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是一种崭新的成像方法,近来被广泛地用于脑功能研究,特别是大脑功能区的划分,开辟了脑功能研究的新领域。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MR脑功能成像原理磁共振功能成像并不能直接检测神经元活动,而是通过MR信号反映脑血氧饱和度及血流量的变化,从而间接反映神经元的能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经元的活动情况,达到脑功能成像的目的。神经元活动增强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 医学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讨移植肾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5例移植肾进行MRI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及生化资料将其分成三组,即非排斥组22例;排斥组(急性、慢性)5例;少尿、无尿组8例。MRI观察项目:(1)移植肾大小,(2)移植肾皮髓质分辨率(四级),(3)移植肾血管能见度(四度)。结果:非排斥组,肾脏外形无增大,皮髓质分辨率Ⅱ级以上达95%,血管能见度Ⅱ度以上达95%,排斥组,急性:肾脏外形均增大,皮髓质分辩模糊均在Ⅱ级以下,血管能见度在1~0度范围;慢性:肾脏稍偏小,皮髓质分辨率及血管能见度均在Ⅱ~Ⅰ级(度)范围。少尿、无尿组,早期肾脏无增大,皮髓质分辨清楚,Ⅱ级达75%,而血管能见度差,Ⅰ度达75%。本文重点讨论少尿、无尿组的病因,MRI特征及血管能见度改变的临床意义。结论:MRI能较好地显示移植肾的变化,并对其CMD和PVV级别进行判断。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移植肾 排斥 非排斥
  • 简介:目的:评价腹部冠状血管成像的临床实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临床随机选择检查27例。正常表现8例,动、静脉血管病变17例,非血管病变2例。依病变需要确定MR轴位像扫描范围,用二维TOF法间断闭气扫描,用最大强度投影显示。结果:可宏观显示腹部大血管。腹主动脉及病变显示良好,人造血管的通畅情况显示良好,血管原始图象显示腹部脏器对比好,下腔静脉显示差。结论:腹部血管成像能显示腹部血管的全貌,动、静脉同时显示,扫描范围明显大于传统的轴位血管成像。在临床应用中需将血管原始像和投影像结合运用,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 标签: 腹部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原始像 血管投影像 综合分析
  • 简介: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iffusiontenso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DTI)是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DTI通过测定水的弥散,提供脑组织的微细结构和生理学信息,尤其对脑白质有很高的敏感性,可在体显示脑内的白质纤维束。因此,DTI为脑发育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脑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脑部手术的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客观的、非侵袭性的检测方法。1DTI应用中的一些概念和技术弥散张量的定量参数用D来表示,是由每一个体元(voxel)计算得来的。弥散张量迹[traceofdiffusiontensor,Trace(D)]是通过在x、y和z轴方向测量的表面弥散系数平均计算得出的,用来测量水的定向平均弥散率(meandiffusivity,),即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 神经疾病 精神疾病 DTI
  • 简介: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在过去20年里已被应用于人和动物组织器官的活体检测,是目前唯一可以用来在活体无损伤地检测细胞水平代谢变化的非侵入性技术.此外MRS还可用于测量离体组织切片、组织提取物及培养细胞内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变化.它的应用使我们对人体的研究深入到细胞代谢水平,对了解多种疾病的生化、病理生理变化以及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判断疾病预后和治疗效果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脑作为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其代谢率如果按重量比计算,远远超过体内其他的器官,又因为头部易于固定,脑内感兴趣部位易于定位,因此,MRS在脑代谢研究中得到迅速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MRS 脑低氧 治疗 脑代谢 小鼠
  • 简介:磁共振波谱(MRspectroscopy,MRS)是目前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改变及化合物定量分析惟一无损伤性方法,有人称之为“无创活检”,对脑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了解肿瘤的代谢特性,预测肿瘤的临床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现综述如下。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成像 伽玛刀 胶质瘤 脑转移瘤
  • 简介:目的研究肝结核病患者的血清中结核标志物蛋白,探索其降解产物的核磁共振波谱化学位移等表达特征,以期建立从谱图信息鉴别结核病的新技术。方法对一组临床经CT、MRI、TB培养、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为肝结核病患者的静脉血,经处理进行核磁共振~1H谱分析。在平行实验条件下对另一组非结核性的肝占位性疾病患者的血清对比分析。寻找差异。结果经推导发现42例肝结核组~1H谱均出现4.60±0.02ppm的化学位移特征峰,对照组31例仅2例有此峰形出现,余29例均未见此信息的表达。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结核标志物蛋白在疾病活动期由人体T淋巴细胞分泌入血,其体液中含量与疾病程度呈正相关,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引入临床检验的应用,实验表明可行,为肝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拓展了分子水平的广阔前景。

