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NGF)辅助治疗Hunt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Hunt综合症患者进行配对分组。对照组采用抗病毒、改善微循环、激素冲击治疗,同时辅以口服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总疗程为15天,评估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并统计分析好转率。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的好转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起始时间在患病一周以内的,实验组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超出一周的患者好转率未见明显差距。结论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治疗方案对于患病一周以内治疗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方案。

  • 标签: Hunt综合症 鼠神经生长因子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肛裂保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的200例急慢性肛裂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保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治疗组局部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软膏,对照组局部涂抹硝酸甘油软膏,每日2次,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无效率、复发率、手术率,治愈时间,起效时间,复发时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5.6%)高于对照组(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组治愈时间(P=0.00)、起效时间(P=0.00)及无效率(P=0.00)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时间有长于对照组趋势(6.3±1.8月vs5.5±2.3月,P=0.23),复发率有低于对照组趋势(18.3%vs30.6%,P=0.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手术率低于对照组(12.9%vs24.7%,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肛裂治疗药物,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治疗周期,减少患者手术治疗的比例及痛苦。

  • 标签: 肛裂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保守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明胶海绵复合生长因子联合微钛板治疗上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上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6例使用明胶海绵复合生长因子联合微钛板进行治疗,对照组29例则不使用微钛板,观察患者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究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明胶海绵复合生长因子联合微钛板治疗上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能够加速骨折愈合过程,提高患者骨愈合的总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 标签: 上颌骨粉碎性骨折 明胶海绵 生长因子 微钛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酸钠配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泪膜的效果。方法将56例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运用玻璃酸钠治疗,玻璃酸钠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性和治疗前、后BUT、泪液分泌长度及FL评分。结果实验组的各项数据都要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玻璃酸钠联配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泪膜效果显著。

  • 标签: 玻璃酸钠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干眼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对靶向治疗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21例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患者,对照组21例为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患者,对两组患者均应用替吉奥治疗,并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抑制相关基因突变,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24%71.43%),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靶向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非突变患者,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肿瘤的恶性发展。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表皮生长因子、丁卡因胶浆联合应用治疗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口腔溃疡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将冰硼散撒于溃疡面。治疗组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及丁卡因胶浆涂于溃疡面。两组均每日用四次,分别于每日三餐后1小时及睡前各用一次。结果治疗一周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3.3%,疼痛消失时间及溃疡愈合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丁卡因胶浆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 丁卡因胶浆 口腔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康复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7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神经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加鼠神经生长因子,对两组患儿语言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语言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语言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康复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改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康复 鼠神经生长因子 小儿脑性瘫痪 语言功能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伯乐数字PCR平台检测肺腺癌患者中血浆游离DNA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L858R突变的检测性能。方法收集5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穿刺活检组织以及匹配的外周血标本,采用数字PCR法检测活检组织以及血浆游离DNA中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L858R突变情况。结果50例患者活检标本中数字PCR法检测到14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L858R突变阳性,36例阴性。血浆游离DNA中检测到11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L858R突变阳性,39例阴性。检测一致率为78.57%。结论伯乐数字PCR平台能够应用在血浆游离DNA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L858R突变检测。

  • 标签: 伯乐数字PCR L858R突变 血浆游离D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氧化应激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两组患者氧化应激及神经功能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外源性神经因子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氧化应激反应,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依达拉奉 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急性脑出血 氧化应激产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伤口湿性敷料结合重组人细胞表皮生长因子治疗门诊小面积Ⅱ度烧烫伤的临床疗效,以期对门诊Ⅱ度烧烫伤创面治疗护理提供临床经验参考,并为临床外用重组人细胞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烧烫伤创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京江北人民医院伤口门诊2017年10月—2018年6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Ⅱ度烧烫伤患者5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进行排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创面均采用伤口三角评估法进行伤口评估,均采用同样的清洗清创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伤口湿性疗法,即根据伤口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伤口敷料使用于创面,试验组在清洗清创完成后,在创面表面,均匀喷洒重组人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再联合使用合适的伤口敷料于创面。比较两组患者浅Ⅱ度创面治疗后第7、14天创面愈合率;比较两组患者深Ⅱ度创面治疗后第14、21天创面愈合率;比较两组患者浅Ⅱ度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比较两组患者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收集并整理所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浅Ⅱ度创面治疗后第7天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创面均愈合,无差异。试验组患者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口湿性敷料结合重组人细胞表皮生长因子治疗门诊小面积Ⅱ度烧烫伤,可缩短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值得推广。

  • 标签: 烧伤 烫伤 重组人细胞表皮生长因子 湿性敷料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用于重度ICP疗效。方法选择ICP患者100例,50例予以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腺苷蛋氨酸(观察组),观察外周血VEGF水平及、羊水L/S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EGF水平、羊水L/S值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R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经Pearson分析,ICP患者外周血VEGF水平与羊水中L/S值相关性系数为0.649。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可提高重度ICP患者外周血VEGF水平及羊水L/S值,临床可通过监测ICP患者外周血VEGF水平间接预测胎肺成熟情况,以预防RDS。

