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阑尾圈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通过阑尾圈套丝线悬吊的方法行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并分析其临床疗效.采用门诊和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结果50例患者手术获得成功,其中1例穿孔性阑尾炎腹膜外位,暴露不清,采用三孔法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不包含麻醉前后及准备器械时间)为(35±4)min(25~75min),术中出血量为5~8mL,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0.0±1.6)h(6.0~20.0h).术后无肠瘘、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微创美观.术后病理检查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7例、穿孔性阑尾炎13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0例.全组患者获得随访(门诊随访17例、电话随访33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0个月(6~18个月),未发生戳孔疝、粘连性肠梗阻等远期并发症.结论阑尾圈套制作简单、经济实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 标签: 阑尾炎 阑尾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二孔法
  • 简介:目的:探讨自制手控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疗效、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6例小儿肠套叠病例资料。结果X线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治疗46例,成功43例,失败转手术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空气灌肠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一种较好方法,具有复位成功率高、创伤小、复位快、费用低等优点。

  • 标签: 儿童 肠套叠 灌肠 X线透视检查
  • 简介:目的:评估虚拟模拟在输尿管镜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共50人进入本次研究,按既往输尿管镜操作的经验是否大于20例分成两组,熟悉模拟后采用左输尿管下段取石操作进行初评,评价指标包括:总操作时间、输尿管插管时间、损伤致出血点的数目、尝试插管的次数以及GRS评分。48h后进行复评。结果经过模拟训练后所有参与者总操作时间明显缩短(345.30±31.35及221.53±16.43,P=0.001),GRS评分明显改善(25.20±1.98及28.80±1.20,P=0.008)。两组的总操作时间、输尿管插管时间及GRS评分无论初复评均有差异,独立完成的输尿管镜的例数与GRS评分相关。结论虚拟模拟是输尿管镜技能培训及评估的有效工具。

  • 标签: 输尿管镜 教学 虚拟模拟器 效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神经刺激定位神经阻滞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09-2014.09期间在我院ASAI-IV级择期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下肢应用神经刺激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上肢应用神经刺激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5分钟,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完全阻滞时间范围为20-30分钟;下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8分钟,Bromage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0-15分钟,II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上肢术后镇痛时间(526.4±152.1)分钟明显短于下肢的(627.3±119.5)分钟,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麻醉中通过神经刺激定位神经阻滞具有显著效果,且定位准确,镇痛效果良好,临床作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定位 神经阻滞 麻醉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07-02
  • 简介:目的观察经肛吻合直肠切除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需手术治疗的56例直肠前突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经肛门直肠修补术,观察组采用经肛吻合直肠切除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肛吻合直肠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 直肠前突
  • 简介:摘要高能量四肢骨折的康复成了现今的疑难问题,往往复位困难,骨折延迟愈合,迁延日久,患者忍受极大的痛苦,我科应用科里自己发明的长骨骨愈合定量纵向应力模拟,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骨折术后6-8周起应用,实验组60人,随机分为应用长骨骨愈合纵向可调定量应力模拟护理功能锻炼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年龄、骨折折线位置、骨折粉碎程度均为完全随机分配。通过长骨骨愈合纵向可调定量应力模拟治疗的30个患者,无钢板断裂、无增生性骨不连等骨折不愈合情况;对照组30个患者中,骨不连1例,再次手术治疗,钢板断裂3例。术后未使用长骨骨愈合纵向可调定量应力模拟的患者发生骨愈合异常问题致二次手术处置达10%。而使用长骨骨愈合纵向可调定量应力模拟的患者未出现任何异常。骨痂的形成比对照组早约1-2个月。