  • 标签: 肝结核 占位病变 标志性蛋白 核磁共振 波谱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MR)对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小肝癌、14例肝小血管瘤在低场MR的信号特征。结果在T1WI上,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以等信号为主;在T2WI上,小肝癌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肝小血管瘤表现为均匀显著高信号。结论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在低场MRT2WI上的信号特征,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 标签: 磁共振 低场 肝癌 血管瘤
  • 简介:目的建立安全、特异的^13碳核磁共振(^13CNMR)波谱学方法,观察严重烧伤大鼠肝脏细胞糖原异生和回补反应等合成代谢功能的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在吸入麻醉下行左颈动脉和右颈外静脉插管后,随机分成40%TBSAⅢ度烫伤组(B组)和假烫伤对照组(C组)。B组伤后20min开始液体复苏,伤后72h静脉持续滴注示踪剂[1、2、3-^13C]-丙酸钠(SP),并于滴注45和60min时分别检测血浆和肝脏^13CNMR波谱、动脉血压、心率、血糖和血钠水平,运用输入-输出三羧酸循环的数学模型计算代谢参数。结果烧伤后72hB组动脉血压仍低于C组,血糖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SP对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血钠均无影响;血糖^13C同位素标记形式与肝糖一致;持续滴注SP45min时SP即可达到代谢稳定状态;B组肝脏细胞糖原异生、回补反应和丙酮酸循环的碳流量均较C组明显增强,而三羧酸循环碳流量相对减少;肝脏丙氨酸、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池也明显扩大。结论静脉注射SP不改变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血钠,静脉滴注示踪剂45min即能达到代谢稳态,血糖^13C标记形式可代表肝糖的^13C标记形式;大面积烧伤后72h,肝脏回补反应、糖原异生和丙酮酸循环均增强,但外周组织血糖的利用率也相应提高。

  • 标签: ^13碳 核磁共振波谱学 检测 烧伤 大鼠 肝脏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仿真胆管镜(MRVC)对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的手术指导作用.方法分析67例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的磁共振胆胰成像(MRCP)资料,并作仿真内镜(VE)和最大强度投影(MIP)或表面阴影显示(SSD)重建成像研究.MRCP采用冠状面二维快速自旋回波重T2序列薄层无间隔扫描,内镜成像利用导航软件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14例与纤维胆管镜检查作了对照.结果VE内镜样立体展示了胆、胰管和十二指肠内腔情况,对病变状态尤其病变与胆胰十二指肠的局部解剖关系显示较好;结合MIP或SSD图像,准确揭示了胆胰管树的整体情况.病灶以远伴有胆胰管扩张者显示尤佳,扫描前适量饮水者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显示好.MRVC对胆管内或侵犯胆胰管病变的准确检出率达100%,十二指肠病变的VE显示率为40%,胆胰管汇合处、胆总管出口的VE显示率分别为31.3%(21/67)和38.8%(26/67).结论磁共振仿真胆管镜无创性地提供了胆胰管和十二指肠内镜解剖图像,可指导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外科术式的合理选择.

  • 标签: 磁共振仿真胆管镜 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内镜术 术式
  • 简介:目的研究人体病理状态时的体液单体氨基酸的核磁共振(氢)波谱的表达特征,并在平等条件下与正常体检健康人体的体液单体氨基酸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并推导图谱信息与疾病的相关关系,建立监测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实验诊断方法学,为临床诊断提供全新的检验指标。方法对55例临床各系统疾病、33例健康对照者的体液(血清、血浆、胸水、脑脊液、精浆)进行分析。结果指纹区信息提示:结核患者的体液中均出现4.60~4.62ppm(无量纲单位)的化学移氨基酸,化学官能团为>CH=CH2,统计学处理r>0.999,P<0.001,在对照组中仅1例出现该特征峰谱,相关十分显著。结论主要应用于核物理研究的NMR设备,其功能拓展为医学检验分析人体异常蛋白质提供了全新的检测技术手段,具有灵敏准确的优点。

  • 标签: 病理 体液 | 方法学 结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