  • 标签: ICP 熊去氧胆酸 腺苷蛋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GDF-15)在肺癌诊断、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46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59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在肺癌患者、健康体检者入院时第1d分别采集2ml空腹静脉血,检测两组血清GDF-15水平,分析血清GDF-15水平对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相较于健康人群,肺癌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明显更高(t=21.055,P<0.05)。结论对肺癌患者而言,GDF-15是一种理想的血清标志物,可为疾病诊断、疗效判断、预后评估等方面均提供有价值参考。

  • 标签: 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 肺癌 诊断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他汀、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及血清Cys-C、GDF-15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1.11%,研究组有效率为8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ys-C、GDF-1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ys-C、GDF-1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并且可以降低血清Cys-C、GDF-15表达水平。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胱抑素C 生长分化因子15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HB患者肝组织中IL-32与IL-1β、TNF-α细胞因子相关性。方法收集诊断为CHB的患者,共106例。根据患者肝组织标本,分为轻、中、重度CHB组。收集两院健康人群的正常肝组织标本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CHB组和对照组IL-32与IL-1β、TNF-α水平;轻、中、重度CHB患者IL-32与IL-1β、TNF-α水平;CHB患者IL-32与IL-1β、TNF-α的相关性。结果CHB组和对照组IL-32与IL-1β、TNF-α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轻、中、重度CHB患者IL-32与IL-1β、TNF-α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IL-32与IL-1β、TNF-α均呈正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52、0.687,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CHB患者肝组织中IL-32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群,IL-1β、TNF-α细胞因子的过量表达可能与IL-32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胎儿生长受限是产科重要并发症之一,是围产儿死亡和发病的重要原因。该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营养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尽管潜在疗法使用不同的策略,但许多主旨仍是通过改善胎盘循环和子宫血流来增加胎儿生长

  • 标签: 胎儿生长受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百草枯(PQ)诱导人肺上皮细胞HPAEpiC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MTT法计算PQ对HPAEpiC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计算最适合诱导HPAEpiC细胞发生EMT的浓度。应用不同活性的Rac1质粒pExRed-NLSFlag(空载体组)、pExRed-NLSFlagRac1(野生型Rac1组)、pExRed-NLSFlagRac1T17N(显性负调控Rac1组)、pExRed-NLSFlagRac1G12V(持续活化型Rac1组)瞬时转染HPAEpiC细胞,经PQ处理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上皮标志物Ck8、E-cadherin和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表达,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ROS水平。结果PQ对HPAEpiC细胞的IC50值为91.3μmol/L;体外PQ诱导HPAEpi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并伴随着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强,同时促进HPAEpiC细胞ROS的表达。与PQ组、空载体组和野生型Rac1组比,持续活化型Rac1转染细胞后,PQ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明显增强,同时迁移能力增强,ROS表达增高;而显性负调控Rac1转染细胞后,则得出相反的结论。结论PQ在促进人肺上皮HPAEpiC细胞死亡的同时促进其向EMT转化,且通过Rac1-ROS来诱导HPAEpi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

  • 标签: HPAEpiC细胞 Rac1 ROS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通过参与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药物治疗,来观察临床治疗药物的疗效。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应用地塞米松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通过查阅资料,对患者的给药方案提出建议,同时进行用药监护,评估患者病情。结果通过临床药师与医生的给药方案的探讨与参与,患者病情最终好转,为以后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结论临床药师时医疗团队必不可少的一员,应参与更多的临床诊疗活动,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 标签: 临床药师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地塞米松 生长抑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帕替尼对急性单核细胞SHI-1生长抑制作用及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阿帕替尼作用不同时间段下SHI-1细胞的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浓度阿帕替尼作用后SHI-1细胞培养上清VEGF浓度。结果不同浓度阿帕替尼分别作用24h与48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对SHI-1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SHI-1细胞培养上清VEGF浓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对SHI-1的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SHI-1细胞株高表达VEGF,阿帕替尼可减少VEGF分泌。

  • 标签: 阿帕替尼 SHI-1细胞 VEGF
  • 简介:摘要痉挛是许多诸如脊髓损伤、脑损伤患者常见运动障碍性并发症,痉挛的治疗主要利用药物抑制神经系统高反应状态。近些年来,非药物治疗也取得一些进展,如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及物理因子治疗等。此综述主要探讨物理因子治疗肌痉挛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物理因子 肌痉挛 康复 进展
  • 简介:摘要冷沉淀凝血因子是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在2℃~6℃融化后,经离心后分离出大部分血浆,将剩余不溶冷沉淀物质在1h内速冻呈固态的一种功能性血液成份,是新鲜冰冻血浆中大部分凝血因子的浓缩制品,富含纤维蛋白原(Fib)、纤维结合蛋白(F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等。近几年来本血站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量和使用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冷沉淀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因缺乏Ⅷ因子或纤维蛋白原而出血的病人及血友病患者1。随着医疗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冷沉淀凝血因子不再局限于血液病的治疗,而更多的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如深度烧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手术、多发伤和手术创伤,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成分输血 成分制备 冷沉淀凝血因子 临床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