  • 标签: 长骨骨愈合 定量纵向应力模拟器 临床护理 骨折 骨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多头式膀胱冲洗的制作与临床应用。方法对240例泌尿外科术后患者用自制一次性多头式膀胱冲洗行持续膀胱冲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0例患者中3例并发感染、5例并发膀胱痉挛,经保守治疗均顺利治愈。结论我科自制一次性多头式膀胱冲洗减少了护士工作量,并且能准确记录液体入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浪费,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该膀胱冲洗连接紧密,有效避免了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一次性多头式膀胱冲洗器 制作 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10-01
  • 简介:目的:通过对现有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来比较吻合痔切除术与LigaSure痔切除术的疗效。方法:收集1966~2012年的多个数据库中符合入选标准的5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检测的主要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早期疼痛、术后尿潴留和出血、伤口问题、排便或排气失禁、肛门狭窄、住院天数、残留皮赘、痔脱垂、复发。结果:5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吻合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LigaSure组(P〈0.00001)。LigaSure组残留皮赘和脱垂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吻合组(1.8%vs15.2%;P=0.0004)。LigaSure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吻合组(1.2%vs7.5%;P=0.003)。结论:LigaSure痔切除术的疗效优于吻合痔切除术。

  • 标签: 痔疮 LigaSure痔切除术 吻合器痔切除术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缓解吻合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将84例接受PPH术的Ⅲ~Ⅳ度内痔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3、7d进行评分,同时比较2组不同时间段使用镇痛药物的比例.结果观察组术后1、3、7d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于减轻和消除吻合痔固定术患者紧张与焦虑心理,对缓解术后疼痛具有明显作用.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PPH 术后疼痛
  • 简介:背景:前期实验自行研发了一种可进行成骨及成软骨双向诱导分化的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目的:探索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的力学刺激能否提高组织工程骨软骨修复山羊膝关节缺损的效果。方法:取青山羊12只,制作双侧后肢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缺损处均植入在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中进行成软骨、成骨诱导2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体,不同的是实验组将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置于磁力搅拌仪上给予力学刺激,对照组未给予力学刺激;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置。植入后12,24周进行大体观察,Masson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新生软骨与骨组织生成,实验组修复骨缺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无新生软骨生成。表明通过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体外培养阶段的力学刺激,可以改善以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β-磷酸三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物对膝关节缺损的修复效果。

  • 标签: 生物材料 软骨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Β-磷酸三钙 生物反应器
  • 简介: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双侧ACL内本体感受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单侧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前交叉韧带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损伤侧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CL内本体感受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与对侧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ACL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出现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但是在短期内依然能发挥一定功能,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而对侧膝关节似乎也有本体感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受器 肌电图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髋臼中心定位测量髋臼前后切迹连线中点至髋臼中心的方法,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定位髋臼中心及安放髋臼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0具40侧正常成年人骨盆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剥离骨盆软组织,显露出髋臼缘、髋臼前后切迹和Harris窝;通过髋臼的垂直径和水平径的交点确定髋臼的中心,并记录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和水平径数值,再利用髋臼中心定位测量髋臼前后切迹连线中点至髋臼中心的距离(MAC)。应用医学统计学软件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和水平径分别为45.50—55.60mm、44.50—52.54mm,使用髋臼中心定位测得MAC为26.60—33.82mm,平均为30.87mm,并观察到髋臼中心均在靠近卵圆窝内头侧接近月状关节软骨处。根据测量的MAC分别与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水平径以及两者之和数据绘制散点图,提示MAC和髋臼开口平面水平径、垂直径、以及两者之和呈正性相关,Pearson系数r分别为0.89、0.81、0.91,从Pearson线性分析可知相比于MAC和垂直径或水平径,MAC和髋臼水平径与垂直径之和变量的相关系数更接近1,更具有明显的线性正性相关性。结论MAC和髋臼水平径与垂直径之和呈线性正性相关性,提示可以通过测量髋臼水平径和垂直径的距离来得到MAC的值,从而可应用髋臼中心定位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翻修术中快速准确地确定髋臼中心,为正确安放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标签: 髋臼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解剖学 局部 髋臼中心定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