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市各大药店来源中药方剂服用并出现不良反应病例50例,对此50例临床不良反应事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研究的50例不良反应事件中,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为药物的配伍影响、用药时间过长、检测方法错误、用药剂量不恰当,加上患者的体质差异,在药物进行煎煮过程中采用的金属器皿不同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结论服用中药发生的不良反应危害性较大,需要提前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预防。

  • 标签: 中药 不良反应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现代西药药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提高临床西药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6年5月间93例应用西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症状表现、原因及归转情况。结果93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主要包括皮肤性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为抗生素、消化系统治疗药物与神经系统治疗药物;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给予相应处理均明显缓解或者痊愈。结论在临床上应加强西药的合理应用,在应用药物治疗时需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同时需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现代西药 药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分析子宫肌瘤手术病患通过实施术中保温护理术后低温体温反应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取的80例子宫肌瘤病患,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病患,常规组在术中给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术中给予保温护理,对两组病患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的低体温情况、术中出血情况、应激反应等进行对比阐述。结果观察组低温、寒战情况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手术用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BP、DBP、HR及血糖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对子宫肌瘤病患实施保温护理不仅能降低术中发生低温反应,亦减轻病患术中应激反应,对保障术中病患的生命体征的稳定性,提升治疗的意义重大。

  • 标签: 术中保温 子宫肌瘤 术后 低体温反应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分析其产生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国内外资料为基础,随机筛选收集60例发生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非甾体抗炎药存在胃肠道、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损害等多种不良反应,并存在过敏反应。结论由于非甾体抗炎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为减少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害,应严格把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双硫仑样反应的病因、治疗、转归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急诊科救治的62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所有62例双硫仑样反应明确诊断后以对症治疗,好转离院。结论双硫仑样反应以预防为主,尽早诊断是关键,对症治疗为主,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双硫仑样反应 急救 头孢菌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硫仑反应的临床特点,总结双硫仑反应的有效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3年12月-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双硫仑反应患者,共36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在18~40岁之间所占的比例最多,为58.3%,其次为41~60岁之间,为25.0%;患者使用头孢哌酮钠抗生素所占的比例最多,为33.3%,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为22.2%,此外,使用的抗生素种类还包括头孢曲松钠、甲硝唑、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和替硝唑;所有的患者发病时均伴随着头痛、头晕、心悸、呕吐、烦热、气促和胸痛,其中有23例患者发病时全面皮肤潮红、面色潮红,有11例患者发病时面色苍白;患者给予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维生素B6治疗,均痊愈。结论双硫仑反应一般是由患者使用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生素期间饮酒引起,在青中年中发病率最高,通过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维生素B6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双硫仑反应 临床特点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50例因联合用药所致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类型及具体药物搭配使用情况。结果联合用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包括腹痛/恶心/呕吐48%、洋地黄中毒30%、血压降低16%、肾脏毒性6%。结论联合用药虽会增强药效但亦会产生不良反应,严格遵循药学理论合理搭配西药合用将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西药 合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接触式红外线体温计(以下简称额温计)与传统水银玻璃体温计(以下简称水银体温计)所测得体温值有无差异,探讨在母婴同室使用额温计能否取代水银体温计进行住院患者体温测量。方法用两种体温计分别于晨起、下午同时测量住院15日内病区所有孕产妇(以下简称成人)和婴儿体温共计1888例次,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盲测的情况下,两种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体温正常成人组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498);在发热成人组和婴儿组测量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同时得出两种测量方法在不同时段差异早上成人组P=0.004;下午成人组P=0.156;早上婴儿组和下午婴儿组均P=0。结论额温计不能代替水银体温计用于母婴同室病房体温测量。

  • 标签: 额温计 水银体温计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触点管理对卵巢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合格率的影响方法找出护士与卵巢癌患者术前的几个关键接触点,对患者进行肠道功能评估,术前饮食宣教,上手术前大便的观察。结果应用接触点管理对卵巢癌患者进行手术前肠道准备,保证了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有效的预防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结论在卵巢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采用接触点管理,可以提高术前肠道准备的合格率,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

