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运用Heath-Carter体型法探索广西南部地区壮族成人体型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广西大新壮族成人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通过比较发现大新县壮族成人男女均与南宁壮族的体型最为接近。得出结论广西壮族成人体型存在明显地域差异,经济、环境对体型有较大的影响。

  • 标签: 体型 壮族 成人 广西南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护理不良事件记录,探讨医院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调查方法,收集、整理、统计不良事件记录,包括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和科室分布情况等方面,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探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完善护理管理的办法和策略。结果医院常见的不良护理事件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管理失误、对患者的护理失误、其他等。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为三个方面医院、护理人员、患者本身。结论医院应当健全和完善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机制,从而促进和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水平。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回顾性研究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有效做好临床护理风险事件防范。方法评估81例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在种类、发生人员和情况,分析发生的可能原因,为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给药问题、执行医嘱错误问题和意外事件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多发区是工作繁忙的输液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消化内科,另外,三年护龄以下的护士是发生风险事件的高危人群。结论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防范应以给药问题、处理医嘱问题和意外事件为重点,同时加强风险事件高发护士防范意识和培训工作。

  • 标签: 临床护理 风险事件 防范与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分析不良事件,探讨相应防范措施。方法对2012年某三级综合医院上报护理部285例护理不良事件汇总行RCA分析。结果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护士占所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59.3%,其中有31人多次(3次及以上)发生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前四位分别是管路事件、药物事件、皮肤事件、跌倒事件;不良事件相对聚集病区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普外科、血管介入中心。结论加强低年资护士培训,持续质量改进减少神经外科管路事件是有效控制不良事件,提高护理安全的关键。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根本原因分析法 质量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69例不良事件的分类、原因、责任护士的职称、分布科室进行分析,结果排前三位的是跌倒、非计划拔管、用药错误。结论加大核心制度落实的督查力度,强化年轻护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提高护士的风险防护意识,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不良事件 患者安全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我院ICU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发生的5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欠缺,人员资源不足等有关。结论加强ICU护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合理的人员配置,可有效预防ICU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不良事件管理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通过报告体系的建设,鼓励上报并积极有效地处理不良事件,有利于持续改进,提高医院病人安全,营造医院安全文化。本文就不良事件报告体系建设、管理流程优化、信息化手段规范以及通过考核促进改进实施和落实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凡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手术部位或识别错误,烫伤以及其他与病人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时,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1。预防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医疗护理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院护理部倡导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推行非处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非处罚原则是指在差错发生后,不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差错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的流程2。在鼓励不良事件上报的同时,正确处理所发生的不良事件,使护士不再重犯同样的过错,已经成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热点,其重点放在整个系统及过程的改善方面,而非仅限于个人执行上的检讨。2011~2012年我院共计上报护理不良事件9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主动上报 原因分析 非处罚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提出相应防范对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为护理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对本院2014年~2015年发生的79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类型、发生原因、当事人工作年限、事件发生时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前三位的分别是给药错误、查对错误、针刺伤。发生原因与护理人员、护理管理、护理安全隐患等因素有关,发生不良事件护士工作年限0~3年占63.29%,4~5年占20.25%。不良事件发生时段依次为上午治疗高峰段、中夜班、中午时间。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加强护患沟通,均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成因分析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分析我院2017年上报的270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报表,总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结果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ADE的重要原因;老年患者的ADR/ADE发生率高,应慎重用药;重视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应用要谨慎合理;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要积极上报。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原因 对策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情况及特点,促进我院药物的合理使用,提升药物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收集的1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对ADR类型、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数、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5例ADR报告中,以医师报告为主;大于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7.43%,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89.23%;抗菌物药发生率ADR最高,占21.54%。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静脉注射剂,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用药,减少ADR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院内上报的70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探讨如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收集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统计,运用根因分析法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对发生不良事件的责任人工作年限、事件发生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居于前3位的依次为管道滑脱29例占41.43%,给药错误8例占11.43%,重病人管理欠缺7例占10.00%。结论使用根因分析法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根因分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新县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探讨提高农村饮用水饮用安全的措施,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8年4月枯水期、7月丰水期共采集水样87份,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50-2006进行微生物指标检验,检测结果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结果87份水样42项微生物合格率为52.87%,枯水期合格率为56.81%;丰水期合格率为48.83%,枯水期与丰水期合格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5559,P>0.05)。出厂水合格率为67.5%,末梢水合格率为40.42%,出厂水和末梢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6.357,P<0.05)。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87.35%、54.02%、54.02%。结论大新县农村饮用水水质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偏低,应加强农村饮用水改水建设,保护水源水不受污染加强净化和消毒措施,确保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

