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分析超声引导下遥控水压灌肠复位儿童肠套叠对800例的疗效。2013~2015年,800例儿童急性肠套叠。给予超声引导下遥控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分析治疗结果,对比不同发病时间和血流信号分级的复位率,分析发病时间及血流信号分级与复位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00例患者中,769例复位成功,复位率为96.13%。其中复位成功者的血流峰速(PSV)及阻力指数(RI)水平均显著低于复位失败者(P〈0.05)。发病1~24h的复位率为99.84%,显著高于发病25~48h的94.74%及〉48h的8.00%(P〈0.05)。血流信号分级为3~2级的复位率为99.68%,显著高于2~1级的96.45%及1~0级的11.11%(P〈0.05)。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复位率呈负相关,而血流信号分级与复位率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利用超声引导下遥控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儿童急性肠套叠具有较好的疗效,发病时间与复位率呈负相关,而血流信号分级与复位率呈正相关。

  • 标签: 超声引导 遥控水压灌肠 复位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措施进行分析并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156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分别接受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复位成功率与治疗满意度相较于参照组更高,且术后复发率相较于参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肠穿孔情况研究组发生更少,但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是目前治疗肠套叠最佳的方法,对于小儿肠套叠患儿具有一定适配性。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懂、易学、易掌握的优点,医患双方同时避免了X线伤害,整复率高,安全系数高,是临床值得推广的项目,特别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使患儿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 标签: 超声检查 水压灌溉 肠套叠 技术应用
  • 简介:背景:加载在椎间盘上的重力引起的静态压力刺激是椎间盘细胞代谢的重要调节因素。目的:观察静水压对体外单层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形态学及基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在静水压加载系统中对体外单层培养的传4代人髓核细胞施以0.3,0.7,3MPa的静压,分别加压30,60,90,120min,以常压0.1MPa为对照。结果与结论:①髓核细胞形态:在静水压干预下细胞体积均变小。0.3,0.7MPa静水压下轻微缩小,细胞形态相对完整;3MPa静水压下缩小最明显,且细胞形态不完整。②髓核细胞存活率:在持续静水压刺激下开始的30min,不论压力大小存活率都偏低,在0.3,0.7MPa时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或维持稳定,细胞增殖逐渐增强,在3MPa时随时间趋于下降,最终细胞总体数量减少。③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各组表达量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加,当持续加压120min时,在0.3,0.7MPa静水压下合成量呈高表达状态,在0.1,3MPa静压表达相对较少。表明静水压会对髓核细胞形态学、存活率及基质表达产生影响。

  • 标签: 静水压 髓核细胞 形态学 蛋白多糖 组织构建细胞学实验
  • 简介:[摘要]急性肠套叠是常见的小儿急性肠梗阻疾病,在肠梗阻总数中占比20%左右。全球肠套叠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不同,在中国和亚洲比较高。临床表现主要为血便、阵发性腹痛或哭闹和呕吐等,不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及时发现和正确医治急性肠套叠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治疗成效。在理论指导下将煎好的中药通过特定工具滴入肠道中或灌入肛门内留存一段时间达到医治疾病的方法称作中药灌肠疗法,如今应用广泛。B超引导下中药灌肠液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该疾病行之有效,这种方法安全、简便且高效。文章对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B超诊断、中药灌肠治疗进行了分析,为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提供参考。

  • 标签: []肠套叠 B超诊断 中药灌肠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采用 B 超结合水压灌肠复位在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 本研究共 17 例研究对象,均为小儿肠套叠患儿,依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 7 例行 X 线监测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患儿列为对照组,另外 10 例行 B 超结合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患儿列为研究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 2019年 10月至 2020年 7月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统计复位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在复位时间、大便隐血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上,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 < 0.05 )。在复位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小儿肠套叠患儿采用

  • 标签: 小儿肠套叠 B 超 水压灌肠复位 复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