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的成因以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316例干预性早产的相关资料。结果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最主要诱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干预性早产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足月分娩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分娩的产妇;妊娠34周后早产儿存活率明显上升。结论早产成因复杂,与高原地区特有的气候、经济条件等相关,干预性早产的发生率与高危妊娠管理密切相关,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正确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及时机,提高新生儿科质量,有助于保证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 标签: 高原地区 早产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的成因以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316例干预性早产的相关资料。结果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最主要诱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干预性早产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足月分娩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分娩的产妇;妊娠34周后早产儿存活率明显上升。结论早产成因复杂,与高原地区特有的气候、经济条件等相关,干预性早产的发生率与高危妊娠管理密切相关,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正确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及时机,提高新生儿科质量,有助于保证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 标签: 高原地区 早产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的成因以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316例干预性早产的相关资料。结果高原地区干预性早产最主要诱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干预性早产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足月分娩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分娩的产妇;妊娠34周后早产儿存活率明显上升。结论早产成因复杂,与高原地区特有的气候、经济条件等相关,干预性早产的发生率与高危妊娠管理密切相关,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正确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及时机,提高新生儿科质量,有助于保证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 标签: 高原地区 早产危险因素
  • 简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在不同国家和区域有所不同,我国内地报道较多,但高原地区报道较少,为了解高原地区大型性医院产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ILSA)的感染状况及耐药特点,我们对本院(地处云贵高原)妇产科产房进行了院内感染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旨在为有效控制MILSA引起的产妇和新生儿感染,保障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健康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产房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小儿贫血特点及发生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方法将2014年3月~2017年3月高原地区医院收治的68例贫血患儿作为研究资料,并将其命名为实验组,然后对患儿贫血特点及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①68例高原地区贫血患儿年龄分布区间1~3岁占57.35%、3~7岁占29.41%、7~12岁13.24%,生活地区分布城市占16.18%、农区占22.06%、牧区占61.76%;②68例高原地区贫血患儿重度贫血占17.64%、中度贫血占33.82%、轻度贫血占48.54%。结论高原地区小儿贫血发病率高,因此必须要采用有效防治措施。

  • 标签: 高原地区 小儿贫血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高原地区由于本身的地理环境、气候、含氧量等都比较特殊,在临床血液的保障这方面有着较大困难,医疗救治中,血液的保障及时、有效,都会影响着战伤救治时的最终质量。总结过往历史,从汶川地震的血液保障情况分析,建立一个科学有效、配置合理的野战血站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血液的保障效率,进而提升抢救效果。

  • 标签: 高原地区 野战血站 运作 思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概括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 方法: 利用随机抽选的方式,选出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期间接受我院治疗的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 72 例,将其划分为实验组( 36 例,综合护理干预方式)与参照组( 36 例,常规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与预后影响效果。 结果: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达 97.22% ,参照组护理满意度 83.33% ,两组比较呈现为 P < 0.05 的差异性;在神经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相比于参照组,实验组各项评分明显较高,两组比较呈现为 P < 0.05 的差异性;实验组出现 1 例并发症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 2.77 % ,参照组出现 7 例并发症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高达 19.44% 。 结论: 通过对高原地区高血压引起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强化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水平,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 标签: 高原地区 高血压 脑出血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和意义:牙周病、龋病是人类口腔的两大主要疾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牙周病会导致牙龈炎症、牙周组织破坏、牙槽骨吸收,最终可致牙齿脱落;龋病破坏牙体硬组织,可逐渐造成龋洞、残冠和残根,也可导致牙齿丧失。有资料表明:高原地区人群中80%以上失牙的始发原因都与牙周病、龋病相关。二者都可波及各年龄人群,并且与全身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对牙周病、龋病的防治成为口腔医学领域关注的重点研究课题。我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国家,高原地区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地处边陲,有资料显示:西藏地区居民的拔牙原因,龋病为40. 96%,牙周病为38. 53%,二者占拔牙总数的比例高达79. 49%.由此可见,牙周病和龋病仍然是造成牙齿松动脱落或拔除的主要因素,并且牙周病和龋病的致病菌可能通过血液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等全身系统性疾病。高原环境缺氧、寒冷、气压较低,尤其是缺氧,会导致人体许多组织器官急性或慢性损害,这种损害是否会引起牙周病、龋病的发病率增高;还是高原恶劣的地理条件,居民生活条件艰苦,就医困难,进而导致牙周病、龋病发病率上升的可能变化;或者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现有资料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我们在不同海拔人群中开展口腔保健行为方式和牙周病、龋病调查,希望了解高原人群口腔保健行为方式的基本情况,有助于针对性地对高原人群提出口腔保健措施,加强高原地区牙周病、龋病的防治工作。了解牙周病和龋病在高海拔高度发病率的特点:为今后制定系统的高原牙周疾病和龋病的预防计划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选取2021年6月西藏某地区(4300m)人群,于2021年12月采取巡诊、坐诊相结合的方式,纳入研究对象发病率406人次,年龄分布在17~35岁。结果:龋齿182人次,牙周病57人次、口腔健康查体45人次,智齿冠周炎43人次,唇疱疹23人次,牙齿敏感13人次,口腔溃疡8人次,根尖周炎7人次、牙髓炎6人次,楔状缺损5人次,牙齿缺失5人次,牙隐裂3人次,颞下颌关节紊乱3人次,牙脱位2人次,前牙缺损2人次,松动牙2人次,骨刺1人次,粘膜白斑1人次,地图舌1人次,粘液腺囊肿1人次,蜂窝织炎1人次,唇外伤1人次;由疾病构成分析,口腔主要常见病为龋齿44%,牙周病14%,智齿冠周炎10%,唇疱疹6%,牙齿敏感3%,口腔溃疡2%,根尖周炎2%,牙髓炎1%,楔状缺损1%,牙齿缺失1%,牙隐裂1%,颞下颌关节紊乱1%。结论:高海拔地区口腔主要常见疾病为龋齿及牙周病,智齿冠周炎、唇疱疹同样是常见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关注。并有45人次为口腔健康查体,可见高原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工作成效较好。

