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肝脏肿瘤影像诊断过程中螺旋CT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本院在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确诊为肝脏肿瘤以及肿瘤样病变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形螺旋CT诊断。结果40例肝血管瘤患者表现典型率达到了92.50%(37例),29例原发性肝癌的表现典型率达到了75.86%(22例),21例肝转移患者的表现典型率达到了95.23(20例)。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的应用,能够对肝脏肿瘤患者以及肿瘤样病变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推广。

  • 标签: 螺旋CT 临床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是否会产生钩状效应,能否为临床提供正确的检验结果。方法对2017年699例阳性病人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利用EASYCUTA?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进行2倍稀释检测,结果有显著再进行倍比稀释检测。结果发现2例病人TP-Ab血清原倍检测结果明显低于2倍稀释后的检测结果,倍比稀释后的结果先增高后降低,呈明显的钩状效应。结论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免疫荧光法)检测梅毒螺旋抗体时会产生明显的钩状效应。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梅毒螺旋体抗体 检测 钩状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病理诊断为不同类型的肺结节患者采用螺旋CT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018年入治我院患有肺结节的患者129例为研究样本,根据病理分为良性结节、炎性结节和恶性结节三组,每组各43名,给予患者相同的CT扫描方案,比较不同病理肺结节患者的CT扫描指标和增强扫描数值。结果良性结节组的血容量低于恶性结节组,通透值、血流量以及平均通过时间均高于恶性结节组,炎性结节组的各项CT扫描指标均低于恶性结节组;炎性结节组的增强扫描数值均低于恶性结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不但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扫描结果清晰准确,为后续诊断提供了较好的判依据,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螺旋CT 孤立性肺结节 病理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冲击治疗在骨科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385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冲击治疗,其中疾病类型有肩周炎、网球肘、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腱鞘炎,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升,有效率提高。结论对于骨科疾病患者,采取冲击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其具有较好的软组织穿透能力,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冲击波 骨科疾病 疼痛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75名本院退休及在职(38周岁以上)人员均进行64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检出肺部结节者再次进行常规剂量胸部CT扫描,总结肺部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前后两次CT扫描的扫描结果,包括肺结节的检出率、检出数、结节形态的检出情况以及成像质量等。结果(1)本次275例体检人员均进行64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CT扫描检查,其105例中共发现肺部结节125枚,检出率38.1%;(2)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CT扫描对肺结节的检出率、诊断肺结节的敏感度、成像质量、结节形态的检出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检出率、影像学特征展现状态、诊断准确度等方面与常规剂量CT差别不大,同时大大降低了的辐射剂量,更适合临床推广,推荐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胸部螺旋CT检查,以实现肺癌早发现、早诊断。

  • 标签: 肺结节 多层螺旋CT 低剂量胸部CT扫描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磨玻璃结节的薄层螺旋CT诊断流程。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间在本院就诊的局限性肺部磨玻璃结节50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薄层螺旋CT扫描,经过手术病理及影像随诊证实的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结果病灶形态、大小、边缘、实性成分、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与肺部磨玻璃结节的良恶性有相关性,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薄层螺旋CT检查是肺部磨玻璃结节的最佳方法。

  • 标签: 磨玻璃结节 薄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根据WagnerDF分级标准,将不同病变程度者分为轻度组(50例,0~2级)和重度组(50例,3~4级)。轻度组和重度组入院后均给予CTA检查,对比两组下肢动脉病变程度(观察项目为钙化、斑块);两组不同动脉管腔截面积。结果重度组和轻度组下肢动脉病变程度(钙化发生率及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和轻度组不同动脉管腔截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用于诊断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无创、准确的检查技术,可多角度,多层面显示下肢血管不同节段及横截面,特别是对于观察腔内和腔外病变,如钙化和斑块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CT 下肢血管 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病灶诊断中实施螺旋CT与MRI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12月-2018年11月抽取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采用MRI诊断、螺旋CT诊断。结果MRI诊断结果(病灶总数、原发性肝癌)显著优于螺旋CT诊断,差异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病灶诊断中实施MRI的诊断效果明显更为理想,优于螺旋CT。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病灶诊断 螺旋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4年4月-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回顾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结果CTA与DSA诊断结果差异性较小,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达到97.84%、96.71%、95.27%。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用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与诊断。

