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目标性监测,了解ICU发生医院感染及侵入性导管相关感染的情况。方法对2014年1月~12月入住ICU>48h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440例,发生医院感染34例、38例次,感染率7.73%、例次感染率8.64%,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12.44‰,导尿相关泌尿道感染率1.52‰,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0。感染患者中,标本送检46份,检出病原菌41株,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31株),居前4位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6株)、鲍氏不动杆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大肠埃希菌(3株)。结论ICU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侵入性导管相关感染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主,应重点进行分析评价,并进一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目标性监测 分析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了解医院发生感染事件的现状,并为临床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在ICU接受治疗的240例患者,对这些患者均采用目标性监测,对这些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40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0.0%,24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切口感染,10例出现下呼吸道感染,5例出现泌尿系统感染,还有5例患者出现了血行感染。结论通过对ICU医院进行感染目标性监测,可及时的了解常见的感染类型以及感染因素,从而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 标签: ICU医院 感染目标性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监测分析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情况,为有效的预防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标本中检出的104株多药耐药菌进行目标性监测,常规分离培养并鉴定菌种,根据标准筛选多药耐药菌,并对多药耐药菌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检出的104株多药耐药菌前5位菌株依次为屎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31.73%、20.19%、10.57%、7.69%、7.69%;标本来源主要为尿液、痰液、分泌物,分别占43.27%、27.88%、18.27%;尿液中多药耐药菌以屎肠球菌为主,痰液中多药耐药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分泌物中多药耐药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各临床科室均有检出多药耐药菌,检出科室前3位依次为神外科、神内科、心内科。结论通过多药耐药菌临床分布风险评估确定预防控制重点,加强对高危科室、高危环节和易感人群的干预,减少多药耐药菌感染和传播。

  • 标签: 多药耐药菌 临床分布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哈尔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了解哈尔滨食品安全状况,为监管食品安全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依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标准采样检测,分析监测数据。结果本次共检测460例样品,共427份合格,其合格率高达92.83%,其中饮用水饮料食用冰合格率最低,占比为66.67%,其次为肉类和肉制品,占比为80.49%。此次哈尔滨市食品不同项目检测状况,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91.03%,理化指标合格率为94.51%,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χ2=0.9028,P=0.3420)。本次共检测249份标本中,合格率为94.38%,其超标元素主要为镉、铅两种指标。其荧光增白剂检测指标显示,其合格达100%。结论哈尔滨市食品安全趋势总体上较好,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对肉制品、肉类、食用冰、饮用水、饮料等监管和监测进一步加强,保证消费者食品安全。

  • 标签: 监测 食品安全 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凌云县2008~2015年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消除疟疾以后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8年常住人口“三热”病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县累计血检常住人口“三热”病人17312人次,务工返乡人员11人次,外来流动人员3826人次,均未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人。结论凌云县连续8年监测发现内源性及输入性疟疾病例,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是加强外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务工返乡人员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有效治治疗输入性病例。

  • 标签: 疟疾 监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掌握红河州范围内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和种类,寻找影响因素,为制定降低出生缺陷发生提出有效干预对策。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的要求,对云南省红河州2014年十三个县市出生缺陷监测上报的26338名围产儿数据与个案进行分类、汇总。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64.17/万,主要以体表畸形为主。讨论通过分析,提出了有效措施,加强三级预防和机构监测,实现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 标签: 出生缺陷 监测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消毒供应中心环境卫生质量调查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便加强防控措施。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消毒供应中心环境空气和物品进行监测。结果连续3年对本科室检测标本565份,卫生消毒质量总合格率为98.2%。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清洗消毒物品等监测对象卫生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以医务人员手合格率最低95.1%。结论本科室环境卫生消毒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合格率较高,但任然要加强管理及培训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

  • 标签: 卫生消毒 消毒供应中心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因的分析,反映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现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省保健院设计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质量调查表》对全市6个监测乡(镇、街)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由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定期进行监督质控,确保数据准确。结果2014年辽源市监测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40‰,婴儿死亡率6.58‰。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是意外、早产或低体重、先心病、肺炎、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诊断不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肛门闭锁术后。结论一是我市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40‰,婴儿死亡率6.58‰,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70.00%,而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4.29%,所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关键要降低婴儿死亡率,尤其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二是有25.00%的儿童死前未得到就医。三是放弃治疗62.50%,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使家长掌握一些认识疾病的能力,及早发现,及早就医,减少放弃治疗导致的死亡。

  • 标签: 5岁以下儿童 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与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指导。方法对2012~2014年医院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及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均与医院感染发生率之间呈负相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升空气清洁度以及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消毒灭菌合格率能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标签: 环境卫生学 医院感染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市2012~2014年急性迟缓性麻痹流行病学情况,评价AFP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供经验。方法用Excel软件对全市2012~2014年AFP个案表,随访表和实验室病毒学监测结果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南京市2012~2014年共报告78例本市AFP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3.19/10万。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结论为维持无脊灰状态。今后仍需保持敏感的AFP病例监测系统。