  • 标签: 接触点管理 卵巢癌 肠道准备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儿科护理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中关键接触点管理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选取本院自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110例儿科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模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55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关键接触点管理,对照组则仅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分组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综合测评分数明显上升,较之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5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7.27%,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服务中加入关键接触点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有效增强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关键接触点 儿科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接种水痘疫苗儿童不良反应的影响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8月间于流亭街道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水痘疫苗的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接种水痘疫苗 不良反应 综合护理 措施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供帮助。方法收集近两年来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统计输血人次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例数,比较不同血液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红细胞及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591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有84人次,发生率为0.23%,其中女性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多于男性受血者,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多于首次输血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以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红细胞主要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浆主要引起过敏反应。结论临床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和减少血浆应用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其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收集到308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生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为主;ADR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结论加强ADR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患者对ADR的认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软件对我院168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68例ADR报告中<18的年龄段占13.09%,18~59年龄段占49.40%,≥60年龄段占37.50%;静脉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最多;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位居首位,中药制剂其次;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最多是皮肤及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具有普遍性,并且症状明显,较以前相对严重,抗菌药物和静脉给药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临床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强化ADR的监测报告,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水平与骨折手术术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302例骨折手术患者当成研究主体,依据术中输血方式的不同分成甲组(自体输血)和乙组(异体输血),每组151例患者,评价甲乙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8.53±3.07)mg/L少于乙组患者(17.86±6.54)mg/L,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t=15.869,P=0.000)。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5.23%)高于甲组患者(5.96%),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851,P=0.009)。结论在骨折手术输血患者中,其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阶越高,所以,C反应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以及发展。

  • 标签: C反应蛋白 骨折手术 输血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双硫仑反应是指使用的抗菌药物具备相似于双硫仑的作用,在药物使用期间或者之后短时间内,由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以及直接饮酒使得体内蓄积较多乙醛,最后导致中毒而出现的一类反应。临床表现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野不清、头颈部血管搏动性头痛、呼吸困难、头晕,急性心衰、恶心、心肌梗塞、口干、呕吐、胸痛、出汗,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发生急性肝损伤,还可能由于惊厥而出现死亡。进行检查时能够发现血压降低、心率加速最快可达每分钟120次,另外心电图正常,也可能出现ST—T改变等部分改变。用药剂量和饮酒量与双硫仑反应的严重程度有直接相关性,如果出现反应的患者为对乙醇敏感者、儿童、老年人、心脑血管病者,反应程度更为严重,这种反应一般在饮酒后15~30分钟发生。

  • 标签: 双硫仑样反应 饮酒 头孢哌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输血病例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方法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查阅临床输血病历,总结、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调查7665例输血病历,输血不良反应21例,均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27%,临床表现以过敏和发热为主,发热反应8例,占38.1%,过敏反应13例,占61.9%。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坚持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原因分析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在药学监护涉及的众多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护,临床上必须高度重视药品的不良反应,本文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药品不良反应监察的几个方面、我国是如何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等几个方面,探讨研究了药学监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监察问题。

  • 标签: 药学监护 药品不良反应监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局部反应分析,进行护理措施的探究。方法文章在研究中选择了本院2014年3月到2016年5月的疫苗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健康儿童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儿童主要采用常规性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儿童在接种前以及接种之后,都会采用针对性的预见护理措施,该组儿童均在接种后的六小时进行了热水湿热敷的护理。实现两组护理工作的比较。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儿童的不良反应会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的程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针对性干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局部反应,充分保证了儿童的健康质量,在整个临床医学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护理效果。

  • 标签: 儿童 百白破疫苗 局部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对照组(n=45,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实验组(n=75,出现不良反应),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在性别方面比较,2组无差异(P>0.05);实验组用药途径静脉、口服、联合用药及用药时间、化疗次数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药时间、化疗次数是导致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案。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影响因素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