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女性盆底不仅对盆腔器官起支持作用,还是涉及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一个复杂功能体。与男性不同,女性盆底经历了许多生活有关的适应性改变及内分泌事件。这种改变的大多数临床表现在绝经后更为明显并贯穿女性的老年期。这篇文章总结了女性中年及之后盆底在病理生理及临床方面的主要改变,重点讲述其与排尿及排便障碍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盆底 老年 盆腔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 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妊娠糖尿病孕妇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我科室2017年5月—2017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160例孕妇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为妊娠糖尿病孕妇,常规组为健康孕妇,对比分析两组孕妇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孕妇的甲状腺功能异常风险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糖尿病孕妇甲状腺功能化进行分析,临床上应当早期进行甲状腺相关检查,避免甲状腺功能紊乱引起的妊娠期意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化疗对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化的影响,以及疗效与生活质量变化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化疗前后的每位患者,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术,测定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比例,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连续接受两周期和四周期的每位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对化疗前后的每位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化疗前NK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其余免疫指标水平均下降,CD3+T细胞的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每一周期化疗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周期化疗后的疗效与CD3+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与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呈负相关,与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后生活质量变化与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与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呈负相关,与CD3+T细胞、CD4+T细胞比例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疗对机体的免疫微环境具有一定的优化作用,保护和改善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提高化疗疗效。

  • 标签: 化疗晚期肺癌免疫功能疗效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体外储存对单采血小板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献血者50名,经由血站采集制备50袋单采血小板,分别在储存的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D1、D2、D3、D4、D5)检测它们的代谢功能(乳酸、乳酸脱氢酶、葡萄糖、pH)、聚集功能(聚集率)、活化功能(CD62P)、低渗休克反应、血小板计数等相关指标,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及低渗休克反应没有明显变化(P>0.05),pH值、GLU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LDH、LA及CD62P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单采血小板的计数和低渗休克反应没有变化,但是其活化增强,代谢功能、聚集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活化功能 聚集功能 代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动态显像法评价肾功能化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肾动态显像法,根据仪器中Gates法处理程序对图像处理测定肾小球率过滤(GFR),在静脉注射锝一99m-二乙三胺五乙酸后,在4h、12h分别取血,并对1ml血浆中的放射性计数进行测定,计算GFR。结果肾动态显像法测定GFR平均值(66.8±27.9)(min×1.73m2),双血浆法测定GFR平均值(67.8±32.1)(min×1.73m2),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t=0.179,P=0.858>0.05)。结论肾动态显像法用于肾功能化的评价中,可以准确的反映肾功能化,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肾功能变化 肾动态显像法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cy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化。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O水平、eNOS水平,超声诊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肱动脉内径,计算FMD。结果两组IMT、FMD、Hcy、NO、eNOS水平比较见表1。脑梗死患者IMT、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MD、eNOS及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血管内皮功能显著下降,两者呈显著负性相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内皮功能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成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功能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NSCLC患者(观察组)和4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临床资料,检测并对比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差异。结果观察组PT、APTT、Fib、D-D分别为(13.21±1.41)s、(36.32±4.82)s、(5.53±1.02)g/L、(0.83±0.07)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60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酶Ⅲ、D-二聚体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结论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无明显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 标签: 多次单采血小板 凝血功能的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测定,了解巨大肺大泡患者手术前后呼吸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年,18例肺大泡患者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行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随访时间平均4年。结果术后并发症包括肺漏气10例(55.6%)、房颤2例(11.1%)、机械通气、皮下气肿、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各1例(5.5%)。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FEV1分别为1.2+0.6、1.5+0.7、1.9+0.9、1.8+0.7和1.7+0.8;FVC为65+27,64+25,80+26,79+20和77+21,PaO2为75+11,73+11,83+13,85+12和83+9。结论患者行胸腔镜巨大肺大泡切除术后2年内呼吸功能有明显改善。

  • 标签: 胸腔镜 肺大泡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DC-CIK细胞联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3月来我院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110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DC-CIK细胞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23.64%明显低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52.73%,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晚期恶性肿瘤中采用DC-CIK细胞联合治疗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DC-CKI细胞 恶性肿瘤 治疗效果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COPD患者血浆蛋白和肺功能化以及生长激素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方法37例老年COPD患者接受高营养治疗并在此基础上每日皮下注射生长激素4.5单位,疗程4周。结果受试对象体重均降低,经过治疗体重,肱三头肌皮皱(TSF),上肢臂肌围(AMC)逐渐增加,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值均明显升高,肺功能MMV,FEV1/FVC值较治疗前增加,之间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生长激素联合营养支持治疗能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态,提高肺功能,增加免疫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标签: 重症COPD 生长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前后血栓前体蛋白(TpP)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将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与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不用中药),两组分别于入院后即查以及第5天复查来测定血浆TpP和凝血四项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TpP、Fib、PT、APTT、TT的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TpP、Fib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TpP、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的血浆Tp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T、APTT、TT和对照组的Fib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是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栓形成的可靠指标,中药干预可迅速降低TpP、Fib水平,可用于早期监测抗血栓的效果和病情发展的指标。