  • 标签: 糖尿病 下肢动脉病变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疗法对于肩周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肩周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4例采用体外冲击疗法。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物理因子疗法。对肩周炎患者的治疗结局进行总结。结果观察组34例肩周炎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表等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体外冲击疗法治疗肩周炎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以及降低疼痛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肩关节功能评分 体外冲击波疗法 ShockMaster500 肩周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用于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83例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6月12日—2018年7月30日,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超声检查(对照组)、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观察组)。观察两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分析CT征象。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分别为95.18%、95.16%,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CT征象可见阑尾增粗、增大,直径平均(11.70±0.33)cm,阑尾壁增厚,腔内可见积液、结石等,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存在炎性包块、脓肿,回盲部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出现3例阑尾穿孔,回盲部存在游离气体影。结论急性阑尾炎采取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检出疾病。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层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5例术前采取X线诊断作为对照组,47例采取32层螺旋CT诊断作为观察组,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准确性。结果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71.4%,观察组为95.7%,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骨折类型分型中Ⅰ、Ⅱ、Ⅲ、Ⅳ型诊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于Ⅴ、Ⅵ型诊出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32层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具有明显作用,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优选选择。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32层螺旋CT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小肠病变的患者100例,病理类型为20例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恶性肿瘤、20例Crohn's病、20例肠结核、20例肠粘连、20例肠系膜动脉栓塞。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CT及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检查。对比常规CT与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常规CT与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检测检测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81%;常规CT检测检测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5%,两种检测方法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诊断小肠病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低张造影 小肠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3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入我院接受体检的3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以及左主干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行检查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全面显示患者冠状动脉情况,有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的提升。

  • 标签: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 冠心病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螺旋CT、MRI应用在原发性胰腺癌中取得的诊断效果,探究螺旋CT、MRI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胰腺癌60例纳入本次研究范围之内,在入院之后均60例患者均接受MRI和螺旋CT检查,将MRI检查作为第一组,螺旋CT检查作为第二组,将手术病理作为此次诊断的金标准,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分析之中,第二组经过诊断后其诊断准确率和第一组之间无差异,组别对比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灶检出率和误差率结果分析之中,手术病理之中共发现69个病灶,病灶的直径大于1厘米共61个病灶,其余的8个病灶其直径小于1厘米。第一组(MRI)诊断病灶的直径大于1厘米共63个病灶,其余的6个病灶其直径小于1厘米,误差率和检出率分别为为5.80%、94.2%;第一组(螺旋CT)诊断病灶的直径大于厘米共58个病灶,其余的11个病灶其直径小于1厘米,误差率和检出率分别为为8.69%、91.31%;第二组的病灶检出率和误差率和第一组无差异,组别对比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胰腺癌应用螺旋CT、MRI进行诊断,均可准确完成患者的诊断,两者均可取得理想的诊断效果,可更清晰的表现出胰腺肿瘤形态特征、周围征象,了解胰腺癌侵犯转移征象,两种方式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比较高,可准确的预测肿瘤可切除性。在临床之中若对诊断结果存有疑虑,则可进行二者联合诊断,值得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胰腺癌 螺旋CT 诊断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桥血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来我院经64排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桥血管的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心肌桥的部位、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管径的大小及伴发的粥样斑块情况。结果60例心肌桥主要位于左前降支,其次是回旋支,心肌桥的长度10mm~40mm,厚度0.7~2.0mm,心肌桥近段狭窄发生率高于远段,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心肌桥后段。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诊断中不仅检出率高,而且还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心肌桥、冠状动脉、心肌的特点及解剖关系,还具有安全、无创性的优势,可作为临床筛查冠状动脉桥血管的首选方法。

  • 标签: 64排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在梅毒螺旋体检测中对不同检验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梅毒患者,共86例,均给予TPP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实验)、TP-ELISA(梅毒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实验)检验,对比三种检验方法的效果。结果TRUST检出率、阳性预测率、特异性与敏感度显著低于TPPA、TP-ELISA,TPPA最高,与其它方法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检测霉素时,TRUST敏感度不高,而TPPA、TP-ELIS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梅毒检验 梅毒螺旋体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外伤性听骨链及相关解剖结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39耳)颞骨骨折患者行MSCT容积扫描及重建。结果36例39耳中,听骨链中断28耳,相关听力传导通路骨折30耳,伴发损伤12耳,内耳损伤5耳。结论颞骨MSCT可以确诊听骨链及相关结构损伤的部位及病变程度,帮助术者制定手术方案。

  • 标签: 颞骨骨折 听骨链损伤 X线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共88例(支架数为134个)。均给予冠脉血管造影检查和64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方式的具体诊断情况。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和可信度,两种方法诊断无显著差异(P>0.05);64层螺旋CT检查对于直径在3mm以上的支架所具有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关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诊断,应用64层螺旋CT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支架 再狭窄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骨科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重建组和X线组,两组患者术前分别根据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和X线检查确定骨折情况和解剖位置。术后均进行CT三维重建检查,确定股骨截面位移比、颈干角复位程度、股骨颈前倾角,并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重建组患者术后股骨截面位移比、颈干角复位程度、股骨颈前倾角均较X线组恢复明显,差异显著(P<0.05)。且该组患者在术后恢复、固定物稳定性指标上显著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术前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重建检查确定骨折性质和解剖位是必要的,三维重建相较于常规X线检查更为准确,更有利于进一步的手术治疗,预后效果佳。

  • 标签: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