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肝俞穴红外温度变化的特异性。方法取位于背部的肝俞穴及位于肝俞上下左右的经穴作为测温点,计算相对红外温度(该穴温度/膻中穴温度)。设慢性HBV感染者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同名测温点的相对温度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红外温度和红外相对温度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右侧肝俞与右侧胰俞红外相对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左右同名测温点左侧温度均高于右侧,除魂门外p<0.05,观察组组内左右同名测温点左侧温度均高于右侧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背部右侧肝区背俞穴体表温度出现病理性相对升高,肝俞穴病理性高温显著,体现了肝俞穴反应疾病的特异性和背俞穴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科学性。

  • 标签: 经穴效应 肝俞穴 红外温度 慢乙肝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鲜冰冻血浆 (FFP)融化后保存时间和温度凝血因子Ⅷ、Ⅸ活性的影响。方法 留取新鲜冰冻血浆 40 例,在融浆机 37 ℃ 20min 融化后均分为 2 份, 1份于 ( 4 ± 2) ℃条件下保存,另 1份于 ( 22 ± 2) ℃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 0、 6、 12、 24 、 48和 72 h 分别进行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检测。结果  FTP 融化后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Ⅷ、Ⅸ活性无明显差异 (P>0.05); FTP 融化后在 4℃和 22℃保存 6h, Ⅷ凝血因子活性与 0h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05),但超过 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FTP 融化后在 4℃和 22℃保存 24h, Ⅸ凝血因子活性与 0h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05),但超过 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凝血因子Ⅷ、Ⅸ活性随时间延长而衰减,临床在针对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衰竭、大量输血等患者治疗时,在血浆输注过程中,应尽量在其融化后 6h内输注,有效地补充患者凝血因子,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 标签:  不同保存时间 温度 Ⅷ Ⅸ因子活性 新鲜冰冻血浆 (FFP)
  • 简介:摘 要:目的: 讨论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氧供耗平衡导向温度管理的安全性以及效果。 方法: 以我院在 2014 年 1 月 -2016 年 9 月收治的需要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 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患儿使用传统温度管理的方法,观察组患儿在 CDI500 连续血气监测患儿氧供需的状态下进行温度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总用时、术中输液总量、消毒前体温、 CPB 最低体温。 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的手术总用时、术中输液总量、消毒前体温、 CPB 最低体温方面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观察组对患儿在 CDI500 连续血气监测患儿氧供需的状态下进行温度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患儿的简化保温护理,通过与氧供耗平衡理论实现对患儿的温度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儿的体温波动引发的不良发应。

  • 标签: 小儿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氧供耗平衡 温度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采血过程中采集量和存放温度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9)和对照组(n=99)。采血量分别为2.1ml、1.8ml、1.5ml,观察组采血后立即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对照组为1.8ml样本检测结果。两组均存放于室温、4℃、-21℃,于24h后均再次上机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结果随着采血量的下降,PT、APTT、FIB检测结果出现一定程度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和4℃存放24h后PT、APTT结果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检测结果出现明显下降(P<0.05)。结论医护人员在采集凝血标本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采血量(1.8ml±10%),枸橼酸钠0.2ml,同时标本如不能立即检测,应将样本离心后存放-4℃,切勿在过低温度中保存样本,更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采血量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柏硝祛毒洗剂坐浴对混合痔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采用柏硝祛毒洗剂坐浴溶液分别在38℃、40℃、42℃下各坐浴10~15min。治疗过程中分别记录患者术后第2、7天的疼痛、水肿评分。结果治疗7天后,总有效率A组83.3%,B组86.7%,C组80.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7天,B组术后水肿评分与A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术后疼痛评分,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后采用40℃中药坐浴疗效最佳。

  • 标签: []混合痔术后 坐浴 温度。
  • 简介: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下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留取新鲜冰冻血浆40例,在融浆机37℃25min融化后均分为2份,1份于(4±2)℃条件下保存,另1份于(25±2)℃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0、4、24、48和72h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进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以及APTT和PT检测,并对每份样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血培养。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4℃和25℃保存72h后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且无细菌生长,反应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凝块特性的ACT和TMA在保存4、24、48和72h时间点与0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无差异。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48和72h时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在4℃与2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5℃温度保存时活性衰减比4℃温度保存时快。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h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衰减,但仍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临床血浆输注过程中融化后保存72h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患者凝血因子的补充,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血栓弹力图 凝血因子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冲洗液温度对膀胱痉挛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到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75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都实施常规的术后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25℃左右膀胱冲洗液对其膀胱进行冲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37℃膀胱冲洗液对其膀胱进行冲洗,并对这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膀胱痉挛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以及心率变化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低,存在显著的差异,使其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冲洗情况以及膀胱痉挛现象明显好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差异,使其统计学存在意义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冲洗液温度对膀胱痉挛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37℃膀胱冲洗液明显减少患者手术之后膀胱出现痉挛的现象,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