  • 标签: 口腔流行病学 牙周病 龋病 海拔高度 宣传教育
  • 简介:随着“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逐步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高原地区整体护理向手术室拓展。各手术室普遍开展整体护理,以确保护理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本文探讨高原地区手术室整体护理的现状及意义,为深入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

  • 标签: 手术室 整体护理 高原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总结针对高原地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开展手术护理的效果和方法。方法 抽样法对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开展治疗的本院的高原地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50例,按照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围术期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高原地区 下肢静脉曲张 手术 围术期护理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方法:随机遴选昌都市初次献血者200例,并按照献血时间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0例,调查200例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对照组调查期间采取常规随访工作,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对比2组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分。结果:展开后续随访后,观察组献血者的担心、焦虑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初次献血者的献血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对献血知识不了解,甚至存在错误认知等。心理护理的展开有助于改善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压力,建议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利于更好的招募献血者,提升采血量、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高原地区 初次献血者 心理因素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方法:随机遴选昌都市初次献血者200例,并按照献血时间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0例,调查200例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对照组调查期间采取常规随访工作,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对比2组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分。结果:展开后续随访后,观察组献血者的担心、焦虑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初次献血者的献血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对献血知识不了解,甚至存在错误认知等。心理护理的展开有助于改善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压力,建议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利于更好的招募献血者,提升采血量、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高原地区 初次献血者 心理因素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高原地区剖宫产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需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平均分配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麻醉前后血压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后观察组血压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高原环境下应用于剖宫产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世居或者是移居高原的高血压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定义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参见健康体检的世居或者是移居高原的健康人群12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尿酸水平,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高血压与对照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者血尿酸水平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男性高于女性(P<0.05),汉族高于藏族(P<0.05)。结论血尿酸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同时是高血压代谢紊乱的一个结果,与血尿酸生成增加、排出减少有关,在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高血压 血尿酸 高原地区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在高原地区,高血压病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老年疾病,有非常高的患病率和致残率,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的一种临床并发症就是脑卒中。高原地区的脑血管疾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高原气候与地理环境等。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探讨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实际临床效果。采用的方法是,选取近两年收治的100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都是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而研究组患者给予神经介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动脉血管改善情况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的结果是,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而研究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经治疗后,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均降低80%以上,术后出现3例并发症,其发生率为6.00%,对照组经治疗后,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均降低40%-50%以上,术后出现7例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4.00%,研究组患者的动脉血管改善情况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好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神经介入进行治疗,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 动脉血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胺碘酮治疗高原地区心律失常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108例心律失常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4例),观察组胺碘酮,对照组普罗帕酮。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92.6%和70.4%),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1.1%和27.8%),治疗后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和治疗前的,QT间期延长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和治疗前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7%和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可显著改善高原地区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胺碘酮 高原地区 心律失常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白内障扶贫手术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管理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保证手术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13年—2019年我中心先后八次赴青海玉树共完成1420例白内障扶贫手术,针对高原地区患者的特点及相关易感因素,通过对医护人员的管理、患者个性化的管理、一次性耗材的管理、器械的消毒灭菌以及手术中的感染控制,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结果142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均顺利康复,无1例发生术后感染。结论规范各环节管理,可有效防范高原地区白内障扶贫手术的感染。

  • 标签: 高原地区 白内障手术 感染预防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