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面神经的位置进行具体量化,为相关手术防止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腮腺改良术切口,对 5具( 1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男尸的腮腺咬肌区进行精细解剖,分离修洁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面神经各项数据并运用表盘技术在头部标本上进行面神经的定位观察,以上数据均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面神经分叉前宽度为( 3.49±0.52)mm,出茎乳孔部至分叉处长度为( 19.37±0.70)mm,平乳突尖平面面神经距乳突外缘深度为( 20.84±1.45)mm,面神经走行位于表盘的 7-8点之间( 36.5±4.4)。结论 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对面神经进行了解剖、测量和定位,为临床腮腺手术中循顺行法剥离面神经及其分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标签: 面神经 解剖学测量 应用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面神经的位置进行具体量化,为相关手术防止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腮腺改良术切口,对 5具( 1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男尸的腮腺咬肌区进行精细解剖,分离修洁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面神经各项数据并运用表盘技术在头部标本上进行面神经的定位观察,以上数据均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面神经分叉前宽度为( 3.49±0.52)mm,出茎乳孔部至分叉处长度为( 19.37±0.70)mm,平乳突尖平面面神经距乳突外缘深度为( 20.84±1.45)mm,面神经走行位于表盘的 7-8点之间( 36.5±4.4)。结论 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对面神经进行了解剖、测量和定位,为临床腮腺手术中循顺行法剥离面神经及其分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标签: 面神经 解剖学测量 应用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在 2018年 2月 -2018年 12月期间收治的需进行临床生化检验的 52例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在患者空腹的状态下,采集患者的静脉血,而后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器对患者进行临床生化检验,统计 γ-谷氨酰转移酶、 K+、 Cl-、 Na+等各项生化检验指标的不确定性。结果:患者 γ-谷氨酰转移酶的不确定度为 13.74%、 K+、 Cl-、 Na+的不确定度分别为 2.29%、 2.51%和 1.49%,结论:通过测量不确定度,能够有更加真实、有效的反映出生化检验结果的分散性和准确性,具有比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通过不确定度也能够有效的降低生化检验结果的误差,但是,还需要对不确定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后才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测量不确定度 临床生化检验 应用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临床检查中血液,免疫和生物化学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采用三台固定式自动分析仪进行血液,免疫和生化检测。测量对象是20个指标,最后评估测量不确定度。此外,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质量控制,校准项目和支持试剂。结果对于测量结果,利用不确定性均值±不确定度扩展值和支持检测系统的具体表达式,首次测量了不同浓度的20个指标的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结论通过测量这些指标的不确定性,可以充分显示测量结果的分布特征。统计图可以清楚地显示测量数据,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到测量结果的概率分布和分布特征,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临床检验 测量 不确定度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术前的人工晶体度数测量方法,观察IOLMaster与A超在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IOLMaster)和对照组(A超)各65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检测结果上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散光≤1.00D时的平均屈光误差(0.39±0.13)D<(0.51±0.27)D、散光≤2.00D时的平均屈光误差(0.37±0.15)D<(0.93±0.33)D以及散光≤3.00D时的平均屈光误差(0.61±0.19)D<(1.87±0.51)D相对更低(P<0.05)。结论在白内障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应用IOLMaster进行人工晶体度数的测量,能够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进而为手术治疗安全、顺利的进行提供保障,其应用效果明显优于A超。

  • 标签: IOL Master A超 白内障术 人工晶体度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术前的人工晶体度数测量方法,观察 IOL Master与 A超在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4月 ~2018年 10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 13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 IOL Master)和对照组( A超)各 65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检测结果上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散光≤ 1.00D时的平均屈光误差 [( 0.39±0.13) D<( 0.51±0.27) D]、散光≤ 2.00D时的平均屈光误差 [( 0.37±0.15) D<( 0.93±0.33) D]以及散光≤ 3.00D时的平均屈光误差 [( 0.61±0.19) D<( 1.87±0.51) D]相对更低( P< 0.05)。结论:在白内障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应用 IOL Master进行人工晶体度数的测量,能够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进而为手术治疗安全、顺利的进行提供保障,其应用效果明显优于 A超。

  • 标签: IOL Master A超 白内障术 人工晶体度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测量POP-Q轻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膈裂孔测量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POP1、2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图像,比较不同分度患者盆膈裂孔在静息、收缩、Valsalva状态下盆膈裂孔横径、前后径以及面积。结果POP自然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在静息、收缩、Valsalva状态下盆膈孔测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无症状性与有症状性自然分娩组比较中,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P值为0.049<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可以作为有、无症状性盆腔脏器脱垂的检测指标,剖宫产及自然分娩对轻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影响不显著。

  • 标签: 盆底 超声检查 实时三维 盆隔裂孔
  • 简介:摘要目的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寻找一种新的辅助检查方法。方法56名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6只眼)分别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激光房角成形术、周边虹膜切除术,利用EAS-1000眼前段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手术前后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等眼前段参数。结果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实施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激光房角成形术、周边虹膜切除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明显加深,前房角明显增宽。EAS-1000眼前段图像分析系统能够获得手术前后清晰的眼前部图像,并能够非接触、连续、客观地进行量化测量,可重复性好。结论EAS-1000眼前段图像分析系统能获得清晰的眼前段图像,所测量的眼前段各项参数将有助于强化对手术前后眼部变化的认识及对手术方法的改进,为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检查方法。

  • 标签: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前房角 前房深度 眼前段图像分析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CT影像测量卵圆孔的最大横径及卵圆孔与棘孔的距离及其在CT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一2017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影像资料库中200例成人头颅CTA影像资料.在减薄层厚0.5mm的扫描图影像上,选取双侧卵圆孔、棘孔清晰且孔径最大的层面,用影像软件自带工具尺测量双侧卵圆孔的最大横径、长径及卵圆孔与棘孔的最短距离,并计算平均值。纳入2017年1月-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接受射频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下颌支痛患者,选择CT扫描卵圆孔横径大于影像测量结果平均值的2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57-87(63.4±6.1)岁。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号分为双针双极射频组(14例)和单针单极射频组(12例)。两组患者均行半冠状位CT扫描,在CT影像找出资料中清晰显示卵圆孔的CT层面测量穿刺深度、角度,设计穿刺路径,根据设计的穿刺路径进行单针单极或双针双极射频热凝治疗。术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200例400侧卵圆孔,左右两侧卵圆孔的最大横径分别为(5.41±0.91)mm,(5.51±0.88)mm,最大长径分别为(7.50±1.29)mm,(7.51±1.10)mm,卵圆孔与棘孔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08±0.92)mm,(2.17±0.87)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临床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期间评定疗效26例患者均为有效.2组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6个月,平均10.9个月。随访期间,单针单极射频组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术后11个月复发1例;双针双极射频组14例均有效,无疼痛残留,无复发。结论在V叉神经下颌支疼痛接受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前,用CT扫描测量卵圆孔水平径线可为能否釆双针双极射频模式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射频消融 卵圆孔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