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比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的肾皮髓质D值、D~*值、f值差异并初步建立相应年龄段的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指标参考值。方法招募48名30~69岁健康志愿者,男性26名,女性22名,年龄32~69岁,平均(52±13)岁,按10岁年龄梯度分4组进行扫描获得双肾IVIM各参数数值。结果正常肾脏皮质D值、D~*值和f值分别为(1.25±0.18)×10~(-3)mm~2/s、(20.88±9.73)×10~(-3)mm~2/s和(35.55±12.91)%,髓质D值、D~*值和f值分别为(0.96±0.20)×10~(-3)mm~2/s、(13.78±6.38)×10~(-3)mm~2/s和(33.57±0.87)%。肾皮质与髓质的D值、D~*值和f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肾皮质的D值、D~*值、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69岁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加,两肾的皮质、髓质D值、D~*值、f值有逐渐轻微增加趋势,到60岁后开始出现轻度下降,经ANOVA检验分析,两肾皮质、髓质的各年龄段D值、D~*值、f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皮质和髓质D值、D~*值、f值与年龄、性别相关程度不高。结论健康人群肾皮质的D值、D~*值、f值较髓质高,与左右、年龄及性别相关程度较低。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素不相干运动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影响致病菌分离率与分离时限的因素,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方法收集湖南省自2015年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相关资料,依照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和国家标准方法,对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及监测病例定义3个因素,分别取各项调整前、后500份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各因素对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影响。结果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调整后,致病菌分离率与调整前比较无统计学院意义(P﹤0.05);分离时限及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改变前、后,致病菌分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提高精准监测病例定义,可缩短致病菌分离时限,提高致病菌分离率。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致病菌分离率 分离时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此次研究中的60例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均选自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1月期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即30例对照组实施扩皮纵向法,30例观察组采用钝性分离法,分析两种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扩皮成功率,P>0.05,未呈现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置管24小时大量出血率和7日内维护次数经过软件比较后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采用钝性分离法后可减少维护次数和出血量。

  • 标签: 钝性分离法 改良赛丁格技术 PICC置管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总结了20例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对肠造口黏膜分离的患者,给予正确的伤口处理、全面的营养支持、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医患矛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肠造口 皮肤黏膜分离 护理
  • 简介:摘要:腹直肌分离是女性产后的多发症,本文主要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并发症、相关评估和治疗,治疗方式主要通过医疗瑜伽的方式,来探讨。

  • 标签: 腹直肌分离 医疗瑜伽
  • 简介:【目的】研究赶黄草中肝保护的有效成分。【方法】采用不同的化学分离手段,包括硅胶柱层析以及SephadexLH-20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对赶黄草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分离;同时结合不同的波谱解析手段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H2O2诱导的HL-7702细胞进行肝保护有效成分的检测。【结果】从赶黄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1)、槲皮素(2)、芹菜素(3)、乔松素-7-O-β-D-葡萄糖苷(4)、槲皮苷(5)、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6)、山奈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7)、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8)、4-deoxy-phlorizin(9)、2',4',6'-trihydroydihydrochalcone-4'-O-β-Dglucoside(10);其中化合物4、7和10的OD450值分别为0.317±0.017、0.287±0.017、0.412±0.017。【结论】化合物6和8为首次从扯根菜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7、9、10为首次从虎耳草科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4、7和10具有较强的肝细胞保护作用。

  • 标签: 赶黄草 化学成分 黄酮 肝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包皮扩张分离术与包皮环扎术在小儿包茎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72例包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最后对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经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72.22%),两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皮扩张分离术在小儿包茎治疗中的疗效相对显著,可作为首选方案,但在实际治疗方案选择中,还应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优化。

  • 标签: 包皮扩张分离术 包皮环扎术 小儿包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治疗宫腔粘连(IUA)的疗效。方法68例宫腔粘连患者,均采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术后辅助雌孕激素替代治疗。比较不同宫腔粘连程度患者术后月经改善情况、治疗效果。结果68例患者中月经量增多56例,月经改善率为82.35%(56/68)。其中Ⅱ度宫腔粘连患者月经改善率为93.02%,Ⅲ度为71.43%,Ⅳ度为25.00%,Ⅱ度宫腔粘连患者月经改善率均高于Ⅲ、Ⅳ度宫腔粘连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宫腔粘连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Ⅲ、Ⅳ度宫腔粘连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并配合术后辅助激素治疗对于治疗宫腔粘连效果显著,术前宫腔粘连越轻,月经恢复越好;随着宫腔粘连程度越重,其治愈率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宫腔粘连 宫腔镜 宫腔粘连分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观察。方法:在 2016年 4月到 2018年 3月选取我院中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患者 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中使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在对照组中使用传统的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的患者的眼压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 P<0.05)。实验组的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水平,房角宽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 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 P<0.05)。

