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广西柳州市融安县人民医院广西柳州545400)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临床诊断、特征以治疗的相关因素,探讨血培养和药敏实验对治疗败血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3例新生儿败血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发现并发的患者一共1例,23例中治愈的16例,好转5例,死亡2例(均为早产儿)。结论对败血患儿,应该及早的做好相关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 标签: 新生儿 败血症 中图分类号R722.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155-0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失血性休克增加创伤患者的死亡率,随着临床科学的发展和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的深入学习和认识,严重创伤患者得到了救治和康复。笔者从休克的分级、创伤出血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创伤失血性休克主要的复苏目标和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四部分对创伤出血休克治疗进展进行阐述说明。

  • 标签: 创伤出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血管活性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出血结膜炎的临床护理措施以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2年11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出血结膜炎患者31例,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经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工作后,所有患者均全部治愈,并且均没有发生并发,无1例在家庭、同事、同学之间流行。结论对急性出血结膜炎患者给予心理护理、针对性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对交叉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促进患者的痊愈以及防止疫情的流行扩散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 标签: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产科出血休克的原因以及治疗对策。方法收集我院产科在2011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60例出血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采取有效和正确的治疗方法。结果产科出血休克的原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生殖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其他因素,其中宫缩乏力占主要因素。结论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应根据原因和实际情况给予吸氧、进行止血、并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进行子宫切除术,提高患者的生存机率,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 标签: 出血性休克 补充血容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败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的120例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的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措施,其中对照组的60例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的60例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给予舒适的环境,保证充足营养,对患儿加强皮肤护理,预防交叉性感染,并注意患儿的保暖和保湿;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皮肤出血倾向、黄疸等状况是否得到改善;对与患儿可接触的母亲加强卫生管理,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有发烧的患儿用生理纱布蘸取温水擦拭皮肤,如脐炎的患儿加强每日消毒措施与频率,对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对皮肤有疱疹或疱疹破溃的患儿进行局部消毒擦拭,保持干燥。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下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的60例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31±0.9)d,对照组的60例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16±1.4)d,两组数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60例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为96.67%,对照组的60例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为83.33%,对比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败血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综合护理 干预 新生儿败血症 应用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急性出血结膜炎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小儿急性出血结膜炎患者资料100例开展对比分析,根据护理方案的差异将所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护理干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和治疗有效率,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研究组结膜充血消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流泪症状消失时间以及眼部疼痛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小儿急性出血结膜炎患者,在其护理工作中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症状消失时间,应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给予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小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护理干预 临床症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出血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2014年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病人,获得2272例患者具体资料。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及SPSS19.0进行分析,从中探讨缺血性出血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患病率及用药率方面明显高于出血脑卒中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阴离子间隙方面明显低于出血脑卒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更为密切,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脑卒中,年老患者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要针对患者具体的病情,展开有效的控制措施。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测定对新生儿败血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新生儿败血患者(败血组)和35例非感染新生儿(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PCT和CRP的含量,并在入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做血培养。结果败血组患儿的血清PCT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检测PCT和CRP诊断新生儿败血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2.56%和87.39%,高于其中任何一单项检测。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CT和CRP能够提高对新生儿败血早期诊断的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出血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出血脑梗死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出血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结果大部分出血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均有预兆,原发病因是脑梗塞,本研究中26例患者,经过治疗,死亡2例,好转7例,16例基本痊愈。结论出血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均较为复杂,且预后不佳,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病情加重,应该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针对高危因素患者,尽量避免使用抗凝和溶栓药物,有利于提高出血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 标签: 出血性脑梗死 发病机理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出血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例出血脑梗死患者,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确诊后患者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内压等对症治疗。结果经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位置在大脑中动脉主干区患者21例,病灶位置在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患者8例,病灶位置在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患者5例。患者根据病灶形态不同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42例患者中血肿型5例(11.9%),非血肿型37例(88.1%)。有2例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在发病后4周内出血病灶完全吸收。结论脑梗死和高血压均是出血脑梗死的诱发因素,根据CT或MRI检查结果对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患者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抗凝和溶栓治疗可有效预防出血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出血性脑梗死 影像学 CT MRI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新生儿败血(neonatalsepticemia)是指细菌或真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新生儿败血早期症状常不典型,无特异性,易被漏诊和误诊。本文主要阐述联合检测脐带血超敏C反应蛋白(high-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降钙素原(PCT)和白介素6(IL-6)对诊断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的意义,为新生儿败血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白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出血脑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特点;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出血脑梗死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成像,统计出血脑梗死类型,对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14例患者为脑外周出血,12例患者为脑深部血肿,4例患者为混合型。脑外周出血型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脑深部血肿型的诊断准确率为91.7%、混合型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每两种出血脑梗死分型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能对出血脑梗死患者的不同疾病类型进行明确,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出血性脑梗死 核磁共振成像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妇产科重症出血疾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01月至2015年01月我院妇产科对常规行保守治疗无效的妇产科重症出血疾病用明胶海棉颗粒作为栓塞剂行经皮双髂内动脉或双子宫动脉栓塞术。结果11例重症出血疾病患者均成功止血,痊愈出院,保留了子宫及生育功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介入治疗在妇产科重症出血疾病中的应用具有止血迅速、有效、创伤小、并发少的优点,且能够保留子宫与生育功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 标签: 介入治疗 妇产科重症出血 医疗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出血中风患期心理状况。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200例出血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辩证施护,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况。结果干预前HAMD和HAM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HAMD和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值得临床参考。

  • 标签: 中医辨证施护 出血性中风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产科出血休克的临床因素、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产科出血休克产妇,回顾分析所有产妇出现产科出血休克的因素、治疗方法以及效果等。结果产科出血休克的临床因素较多,经及时的对症支持综合治疗,所有产妇获得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明确产科出血休克的临床因素以及治疗措施有助于进行早期干预治疗,降低产科出血休克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产科出血性休克 临床因素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科出血休克的临床原因以及相应治疗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5月到2016年9月收治的31例产科出血休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产科患者出现出血休克的临床原因,并总结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结果产后子宫收缩乏力、生殖道裂伤、胎盘因素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是引起产科患者发生出血休克的主要临床原因。经过有效治疗后,29例患者抢救成功(93.55%),有2例患者家属要求患者转至上级医院接受治疗。结论医院产科临床医师要对患者发生出血休克问题的临床原因做到全面掌握,加强对患者的防治工作,在掌握临床原因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全面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产科 出血性休克 临床原因 治疗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