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2004年6月-2009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示、中、环、小指背侧热压伤(图1a)女性患者6例,年龄18~53岁。伤后1h~15d入院。

  • 标签: 热压伤 皮瓣修复 多指 蝶形 腹部 2009年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更好的验证镍钛丝弹簧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了我院2022年3月-2023年4月的98例口腔正畸的患者进行临床实验探究,其中设置49例为对照组,采取弹力链的方法进行口腔正畸,而实验组的49例采取镍钛丝弹簧的方法进行口腔正畸,在临床上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牙列指标等相关参数进行对比,更好的探究镍钛丝弹簧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采取镍钛丝弹簧的方法,患者的上切牙宽度、下切牙宽度、上中切牙角、下中切牙角等牙列指标数据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91%,而对照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1.4%,远低于实验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镍钛丝弹簧 口腔正畸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弹簧切割针在胸膜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超声诊断为胸腔积液的382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针刺胸膜活检以明确病因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弹簧切割针胸膜活检取材成功率为87.1%,确定诊断率77.2%.结论超声引导弹簧切割针胸膜活检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有效、可重复性强的介入性诊断手段,可提高恶性胸膜炎的确诊率,且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超声检查 胸膜活检 胸腔积液 切割针 针刺胸膜活检 弹簧切割针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1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行弹簧圈栓塞术的患者于围手术期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结果31例患者均栓塞成功。29例恢复良好,术后2周左右出院;2例出现偏瘫等并发症,经治疗2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充分准备,术后精心护理、严密观察病情以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术 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42个动脉瘤中38个瘤腔完全闭塞,3个95%闭塞,1个被90%闭塞.术后41例临床痊愈,1例死亡,死亡率2.4%.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3~5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后交通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质 可脱性弹簧圈 SAH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6例患者28个颅内动脉瘤行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28个颅内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20个动脉瘤100%栓塞,6个动脉瘤95%栓塞,2个动脉瘤90%栓塞。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6个月,未见再出血发生。结论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段。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血泡样脑动脉瘤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40例BBA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20例)行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指标与健康状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泡样脑动脉瘤 支架辅助 弹簧圈栓塞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6例30个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支架植入术弹簧圈栓塞术,术后6~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刻疗效:24个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次全栓塞(栓塞95%以上),2个不完全栓塞;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载瘤动脉通畅。随访2例动脉瘤复发,未见支架移位、塌陷、狭窄,载瘤动脉通畅、光滑。结论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技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释放技术
  • 简介:1.摘要随着血管内支架技术的发展,大大的促进了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但对于有些动脉瘤,如宽颈、大型、及复杂性动脉瘤来说,仍然是一种挑战;包括支架输送困难及围手术期血栓栓塞事件是主要问题。LVIS支架是一种新型自彭式支架,由复合式单根金属丝编织闭环设计,直径2.5~5.5mm不等,网眼直径为1mm,金属覆盖率可达到23%,既具有闭环支架的使用方便的特点,同时还有开环支架的贴壁良好与最小椭圆化的特点,为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的帮助,现本文对LVIS支架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支架后释放时需要微导管再次超选进入支架内,在应用 J形微导丝塑形的办法难以进入支架近端时,应用弹簧圈放风筝技术可以有效引导微导管进入支架内。但是应用此方法时要注意弹簧圈直径和长度的选择。

  • 标签: 放风筝技术 支架 弹簧圈 微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以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方法的价值,形成治愈疾病的良好基础。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研究对象,均行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方法,予以参照组常规护理措施,根据手术的不同阶段予以研究组患者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与参照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相对较优,且疗效较好。结论应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过程中,应将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方法作为首选,并在围手术期实施相对应的护理方法,辅助治疗效果提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VSCAs)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19例患者(20枚VSCAs)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其中9枚动脉瘤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DSA表现,将栓塞程度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部分栓塞。术后进行中长期随访并收集DSA及临床结果。结果所有VSCAs均获成功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20枚VSCAs中5枚为完全栓塞,9枚为次全栓塞,6枚为部分栓塞。1~2年随访DSA示20枚VSCAs均完全栓塞,未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弹簧圈脱出、移位。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系统缺血症状。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VSCAs有效、稳定;中长期随访证实次全及部分栓塞的患者可发展为完全栓塞。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颈内动脉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可以通过血管内栓塞而得到治愈。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是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主要应用于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我科2006年6月~2008年2月采用Neuroform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23例,疗效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均是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共计6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疼痛症状。结果:术后复发率为2.70%,Raymond分级:Ⅰ级94.59%,Ⅱ级5.41%,mRS评分:0分63.33%,1分33.33%,2分3.33%,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情况,术后未发生缺血性卒中以及无死亡病例。结论:经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效果甚好,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且复发率低,但由于研究病例较少,其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大量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确认。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Neuroform Atlas支架 弹簧圈栓塞 治疗效果
  • 简介:患者男,62岁,半月前因胆总管结石于当地医院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出现胆漏转入我院。开腹探查术中见胆漏、胰漏、腹膜后脓性坏死物,清除坏死物后行空肠造瘘、T管引流、胃肠减压、置腹腔引流管,术后病情平稳,术后第10天突然出现T管及腹腔引流管大量鲜血,发生失血性休克。

  • 标签: 动脉瘤 假性 栓塞 治疗性 副反应 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