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稳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不稳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患者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除常规药物治疗外,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掌侧入路植入解剖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2012年行掌侧入路植入解剖板手术治疗的20例桡骨远端不稳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0例桡骨远端不稳骨折行掌侧入路植入解剖板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按照Dienst功能评估标准1,优1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0%。结论选择恰当病例,掌侧入路植入解剖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桡骨远端 骨折 掌侧入路 解剖板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9月至2010年1月我院骨科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骨折78例,并对其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7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年(1.5年~8年),术后椎体高度及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度)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提高1~3级。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骨折的疗效肯定。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不稳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5,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心绞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氯吡格雷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红花注射液治疗不稳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UAP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均进行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及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加用红花注射液20ml,静滴,每天1次,连用14d。对照组采用极化液加硝酸甘油5~15mg静滴每天一次,连用l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l.67%,对照组69.44%(P<0.05);治疗组血液高凝状态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UAP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 标签: 红花注射液 心绞痛 血液流变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在不稳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3例不稳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一个疗程后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治疗后各生化指标和CRP、TIB均得到显著改善,和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心绞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推广采用。

  • 标签: 复方丹参滴丸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对体内、外血栓及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对血栓溶解有间接协同作用;痛心络胶囊主要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对不稳型心绞痛患者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通心络胶囊,可遏制病理过程进展,控制症状,疗效确切且。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通心络 低分子肝素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不稳型心绞痛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治疗的总有效率、心电图检查结果和随访结果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型心绞痛,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稳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对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82例不稳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受试组(氯吡格雷加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观察用药期间心绞痛和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受试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受试组心电图ST段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在不稳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基础上可进一步缓解心绞痛症状并改善心电图。

  • 标签: 氯吡格雷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FNA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1年4月,采用PFNA治疗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人。结果48例均获随访,根据Harris评分,优30例,良15例,中3例,优良率为93.75%。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9~21周,平均15周,无感染、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简化了手术操作,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下床活动早,骨折愈合率高,防旋转、切割,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骨折的理想器械,尤其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 PF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76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A组(n=38)和B组(n=38),A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92.1%(25/38),高于B组的73.7%(28/38),差异有显著性(x2=4.547009,P=0.032976)。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心绞痛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26例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骨折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其治疗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6例均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进行自体植骨,均采用掌侧切口,骨折类型按A0标准分为B3型9例,C2型6例,C3型11例。结果术后1.2年得随访。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标准,优19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8%。结论桡骨远端不稳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结合植骨治疗结果可靠,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效果满意。

  • 标签: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锁定板 自体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2年5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骨折26例。结果26例术后随访6周~12个月,平均6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按Dienst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2.3%。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其临床疗效,为进一步完善该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与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3月份至2010年1月份收治的76例不稳型心绞痛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文采取对比试验的方法,7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含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丹红注射液治疗。将疗效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三个等级,在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不稳型心绞痛,临床治疗除了采取常规西药,还可应用丹红注射液,此种疗法能够显著改善疾病症状,促进康复进程,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丹红注射液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稳型心绞痛病人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TEA)治疗的效果。方法40例不稳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TEA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观察两组治疗后心绞痛改善情况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TEA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心脏舒缩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A治疗对不稳型心绞痛病人疼痛症状及心脏舒缩功能的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心绞痛 不稳定型/治疗 心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不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骨科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方式治疗不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各3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2~28个月至骨折愈合后,平均16个月。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离床时间及术后颈干角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统计DCS组发生髋内翻1例,DHS组例发生髋内翻7例,内固定失效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选用DCS与DHS内固定在临床操作方面具有相似的手术侵袭性,但DCS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DHS DC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80例UAP病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纯给予阿司匹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氟吡格雷,观察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5%);研究组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出现轻度牙龈出血和皮肤淤点各1例。对照组出现3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出现皮肤淤点1例。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型心绞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治疗不稳型心绞痛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普妥治疗不稳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不稳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消心痛片治疗一个疗程,一天2次,每次20毫克,同时停用其它治疗该病的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立普妥一个疗程,一天一次,每次10毫克。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与对照组的治愈率相比较治疗组的治愈率(93.3%)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7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立普妥是治疗不稳性心绞痛患者有效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立普妥 不稳定性心绞痛 治疗 临床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