  • 标签: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手术治疗 白内障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伤口床准备及二期缝合处理造口皮肤黏膜深部分离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造口皮肤黏膜深部分离患者,参照组对患者实施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对患者进行伤口床准备以及二期缝合造口治疗。结果参照组治疗有效率差76.67%低于观察组的95%,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感染以及造口轻度狭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皮肤黏膜深部分离患者进行伤口床准备以及二期缝合处理造口效果理想,有助于回缩造口黏膜向上提拉,缝合固定,有效处理造口皮肤粘膜分离后回缩产生渗漏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二期缝合处理 伤口床准备 造口皮肤黏膜深部分离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进行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研究组20例,对照组行超声乳化结合虹膜周边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和眼压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和眼压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0%,显著高于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超声乳化结合虹膜周边切除术,临床疗效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球囊导管放置与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联合治疗 宫腔粘连患者对 预后妊娠率及 术后月经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 取 2016 年 1 月~ 2017 年 1 月我院 94 例 宫腔粘连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 47 例。两组均实施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对照组给予上环术治疗,观察组采用 球囊导管放置治疗。统计 对比两组术后月经恢复情况,治疗后随访 6 个月,对比两组预后妊娠率。 结果 治疗后随访 6 个月, 观察组预后 妊娠率 68.09% ( 32/47 ) 高于对照组 44.68% ( 21/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 标签: [ ]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 球囊导管放置 宫腔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PACG(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0例,所选时间为2016年2月-2017年1月,按照是否为急性分组,其中实验组50例为急性PACG合并白内障,对照组50例为慢性PACG合并白内障,其均接受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对其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IOP、视力、CCT水平、房角形态均较术前改善(P<0.05),2组之间相比,差异较小(P>0.05);同时,2组并发症几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可促进患者视力的提高,降低眼压,且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 标签: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背景:治疗骶尾部原发恶性肿瘤的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和放疗两种策略。广泛边界的外科手术可获得最好的局部控制率,但严重的骶神经功能损失会造成患者术后二便和性功能障碍。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可以使部分骶尾部肿瘤得到有效的局部控制,但大剂量的放疗可能会造成直肠、乙状结肠的继发损伤。目的:评估分离手术次全切除骶骨肿瘤后辅以IM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2例复发或难治的骶尾部肿瘤患者接受保留部分骶神经的次全骶骨切除术。男10例,女2例;年龄15-75岁,平均52.5岁,中位年龄60.5岁。病理诊断:脊索瘤7例、软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1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例。复发病例7例、初治病例5例。术中于瘤床残腔内置入皮肤扩张器水囊以隔离放疗易损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术后对外科边界欠佳的高危区域实施IMRT。记录手术及放疗相关并发症,骶神经功能学评估采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骶神经功能评分体系,应用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随访局部复发率。结果:以放疗结束作为随访开始时间,末次随访时间为2017年12月,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3.8个月)。边缘切除2例,囊内切除10例。IMRT剂量强度为46-74Gy。2例患者手术或放疗后出现伤口并发症,未见放射性直肠损伤。随访期内1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局部复发率16.7%(2/12)。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评分平均为22.7分。结论:分离手术次全切除骶骨肿瘤后IMRT,可有效降低骶骨复发难治性肿瘤的术后复发率以及放疗相关并发症,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骶神经的功能。

  • 标签: 骶骨肿瘤 分离手术 调强放疗 外科治疗 并发症 骶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应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眼科在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接诊治疗的7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35例参照组(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35例实验组(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及术后7d平均眼压明显由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应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病症,值得应用。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 房角分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后不同时间分离的血浆所制备的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和血浆蛋白原的含量进行分析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采集的不同时间分离的血浆制品100份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采后不同时间分离的情况分为8h内分离品、8h外分离品,并对比其冷沉淀品的凝血因子VIII、凝血因子V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合格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h内分离品的凝血因子VIII为(56.88±7.16)IU/ml,凝血因子V为(42.93±5.18)IU/ml,纤维蛋白原为(93.17±16.33)g/L,均高于8h外分离品,P值在0.05以下,其8h以内的纤维蛋白酶原、凝血因子VIII、V的合格率均为98.00%,显著高于8h外分离品,P值在0.05以下。结论伴随血浆沉淀存留的时间不断延长,其冷沉淀的凝血因子VIII、V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活性,若临床中需制备较好的血浆制品,需将其在8h内冷凝成沉淀,以此保证凝血因子VIII、V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冷沉淀 不同时间 8h 采集 凝血因子 血浆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数字X摄影技术技术与传统X线摄影技术技术在胸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影像学资料调查法,对我院胸椎骨折和病变的直接数字X摄影技术技术资料进行调研,对同时行传统X线摄影技术技术患者资料进行重点选定。结果此次高危人群共369例,临床病理学结果显示,早胸椎骨折和病变数156例,直接数字X摄影技术患者筛查出151例,占96.79%,传统X线摄影技术技术筛查出患者124例,占79.49%。结论直接数字X摄影技术诊断胸椎骨折和病变价值确切,明显优于传统X线摄影技术,且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直接数字X摄影技术 传统× 线摄影技术 胸椎诊断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高职学校对医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在逐渐完善。信息技术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的普及程度逐渐提高,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积极地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完善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在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 标签: 信息技术 高职 医学 影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