  • 标签: 高血压 脑梗死 血栓前体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特点及肺功能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1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支气管扩张分为慢阻肺组(n=99)、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组(n=22),分析临床特点以及肺功能检查结果。结果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组患者CAT评分及上一年平均急性加重次数明显高于慢阻肺组(P<0.05);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组患者稳定期日常咳黄脓痰比例及抗菌药物治疗比例明显高于慢阻肺组(P<0.05)。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组FEV1%pred、FEV1/FVC较慢阻肺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具有易出现细菌感染及反复加重的特点,肺功能下降明显,并呈中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支气管扩张 肺功能 黄脓痰
  • 简介: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医疗科技的进步,乳腺癌的治疗已从过去的单纯手术治疗模式向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个体化治理模式转变。保乳术及术后综合治疗已成为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乳腺癌外科手术治疗历程、保乳术的理论基础、手术方式、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及术后综合治疗等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乳腺癌 保乳手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衰患者经通心络治疗后神经内分泌系统、血管内皮质功能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LD、ET、AngⅡ、PR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治疗心衰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心力衰竭 通心络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体位血压正常和体位性低血压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我科住院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年龄60至85岁,通过卧立位血压检测将他们分为体位性低血压组及体位血压正常组。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直立位后30s和(或)2min收缩压下降或(及)舒张压下降20/10mmHg;体位血压正常是指立卧位血压下降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用心脏超声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通过卧立位血压检测,高血压患者中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有45例(37.5%),体位血压正常的有75例(62.5%)。2、心脏功能和结构指标观察,体位正常血压组与体位性低血压组间比较主动脉根部内径(mm)(25.5±4.49,30.3±5.26)、室间隔厚度(mm)(10.5±1.24,11.2±2.41)、左室后壁厚(mm)(9.2±1.12,9.7±1.45)、每搏量(ml)(58.2±7.21,52.1±8.37)射血分数(%)(59.25±10.13,52.33±9.81)、左室质量(g)(201.1±44.54,224.5±43.23)、左室质量指数(g/m2)(110.3±24.52,124.3±22.21)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有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较体位血压正常患者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更为显著。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 左室肥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科表皮葡萄球菌耐药近况和10年药敏变迁,为临床控制该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92例表皮葡萄球菌(SE)药敏结果(A组),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60例SE药敏结果(B组)进行总结和对比。结果近几年小儿感染SE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并发现1例对万古霉素中敏SE菌株,但所有SE对利奈唑胺、奎努普汀/达福普汀敏感。A组SE对苯唑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西丁、头孢唑林、环丙沙星等常用针对球菌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较B组有显著增高(P<0.05),对利福平、氯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等耐药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近年儿科感染SE对多种常用抗革兰阳性球菌的药物耐药率逐步升高,应及早做细菌培养并根据药敏选用有效抗生素,对重症感染和对苯唑西林耐药者及时选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治疗。

  • 标签: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学技术 耐药性
  • 简介:摘要随着临床预防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防治在临床上有一定进展,但由于IE发病率、死亡率仍然较高,尤其是院内感染所致的IE,死亡率更高。IE患者治疗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C-反应蛋白(CRP)在临床上被作为IE患者预后的观察指标。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C-反应蛋白 院内感染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大肠埃希氏菌的临床分布和其对药敏性的变迁,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及防治院内感染。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181株大肠埃希氏菌的标本来源,药敏性的变迁。结果2013年与2014年大肠埃希氏菌的检出率为23.64%,其中在肛肠科的脓性分泌物培养出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40%。2013年大肠埃希氏菌MIC法药物敏感性前六位的由大到小依次为亚胺培南>美洛配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氯霉素。2014年大肠埃希氏菌MIC法药物敏感性前六位的由大到小依次为亚胺培南>美洛配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氯霉素。结论2013年与2014年大肠埃希氏菌药敏性基本无变化。

  • 标签: 大肠埃希氏菌 肛周脓肿 药物敏感性变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2年—2015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变迁,从而将其作为依据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使用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细菌,使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CLSI标准为依据判定结果。结果在四年内我院一共分离了1618株鲍曼不动杆菌,呼吸道标本是其主要来源,所占比例为92%。分离株数也不断增多,从2012年的116株到2015年的696株,其标本分离株数增长到了原先的6倍。在对这些抗菌药物进行连续4年的监测后,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亚胺培南是耐药率上升最明显的药物,其从38.4%上升到了最后的56.2%。耐药率高于50%的抗菌药物有6种,且其耐药率变化趋势为逐年上升。结论双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越来越多,甚至有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出现。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首选药物就是多粘菌素E、舒巴坦/头孢哌酮。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变迁进行连续监测,可以对其造成的感染进行的临床治疗起到帮助作用。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