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是病原之一〔1〕,可导致神经系统病变,重症患儿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NPE),循环衰竭等并发症,病死率高〔2-5〕。

  • 标签: 手足口病 机械通气 EV71
  • 简介:20世纪50年代,机械性吻合闭合技术因操作方便、能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风险,在胃肠外科已被广泛应用。随着机械性吻合闭合器械不断研发、技术不断熟练,其在肝胆胰外科中的应用逐步得到认可。但目前国内尚缺乏机械性吻合闭合技术在肝胆胰外科应用的共识与指南,也无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本文探讨机械性吻合闭合技术在肝胆胰外科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促进该技术更科学合理的应用。

  • 标签: 肝胆胰外科 吻合器 肝切除
  • 简介:目的:比较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气囊实际压力,探讨合理而实用的注气标准。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因呼吸衰竭而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指捏感法组、固定注气法组和囊内压测定法组,每组各40例。用气管套管球囊压力专用测量仪(Endotest仪)对进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的气管套管、球囊压力进行精确测量。结果:手指捏感法组、固定注气法组和囊内压测定法组囊内压均随着充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一时间段手指捏感法组、固定注气法组相比,囊内压测定法组囊内压最低(均P〈0.05),手指捏感法组、固定注气法组同一时间段囊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吸痰前后囊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手指捏感法组、固定注气法组相比,囊内压测定法组不良事件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囊内压能更好地起到保护患者的作用,减少并发症。

  • 标签: 气囊压力 气管套管 机械通气
  • 简介: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为1例机械辅助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制定合理的卧位方案。方法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根据PICO原则,提出临床问题,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5~2011.1)、DARE(2011.3)、CCTR(2011.3)、MEDLINE(1996~2011.1)以及CNKI(1979~2011.1),查找高质量临床证据,并根据患者情况及家属意愿制定合理护理方案。结果共检索出有关机械辅助通气的ARDS或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合理卧位的Meta分析3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系统评价1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1篇。证据表明:①早期对患者应用俯卧位,尤其是针对双肺或左肺功能障碍者,可以有效改善其氧合状况,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②长期俯卧位会增加压疮发生的危险性;③俯卧位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尚无充分证据证明该卧位可以明显降低轻度ARDS患者的病死率。综合文献信息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为其制定出如下护理方案:在发病早期(24~36小时内)给予俯卧位机械通气,同时加强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经过4周左右的综合治疗和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的氧合状况有了明显改善,SpO2达90%~100%,生命体征稳定,未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和压疮,患者准备脱机,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后续治疗。结论为重度ARDS患者进行早期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氧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肺损伤的发生,但对轻度ARDS患者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是否会延长生存时间、降低其病死率仍需高质量证据进一步验证。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俯卧位 循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