  • 标签: 饮用水 农村 微生物指标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高校女教职工重大疾病筛查结果的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612名参加南充市医保中心联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的西华师范大学女教职工重大疾病筛查的结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参加本次筛查的女教职工人数612人,其中乳腺红外线检测出患有乳腺疾病的有204人(检出率为33.7%),乳腺肿瘤标志物(CA153)升高者1人,卵巢肿瘤标志物(CA125)升高者9人,宫颈液基细胞病检异常者128人(检出率20.8%)。结论该校女教职工乳腺疾病和宫颈疾病的检出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治疗;定期健康筛查对女性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女教职工 疾病筛查 结果
  • 简介:摘要从宣传工作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新闻信息源;与媒体合作把新闻事件做得更圆满介绍医院新闻宣传与策划。

  • 标签: 医院 新闻宣传 策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ICU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方法。方法收集海军安庆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ICU收治的患者210例临床资料,分析讨论护理分险事件发生常见可能原因。结果ICU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工作人员思想高度集中,年轻护士技术能力/知识水平欠缺,可能造成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结论护理人员牢记护理安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增强与患者交流能力,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可以减少分险事件的发生。

  • 标签: 预防 ICU护理 风险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科医疗不良事件状况,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109起,采用SH9分类法进行分级评价,分析事件类型。结果治疗错误事件发生率(34.86%)>设备使用事件发生率(24.77%)>医患沟通事件发生率(21.10%)>信息传递错误事件发生率(10.09%)>医疗事故检查事件发生率(4.59%)>其他事件发生率(2.75%)>导管事件发生率(1.83%),Ⅲ级未造成后果事件发生率(75.23%)>Ⅳ级隐患事件发生率(15.60%)>Ⅰ级警告事件发生率(5.50%)>Ⅱ级不良后果事件发生率(3.67%)。结论放射科医疗不良事件的防控形势较为严峻,应当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要求医师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责任心,转变理念,及时开展医患沟通和培训。

  • 标签: 放射科 医疗不良事件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医疗暴力事件预防处置措施。方法结合医疗暴力事件定义对某医院的所有医护工作者进行询问调查,探究他们伴随的心理和生理医疗暴力事件,进一步分析相应预防对策。结果有56%的医务工作人员遭遇过医疗暴力,其中80%的女性医务人员反映遭遇的为心理暴力,62%的男性医务人员反映遭受的为身体暴力。结论医疗暴力事件分为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应该采取合理的预防处置对策对其进行控制。

  • 标签: 医疗暴力 预防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避免护理工作中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中前4位的护理不良事件363例,按照发生的类别、分布科室、时间段及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和探讨。结果363例护理不良事件按类别发生前4位的是管道脱落、跌倒、护理操作和坠床;按每天4个时段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发时间段是1800—800;按内科、外科和医技科室统计,内科发生数量高于外科;主要原因是医患安全意识不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患者及家属参与安全管理主动性不够。结论建立安全管理屏障,加强护士培训,强化安全意识,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加强健康宣教,引用前瞻性风险管理,抓住根因,从源头制定改进措施,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分析 对策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