  • 标签: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1~2015年库尔勒铁路游泳池水质监测的结果。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对库尔勒铁路游泳池水质进行监测分析监测结果。结果辖区游泳馆感官性状和部分化学指标显示水质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辖区游泳馆微生物指标、游离余氯指标以及尿素指标显示水质存在部分不合格现象。结论相关部门应加强水质过滤及消毒处理工作,确保游泳池水质合格。

  • 标签: 库尔勒铁路游泳池 水质监测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与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监测与护理,观察组采取全面监测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监测护理效果。结果监测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且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且低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中应用全面监测与护理能有效提升康复率,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监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监测动物间鼠疫疫情,掌握天祝县鼠疫疫源地内动物疫情流行态势,为鼠疫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监测啮齿动物和媒介昆虫种类、数量、生态变化,检测宿主血清鼠疫F1抗体,开展动物和昆虫材料鼠疫菌培养,获得数据、资料,通过阳性结果判定动物鼠疫疫情。结果旱獭平均密度0.64只/公顷,染蚤率59.78%,平均总蚤指数1.70匹/只。检测旱獭血清鼠疫F1抗体520份均为阴性,犬血清118份阳性1份,滴度1128,阳性率0.85%。649份旱獭材料、584组1103匹蚤鼠疫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2013年1份犬血清阳性,鼠疫菌培养均为阴性,仍存在发生鼠疫的潜在危险。

  • 标签: 鼠疫 监测结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进几年勐腊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探索干预措施。方法对勐腊县2011年~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及新生儿死亡评审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勐腊县2011与2015年相比.新生儿死亡率下降49.77%(χ2=5.32P<0.05)。婴儿死亡率下降了39.8%(χ2=4.05P<0.0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26.54%(χ2=2.05P>0.05)。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重、重症肺炎、先心病、先天异常是勐腊县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因。结论勐腊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渐下降趋势,降低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重、肺炎患儿死亡,降低婴儿死亡特别是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关键.

  • 标签: 5岁以下儿童 死亡率 死亡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年德阳市旌阳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质监测结果,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水源保护、选址、运行及持续改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四川省统一的调查表进行供水站的基本情况调查;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与保存》GB5750.2-2006进行水样采集;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20061进行水样的合格判定,除与消毒有关的指标外的检测项目全部符合标准的水样判定为合格水样。结果旌阳区农村饮水工程水源以深井水为主,主要采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2015年监测水样89个,合格率为58.43%。结论必须持续进行水源地的保护,加强水质的净化和消毒处理,才能够为老百姓提供安全的饮水。

  • 标签: 生活饮用水 消毒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达州市主要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现状,为制定相关措施提高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不同行业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单位进行采样、检测以及评价。结果两年来共对我市部分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监测,2014年总合格率为57.7%,2015年总合格率为78.8%。结论达州市15年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程度有所改善,但仍需加强监督指导、检测和评价,提高卫生质量,保障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和广大消费者的健康。

  • 标签: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公共场所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泰州市姜堰区6周岁以上居民粪便标本肠道线虫感染率及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率。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氏法和透明胶纸法结果6周岁以上居民检出四种寄生虫,总感染率从2004年的6.69%下降至2014年的0.87%;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率从2004年的3.15%下降至2014年的0,均达到江苏省有效控制肠道线虫达标考核。结论广泛宣传寄生虫病防治知识,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一步推进农村无害化厕所改建工作,减少寄生虫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 标签: 肠道线虫病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乳酸监测在ICU危重症伴休克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危重症伴休克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ICU病房后均实施常规救治措施,并进行血乳酸水平监测,经复苏及抗休克治疗6h后,再次测定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本组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对比两组入ICU时血乳酸值、乳酸峰值、乳酸清除率等;按6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清除率组和低清除率组两组,对比两组APACHEII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MODS(多脏器功能障碍)及病死情况。结果存活组入ICU时乳酸值、乳酸峰值均较死亡组低,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清除率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低清除率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毒组APACHEII评分、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高血症组、轻度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水平监测,对判断病情、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ICU 重症患者 休克 血乳酸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江油市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带菌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了解江油市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带菌状况。方法随机选取江油市境内餐饮服务单位、大中小型农家乐和大学、高中、初中学校食堂的食品从业人员(主要以厨师、凉菜师傅)323名为研究对象,采集大便(肛拭)、从业人员手表面拭子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对检测出来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分析。结果204份采集样本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为27.9%,餐饮单位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学校食堂食品加工从业人员的检出率;不同工种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带菌状况无统计学差异;不同致病菌类别检查结果显示,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最高。结论本辖区的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的总体检出率较高。

  • 标签: 食品从业人员 食源性致病菌 带菌 监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取65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取6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3、5、7d均行血清PCT检查,评估两组PCT动态检测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预后者的PCT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第1、3、5d血清PCT检测,观察组各时间点的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65例患者中,好转者(25例)的PCT水平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无效者(21例)PCT无异常改变,但呈缓慢上升趋势;死亡者(19例)的PCT水平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升高,观察组不同预后者动态PC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水平变化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临床预后,故此PCT可作为脓毒血症患者可靠的监测指标。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脓毒血症 病情监测 预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