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对退黄藤脂溶性成分进行检验分析,为退黄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运用气相色谱 -质谱技术对退黄藤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检验与分析,对退黄藤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结果:本次研究共从退黄藤脂溶性成分中检验出 24种成分,对 24种成分进行了化学成分鉴定。结论:退黄藤中的脂溶性成分主要是烷烃类成分,这些成分在该植物中首次鉴定出来。

  • 标签: 退黄藤 脂溶性成分 检验分析
  • 简介:本研究建立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sHLA-Ⅰ)检测方法,并探讨贮存血中sHLA-Ⅰ浓度变化的意义.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60例正常广东人血清中sHLA-Ⅰ水平和20例献血员成分血中sHLA-Ⅰ含量.结果表明:采用本技术时,可溶性HLA-Ⅰ最低检测限为2.84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5.80%,批间变异系数为9.00%,回收率≥98.57%,广东人sHLA-Ⅰ平均值为(699.54±360.10)ng/ml.贮存28天的RBC和随机供者血小板的sHLA-Ⅰ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它成分血,并且与成分血中残存的白细胞数和贮存时间有关.结论:用ELISA法检测可溶性HLA-Ⅰ灵敏、特异、稳定,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可考虑选择性输注含有不同浓度可溶性HLA-Ⅰ的成分血.

  • 标签: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I类 ELISA 成分血
  • 简介:关于静脉滴注药物中不溶性微粒所造成的危害,已达成共识。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还可引起肉芽肿、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组织坏死、肿瘤样反应等。人体最细的毛细管直径为4-7μm,〉8μm的粒子会沉积在肺部,〈8μm的粒子则可能沉积在肝、脾与骨髓中,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我们要重视静脉滴注药物中不溶性微粒。

  • 标签: 静脉滴注药物 不溶性微粒 局部循环障碍 过敏反应 热原样反应 血管栓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药物的化学结构及有效成分决定了药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速率对药物利用率也起到重要影响1。部分难溶性药物由于加入的赋型剂或颗粒大小不同,在口服相同剂量情况下,治疗效果差异却很大。为增加生物利用度,确保其生物有效性,如何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固体制剂溶出速率成为重要研究方向。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其溶出速率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本研究对多种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固体制剂溶出速率的方法进行综合阐述。

  • 标签: 难溶性药物 口服固体制剂 溶出度
  • 简介:对我院制剂室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综合分析,从原辅料,生产过程,输液的使用过程中来说明不溶性微粒已成为控制输液质量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输液 微粒 控制 注射液质量 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光阻法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测的主要方式,把控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光阻法的检查精度,确保注射液的应用安全。本文在阐述光阻法及不溶性微粒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就光阻法检查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期望有利于消除或弱化光阻法检查射液中的外在影响因素,继而在提升光阻法检测精度的同时,实现注射液使用安全的有效保证。

  • 标签: 光阻法 注射液 不溶性微粒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溶性维生素辅佐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所需,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补液、退热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研究周期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和疱疹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溶性维生素辅佐疱疹性咽峡炎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有效,能使患儿尽快康复,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水溶性维生素 疱疹性咽峡炎 疗效
  • 简介:摘要光阻法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测的主要方式,把控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光阻法的检查精度,确保注射液的应用安全。本文在阐述光阻法及不溶性微粒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就光阻法检查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期望有利于消除或弱化光阻法检查射液中的外在影响因素,继而在提升光阻法检测精度的同时,实现注射液使用安全的有效保证。

