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本院70例需要实施静脉穿刺的患者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为静脉留置针,而对照组采取普通钢针,并分析静脉留置针中的基础护理、堵管预防护理、监测体征和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的堵管发生率、一次穿刺率、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应用在临床应用和护理上,不但可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和临床护理效率,而且患者的疾病感染率也有所降低,临床应用和护理的价值较高。值得在未来的医学临床治疗方面得到推广和普及。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医疗纠纷正处于上升时期,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急诊是医疗纠纷易发地。认真分析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探讨对策,对医院自身建设及完善医疗护理服务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作者对某院急诊医疗活动中与护理相关15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防范对策。

  • 标签: 急症护理 立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饮食护理干预对胃炎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120例胃炎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护理组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饮食护理干预。结果治疗效果方面,常规组有效率为83.33%;护理组有效率为96.66%。并且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护理组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常规组。结论加大饮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胃炎胃溃疡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临床特点、治疗、护理措施及预防方法。方法对2004~2008年收治的食管癌手术切除后并发吻合口瘘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并决定治疗方案;2例患者保守治疗,1例死亡;7例行手术治疗,1例死亡。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与多种因素有关;吻合口瘘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吻合口瘘的治疗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保守治疗、修补术、空肠造瘘术;精细的吻合技巧,熟练轻柔的操作;术前术后的观察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于愈合的条件,是预防吻合口瘘的决定因素。

  • 标签: 食管癌 吻合口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药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离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药,15天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发症,6个月后统计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4%和71.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下肢水肿,下肢乏力沉重,静脉扩张弯曲,舌象,脉象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肯定,安全,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手术 苗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皮肤科门诊外用、口服西药处方点评结果,评价用药合理性,为提高用药质量、保证治疗安全提供依据参考。方法以随机法从2016年01月至2018年05月期间我单位门诊药房调剂的皮肤科西药处方中抽取300张进行处方点评,仔细观察药品使用分布情况,严格筛查不合理处方,以对药品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300张处方分析结果发现,单一用药处方75张(25.00%),联合用药处方90张(30.00%),外用药处方100张(33.33%),口服药处方35张(11.67%),处方平均开具西药种类65种。300张处方均使用药品通用名,使用率100%,经点评筛查不合理处方65张,不合理率21.67%。不合理样本处方主要不合理表现为内容缺项、诊断书写不规范、适应症不适宜、用法用量不当或未书写、联合用药不当。结论我院皮肤科门诊西药处方多外用、口服联用,处方基本合理,但仍有不足,有待进一步强化药品使用管理,以提高用药合理性,保证医疗质量及用药安全。

  • 标签: 皮肤科门诊 外用药 口服药 处方点评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试验对药伤科止痛液的急性毒性试验和皮肤刺激性试验进行研究。方法结合临床用药实际,考察多次用药于SD大鼠完整皮肤急性毒性的情况和对家兔完整皮肤的刺激性情况。结果连续给药14天后,动物均存活;大鼠外观、行为、呼吸状态、体位及姿势、对刺激的反应、大体剖检均未见明显异常;家兔皮肤均无水肿、渗血、炎细胞浸润等皮肤刺激性病理改变。结论在本次药伤科止痛液大鼠皮肤急性毒性试验中,大鼠给予最大给药量23.2g/kg体重,相当于临床用药量的200倍,未见明显毒性反应;药物对家兔多次皮肤刺激,肉眼观察未见实验动物皮肤充血、水肿,病理切片检查也未见刺激性病理变化,表明药伤科止痛液临床使用较安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苗药伤科止痛液 急毒实验 皮肤刺激性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狂犬疫苗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跟踪接受狂犬疫苗注射后甲状腺功能受损害的患者结果不治疗可以自愈

  • 标签: 狂犬疫苗 甲状腺功能 自愈
  •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我院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资料,探讨神经内科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以及体验。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各29例患者。对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实验组患者实施神经内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的残疾率。结果实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6.55%,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89.65%,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致残患者,而常规组患者中,则出现5例致残患者,常规组的致残率为17.24%,两组患者的致残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复杂,对护理的要求较高,通过实施神经内科护理,能够明显的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残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常规护理 神经内科护理 护理效果比较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技术的水平的不断提高,妇产科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进步,抗勒氏管激素在妇产科中的应用也带动了妇产科的发展,抗勒氏管激素是B超家族中的生长因素,对于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抗勒氏管激素在妇产科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妇产科的发展,本文将主要研究和分析抗勒氏管激素在妇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而带动妇产科的全面发展。

  • 标签: 抗苗勒氏管激素 妇产科领域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控制霍乱暴发疫情,尽可能地做到“早、小、严、实”并为防止今后类似事件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统计学方法,按《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要求,查找传染来源,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落实8例霍乱病人、10例带菌者的隔离治疗,严格把握出院标准,彻底实施17个疫点终末消毒。结果从患者的大便中和所购同批次的甲鱼中找到相同特点的○139霍乱弧菌,找到凉拌猪心是危险食品,将暴发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结论厨师加工制作甲鱼的操作不规范,污染凉拌猪心,而导致霍乱暴发。

  • 标签: O139霍乱 暴发 调查
  • 简介:摘要本研究笔者从调补脾肾、滋肾柔肝出发,采用中药方剂治疗胰腺癌肝脏转移患者1例,疗效显著,可在以后临床实践中借鉴应用。

  • 标签: 胰腺癌肝脏转移 中医 中药方剂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4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经过我院的精心护理后康复率高,有40例患者痊愈满意出院,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患者 临床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 标签: 麻疹 传染病 预防接种 暴发流行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1小学生流感暴发的原因及流行特征,为今后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处理提供经验。方法对2011年5月31日~6月19日榆社县社城中心校发生的1流感疫情进行现场调查和采样监测。结果本次疫情历时20天,全校共发病68人,罹患率为40.24%,病例均为学生,以一年级和六年级居多,罹患率分别为68.75%(22/32)、52.00%(13/25)。检测咽拭子标本11份,8份乙型流感病例核酸阳性。结论这是一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疫情暴发。

  • 标签: 乙型流感 暴发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此疫情的流行因素,为疫情定性及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伤寒和副伤寒病例个案调查表》内容对病例进行调查,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学校有在校学生143人,发生疑似伤寒病例20人,罹患率为13.99%;通过粪便培养、血常规检查、2次血清肥达试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症状体征,排除伤寒疫情,诊断为其他疾病。结论学校伤寒疫情定性要准,诊断须谨慎,采样要相对全面,控制措施要早。

  • 标签: 学校 伤寒病例 调查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药薰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熏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药熏洗治疗。经过15天至30天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熏洗组在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药薰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晨僵等临床症状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苗药薰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