  • 标签: 冲洗液温度 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膀胱痉挛 护理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二烯丙基二硫 ( Diallyl disulfide,简称 DADS),是一种小分子量的大蒜脂溶性提取物, 也是大蒜素的活性成分之一,有清除自由基、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之功效。 DADS 对多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在放疗方面可能具有辐射保护和辐射增敏等双重效应。而且,大蒜是一种天然植物,毒性小、廉价及使用便利,有利于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实验初步探讨了 DADS对辐照小鼠血睾屏障的保护作用,研究 DADS 对 辐照小鼠血睾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标签: 二烯丙基二硫 辐照损伤 小鼠 保护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研究耳穴放血与针刺特定穴对于急性腰扭伤的止痛效应。方法将我院10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耳穴放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特定穴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止痛效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强度基本相同,治疗后10min观察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0min观察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依然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P<0.05.结论一般来说,耳穴放血缓解疼痛的效果优于针刺特定穴,其更适合在临床上进行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耳穴放血 针刺特定穴 急性腰扭伤 止痛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有效应用。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3月以来我院收治的128例小儿糖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照组(n=64)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n=64)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93.75%(60/6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疗效75.00%(48/64),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小儿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的应用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能够有效调节小儿的血糖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小儿糖尿病 治疗 有效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优生优育提供临床指导的理论依据。方法:对 2010年 1月 -2015年 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进行染色体检查的患者的染色体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680例患者中共检出 440例 inv( 9)患者,检出率为 1.59%,高于一般人群中的检出率,其中有 2例为臂内倒位,臂间倒位亚型分类中以 p11q12占比最多, p11q12次之。且此类患者中有早期流产、胚胎停育者占比为 54.33%,不孕患者占 20.02%。结论: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不良妊娠史和不孕不育存在一定关联,应对具有不良妊娠史的夫妇和原因不明的不孕不育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

  • 标签: 9号染色体 臂间倒位 遗传效应 不良妊娠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静脉给药重点环节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的静脉给药重点环节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对2017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静脉给药重点环节风险管理,对比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后的静脉给药管理的事先风险数、给药的偏差率和给药错误率。结果与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相比,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事先风险数、给药偏差率和给药错误率均显著减少和降低,实施前后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到静脉给药重点环节的风险管理中,能够显著降低事先风险数,显著减少给药偏差率和给药错误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静脉给药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在优化门急诊输液流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本院成人输液厅2016年6月开始进行失效模式效应分析及相关培训,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成人输液厅收治的122例输液患者作为观察组,2016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1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失效模式风险系数值、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失效模式风险系数值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急诊应用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能够有效的优化输液流程,降低输液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成人输液厅 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 风险系数值
  • 简介:摘要 目的:对 TP-ELISA双抗原夹心二步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中发生的钩状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它给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和预防措施。方法: 2016年 1月 1日到 2017年 5月 1日期间使用 RPR和 TP同时检测数共有 1302件。 TP-ELISA二步法结果显示为阴性,且 RPR的结果显示为阳性的共有 4例,需要使用稀释法继续进行检测。结果:有 3例标本 TP结果为阴性且 RPR结果为高滴度的样本, TP稀释后都出现了阳性反应,第 1例、第 2例与第 3例的 RPR滴度分别是 1: 64、 1: 32和 1: 8。还有 1例 TP结果为阴性而 RPR结果为弱阳性的样本,在 TP稀释后仍然为阴性,该患者为老年人。结论: TP-ELISA二步法对梅毒螺旋体抗体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的时候可能会发生钩状效应,采用稀释法可以避免该效应的发生。但可能由于 RPR特异性差和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的原因,会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本实验中有 1例 TP稀释后仍为阴性的患者为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减退,极易发生多种疾病,比如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以及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都容易引起假阳性。但由于老年人疾病多样化,所以上述疾病因素只是导致假阳性结果的部分原因,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老年病人机体内可能会有螺旋体共生,能够诱导而产生抗属、群或者科特异抗原的交叉反应抗体,等等。都存在造成假阳性结果发生的可能。

  • 标签: 钩状效应 RPR TP-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九型人格视阈下实施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方法:被试对象 127例,于干预前采用疾病认知调查问卷修订版和九型人格测试问卷对病人进行入组测评。然后实施疾病认知干预技术 +个性化护理,针对患者所属人格类型进行疾病认知程度干预。 6个月后,利用疾病认知调查问卷重复测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变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t检验)。结果:个性化护理前后各因子得分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 P<0.01),其中疾病急慢性、疾病周期性、严重后果、情绪陈述 4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而个人控制、治疗控制性、疾病相关性 3因子得分则较干预前显著

  • 标签: 老年糖尿病病人 九型人格 疾病认知 个性化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