  • 标签: 光阻法 注射液 不溶性微粒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SPS)和心肌肌钙蛋白I(drnI)的影响。方法将56例风湿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心肌停跳液(AC)组和持续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停跳液(RC)组,每组28例。于6个时点采静脉血,检测sICAM-1、SPS和cTnI水平。结果CPB开始后,两组患者sICAM-1、SPS和cTnI水平均升高,术后8h达到峰值,但RC组峰值均低于AC组[sICAM-1为(817.9±133.2)μg/L比(901.1±132.0)μg/L,SPS为(83.46±16.24)pg/L比(107.82±19.68)μg/L,cTnI为(10.50±2.03)pg/L比(14.45±2.26)μg/L],且RC组回落速度快于AC组。结论逆行灌注能有效抑制sICAM-1、SPS和cTnI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从而起到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肌再灌注 心脏外科手术 细胞黏附分子 肌钙蛋白Ⅰ
  • 简介:摘要:目的:在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水溶性造影剂实施干预,并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时间节点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作为病例选择的时间范围,取80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随机分组指导原则下,将其划分为每组各40例的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以及观察组(前者基础联合水溶性造影剂实施干预),以不同干预方式下的临床疗效为观察内容,查看两种方式的使用价值。结果:对照组中有效与无效之比为26:14,总有效率为65.00%,观察组中有效与无效之比为35:5,87.50%为总有效率,两组的有效率对比后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两组人员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疾病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相应的指标中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患者中进行生活质量相关数据的收集,并将其实施对比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到观察组人员在生活质量相关指标的对比中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在应对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时候,利用水溶性造影剂实施干预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缩短机体的恢复时间,能够显著改善治疗后身体各指标的情况,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

  • 标签: 水溶性造影剂 粘连性小肠梗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及其配体(sPD-L1)在不同性质胸腔积液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首次入院治疗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84例的胸腔积液和胸膜活检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胸腔积液上清液中sPD-1和sPD-L1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胸膜组织sPD-1和sPD-L1的表达。结果不同性质的胸腔积液和胸膜组织的sPD-1和sPD-L1水平不同,其中炎性胸腔积液sPD-1和sPD-L1水平较低,而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较高,与炎性胸腔积液相比都有差异(P<0.05);恶性胸腔积液sPD-1和sPD-L1水平和结核性胸腔积液相比有差异(P<0.05);炎性胸膜组织sPD-1mRNA和sPD-L1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核性胸膜组织和恶性胸膜组织表达结果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sPD-1和sPD-L1有助于区分不同性质的胸腔积液,尤其是在结核性还是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上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胸腔积液,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孕期血清脂溶性维生素及血脂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7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 4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 45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孕期血清脂溶性维生素与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维生素 A、维生素 D3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 TG、 TC、 LDL-C与 HDL-C血脂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指标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 P<0.05。结论:相比于健康孕妇,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孕期血清脂溶性维生素 A与 D3水平明显升高,血脂 TG、 TC、 LDL-C与 HDL-C大幅提升。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 血清脂溶性维生素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sST2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与射血分数、NT-proBNP等因子的相关性,sST2探讨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HF-PEF组患者中,sST2仅与NT-proBNP相关,在HF-REF组患者sST2与NT-proBNP、左室舒张末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均相关,两组中sST2与肌酐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HF-PEF组中,sST2仅与NT-proBNP有明显相关性,在HF-REF组中,sST2与NT-proBNP、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有相关性。

  • 标签: ST2 BNP 慢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sST2(可溶性ST2)对心力衰竭患者诊疗和预后的评估实践思考。方法:对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将其分为43例重度组、57例轻度组,按照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将其分为48例非终点事件组、52例终点事件组。对各组间sST2、NT-proBNP(N末端钠尿肽前体)以及TnI(肌钙蛋白I)血清浓度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在sST2、NT-proBNP、TnI、肌酐以及hs-CRP(高敏C反应蛋白)方面,轻度组均较重度组低,终点事件组均较非终点事件组高,在LVEF(左室射血分数)以及血红蛋白方面,轻度组均较重度组高,终点事件组均较非终点事件组低(P<0.05)。 在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重度组较轻度组高(P<0.05)。结论:sST2在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与预后方面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可溶性ST2 心力衰竭 诊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