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发生率、临床特征、手术指征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本院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住院分娩孕产妇总数、剖宫产数、剖宫产率、临床特征、手术指征和妊娠结局,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住院孕产妇分娩数23163例,剖宫产8210例,剖宫产率35.44%(8210/23163)。(2)剖宫产指征前五位是:再次剖宫产、头盆不称、胎儿窘迫、宫缩乏力、胎位异常。再次剖宫产最高,居首位(P<0.01)。(3)分娩期并发症:主要是产后出血38例,发生率0.46%,无孕产妇死亡。结论 在产科临床工作中,剖宫产已成为解决许多产科难题的重要手段。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日臻完善,大量产妇和围产儿的生命得到挽救。

  • 标签: 剖宫产 手术指征 产后出血 妊娠结局
  • 简介:[摘 要] 目的 通过对某市222例蚂蚁咬伤患者电子病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该市蚂蚁咬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对该市蚂蚁咬伤患者救治和蚂蚁防控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收集某市2022年1月-2023年1月222例蚂蚁咬伤患者病历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14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局部过敏反应为主;8例危重病例伴有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结论 加强蚂蚁特性及咬伤急救知识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的“可防、可控、可治”意识和水平;加强监测预警,提升防控能力;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 标签: [] 蚂蚁 红火蚁 咬伤 过敏
  • 简介:【摘要】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阴道分娩产妇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中占首位 。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是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但临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产后出血量计量不准确、估算不足,从而导致救治最佳时机的延误。因此,本文联合应用客观测定法从产时、产后2小时分别就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的测量进行综述,旨在为医护人员准确计量产后出血量提供参考,为产妇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 标签: 联合应用 客观测定法 阴道分娩 产后出血 研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PDCA循环法在改进药物临床试验资料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并且临床试验资料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药物临床试验项目8个实施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前作为对照期,选取2022年1-12月药物临床试验项目5个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的时期作为观察期。各种不合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使用PDCA循环法进行数据管理流程的优化后,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工作中的数据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各种不合格时间发生频率显著下降。结果:建议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数据管理流程的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和提高数据管理工作。

  • 标签: PDCA循环法 药物临床试验 资料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肝细胞癌有无微血管侵犯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引起肝细胞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因素和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2017年8月-2022年8月的纳入分析的肝细胞癌数据。将肝细胞癌病人数据分为有微血管侵犯组和无微血管侵犯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及分析微血管侵犯对肝细胞癌生存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性别、乙肝史、丙肝史、包膜完整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HBV、AFP、DCP、NLR、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分化级别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混杂因素显示甲胎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含量是引起肝细胞癌微血管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对肝细胞癌无MVI组与肝细胞癌有MVI组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生存差异(P<0.05)。结论 1.AFP和HBV是引起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2.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是引起肝细胞癌病人生存下降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临床预测因素 预后生存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肝细胞癌有无微血管侵犯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引起肝细胞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因素和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2017年8月-2022年8月的纳入分析的肝细胞癌数据。将肝细胞癌病人数据分为有微血管侵犯组和无微血管侵犯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及分析微血管侵犯对肝细胞癌生存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性别、乙肝史、丙肝史、包膜完整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HBV、AFP、DCP、NLR、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分化级别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混杂因素显示甲胎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含量是引起肝细胞癌微血管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对肝细胞癌无MVI组与肝细胞癌有MVI组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生存差异(P<0.05)。结论 1.AFP和HBV是引起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2.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是引起肝细胞癌病人生存下降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临床预测因素 预后生存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