨总结其与 IBS-D 的联系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究 IBS-D 的发病机制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 菌-肠-脑轴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再生手术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消毒供应室再生节器械的清洗质量,根据消毒供应室品管圈实施前后进行观察比较,实施品管圈前时间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实施品管圈后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由我院消毒供应人员自愿参与组成品管圈,进行品管圈知识培训,确立组织名称、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对活动前消毒供应室再生器械清洗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出再生医疗器械清洗不合格的部位主要表现在器械表面及关节处,然后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的常用手法和工具,对轴节器械清洗不合格部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有效对策并实施,达到手术器械合格的清洗质量。结果: 通过运用品管圈工具的质量管理方法,使得再生手术节器械的清洗质量由实行品管圈管理之前的84%提高到95%,同时器械损伤减少,缩短包装时间,提高效率,品管圈的实行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品管圈 再生手术轴节器械 清洗质量 消毒供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