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采用胸硬膜外阻滞(TEA)治疗的效果。方法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TEA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观察两组治疗后心绞痛改善情况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TEA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心脏舒缩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A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疼痛症状及心脏舒缩功能的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心绞痛 不稳定型/治疗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献血者和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原因和差别。方法运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140例送检ABO正反定型不符献血者67例(47.86%),患者73例(52.14%)进行检查。结果IgM特异性抗体41例(29.29%),其中献血者31例(22.14%)、患者10例(7.15%);自身冷抗体40例(28.57%),其中献血者8例(5.71%)、患者32例(22.86%);自身抗体9例全部为患者(6.43%);高效价抗-A(B)9例(6.43%),其中献血者1例(0.72%)、患者8例(5.71%);A(B)亚型28例(20.00%),其中献血者22例(15.71%)、患者6例(4.29%);弱抗-A(B)抗体13例(9.29%),其中献血者5例(3.57%)、患者8例(5.72%)。结论引起献血者和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各项原因均有明显差别。

  • 标签: ABO 正反定型 特异性抗体 自身冷抗体 自身抗体 A(B)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两种不同方法观察卡式血型检测方法在临床ABO、RhD血型定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血凝法与卡式法两种ABO、RhD血型定型卡式检测方法同时平行进行进行比较。结果(1)ABO血型定型350例中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相同,但其中3例血凝法凝集效价(++);(2)RhD血型定型350例中两种方法结果一致。结论ABO、RhD血型定型卡式检测方法与血凝法比较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试验结果准确,易判断等优点优于经典的血凝法。

  • 标签: 卡式检测方法 血型 微柱凝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患者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除常规药物治疗外,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护理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一个疗程后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治疗后各生化指标和CRP、TIB均得到显著改善,和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心绞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推广采用。

  • 标签: 复方丹参滴丸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对体内、外血栓及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对血栓溶解有间接协同作用;痛心络胶囊主要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通心络胶囊,可遏制病理过程进展,控制症状,疗效确切且。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通心络 低分子肝素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治疗的总有效率、心电图检查结果和随访结果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对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受试组(氯吡格雷加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观察用药期间心绞痛和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受试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受试组心电图ST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基础上可进一步缓解心绞痛症状并改善心电图。

  • 标签: 氯吡格雷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76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A组(n=38)和B组(n=38),A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92.1%(25/38),高于B组的73.7%(28/38),差异有显著性(x2=4.547009,P=0.032976)。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本医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200例患有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与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的71.5%,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结论曲美他嗪辅助是一种较适合于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方面推广应用。

  • 标签: 曲美他嗪心绞痛稳定型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其临床疗效,为进一步完善该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与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3月份至2010年1月份收治的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文采取对比试验的方法,7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含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丹红注射液治疗。将疗效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三个等级,在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除了采取常规西药,还可应用丹红注射液,此种疗法能够显著改善疾病症状,促进康复进程,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丹红注射液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将7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抗血小板、调脂、抗心肌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倍他乐克、消心痛等常规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对照组总有效率80%,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血小板、调脂、抗心肌缺血等常规治疗,加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

  •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 常规治疗加用血府逐瘀口服液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蜈蝎止痛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β-阻断剂、阿司匹林、发作期含服硝酸甘油),治疗组加服蜈蝎止痛方,对照组加用愈心痛胶囊,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心电图、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为5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为4.0%,对照组为13.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蜈蝎止痛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 标签: 蜈蝎止痛方 稳定型心绞痛 气虚血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骨科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方式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各3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2~28个月至骨折愈合后,平均16个月。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离床时间及术后颈干角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统计DCS组发生髋内翻1例,DHS组例发生髋内翻7例,内固定失效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选用DCS与DHS内固定在临床操作方面具有相似的手术侵袭性,但DCS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DHS DC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80例UAP病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纯给予阿司匹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氟吡格雷,观察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5%);研究组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出现轻度牙龈出血和皮肤淤点各1例。对照组出现3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出现皮肤淤点1例。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Bisoprolol)对稳定型冠心病(SCAD)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53例SCAD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疗程为2周。比较治疗前后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QTd及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QTmax无显著变化(P>0.05),但RR间期及QTmin均显著延长(均P<0.01),QTd、QTcd均显著缩小(均P<0.01)。结论比索洛尔可显著降低SCAD患者QTd及QTcd。

  • 标签: 稳定型冠心病比索洛尔QT 离散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