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性,43岁,主因上腹胀痛,不能平卧,双下肢浮肿5年,加重5天住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史10年,10年前曾行手术治疗,但术中因血液持续呈高凝状态,未完成手术。5年前开始出现不能平卧或高枕卧位,双下肢浮肿,上腹胀痛,一直口服地高辛1片,一日一次,安体舒通、双氢克脲塞、消心痛等药物(具体用量不详)。上述症状反复发作,间断于当地输液治疗。

  • 标签: 窦室传导 高钾血症 双下肢浮肿 上腹胀痛 不能平卧 手术治疗
  • 简介:患者女性,47岁,94年3月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一年”为主诉入院。体检:体温36℃,血压13.3/8.0Kpd,曾查B超显示子宫内膜增厚,临床诊断:功血。即日活动后感心悸,气短,心脏听诊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心电图可见提早出现宽大畸形QPS—T波群,每一早搏后的T波前可见一逆行P波,与窦性心博交替出现。

  • 标签: 室房传导 室性早搏 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表现 例分析 心电图分析
  • 简介:一、异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异位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激动全部或部分起源于窦房结以外部位而产生的异位节律。主要包括:激动起源于心房﹑房室交界区和心室的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和逸搏与逸搏心律。(一)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是指提前发生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激动,又称期外收缩,也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根据异位激动的起源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常见,房性次之,交界性比较少见。在学习各种期前收缩之前,应先了解一下期前收缩的心电图中一些概念。(1)联律间期指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窦性心搏之间的时距(间期),亦称配对间期。(2)代偿间期指提前出现的异位心搏与其后出现的较正常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期,也称为代偿间歇。代偿间期又分为完全性的和不完全性的。

  • 标签: 异位心律失常 心脏传导阻滞 心电图诊断 室性期前收缩 异位激动 代偿间歇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在体尾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方法:麻醉后固定大鼠,清洁脱脂尾部,使用神经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定大鼠尾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正常大鼠尾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8m/s。结论:本方法测定大鼠在体尾神经传导速度简便、快捷和可靠。

  • 标签: 大鼠 尾神经 传导速度 检测方法
  • 简介:目的:初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COPD)肺功能及膈神经传导(PNC),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例患者进行肺功能及膈神经运动传导。以14例因其它原因就诊并无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作为对照。肺功能检测主要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第一秒用力肺活量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PNC检测方法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用力电刺激膈神经,于过剑突的截面与腋前线的连线记录膈肌复合动作电位(dCMAP),测量其波幅及潜伏期。结果:1、COPD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FEV1、FEV1%、FVC、FEV1/FVC%分别为0.68±0.54、27.8±18.6、1.44±0.74、50.2±19.6,均为异常,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两组PNC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MAP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COPD患者的膈神经传导波幅明显减低。结论:COPD患者膈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可能与肺功能减退、膈肌疲劳有一定关系,通过PNC检测可能为肺功能异常者提供膈肌功能障碍的信息。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功能 隔神经传导
  • 简介:坐骨神经损伤在临床各种神经损伤中很多见。近年来我肌电室检诊379例病人中坐骨神经损伤有109例,占34.7%。现将其肌电图及运动传导结果观察报告如下:

  • 标签: 坐骨神经损伤 肌电图 运动传导
  • 简介:洋地黄中毒在临床工作中仍可遇见,其心脏毒性作用包括冲动形成和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但引起心房纤颤少见。我们最近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患者女性,37岁,入院前10小时服地弋辛100片。确诊风心病,二尖瓣狭窄13年,近8年反复出现心功能不全,既往为持续窦性心律,无任何心律失常记录,此次服用大量地戈辛后反复晕厥5次。入院后地戈辛放免浓度为6μg/ml,心电图示房颤心律,高Ⅱ°房室房室传导阻滞,血电解质、肾功正常。据此诊断:洋地黄中毒。入院后安置心

  • 标签: 洋地黄中毒 心房纤颤 Ⅱ°房室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 地戈辛 二尖瓣狭窄
  • 简介:患者男性,69岁,因发作性心悸胸闷而入院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三导联同步记录,窦性心律,R-R0.64s心率94次/min,P-R间期0.18s,ORS波时间0.15s,Q-T间期0.42s,P′1及P′2均提前出现,P′均重于其前的T波降支处,后随的QRS波与窦性P下传的QRS波形态相同,当窦性心动周期0.64s及P′1后的代偿间歇为0.74s时下传的QRS波均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当P′2后的代偿间歇为0.80s时,其后第1个窦性下传的QRS波形正常.继后仍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见附图),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房性早博,3、3相左束支传导阻滞.

  • 标签: 冠心病 心电图 三相左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运动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观察了运动前后青年人胫神经MCV、体温、心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定运动后平均口温升高0.45℃,平均胫神经MCV增快5.11m/s,这与环境温度、体表温度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应用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发现,胫神经MCV变化与体内温度变化相关(r=0.4218,P<0.05),与心率变化无相关(r=0.0404,P>0.05)。运动引起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快,可能与运动本身及体温升高引起机体一些生理变化有关,它具有一定理论和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传导 相关生物学的效应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Ⅱ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以本室正常值为标准进行判定,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本组NCV异常63例,占78.8%,且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改变最明显。在所检神经中,下肢腓肠神经的异常率最高,为57例,占90.5%。患者NCV异常与有无临床症状及病程长短呈正相关。结论:周围神经NCV的检测有助于DPN的早期诊断。

  • 标签: 神经传导速度 Ⅱ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
  • 简介:临床及心电资料:患者黄某,女性,37岁,因双下肢浮肿并感心悸1周入院。查体:BP:14/10kPa,体温正常,心率115次/分,听诊无杂音。查心电图(如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15次/分,P—R0.06S,QRS波群起始部可见不典型Q波,时限0.12S,RI.aVL、V4~V6呈双峰,rSV1~V3,STI、aVL、V5、V6呈下斜形下移,TI、aVL、V5、V6倒置,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 标签: 预激综合征 传导阻滞 鉴别诊断 左束支阻滞 完全性 心电图
  • 简介:本文通过68例Ⅱ型糠尿病人和30例对照组正常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H—反射的关系研究发现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胫神经的H—反射的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正常人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在Ⅱ型糠尿病人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与病人年龄、病程无关,与糠化血红蛋白的升高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 标签: 糠尿病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H—反射
  • 简介:目的:观察心脏釆血和颈总动脉釆血对比色法测定家兔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的影响。方法:将12只家兔(雌雄不限)分为心脏釆血组和颈总动脉釆血组,经耳缘静脉注射10%水杨酸钠溶液(2ml·kg-1),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10min和40min釆血,处理血样,分光光度计在510nm下测定血浆水杨酸的光密度值,计算其半衰期。结果:心脏釆血组家兔10%水杨酸钠溶液的半衰期比颈总动脉釆血组明显延长(P〈0.05),颈总动脉釆血组家兔的实验数据较心脏釆血组更为稳定。结论:颈总动脉釆血法较心脏釆血法对水杨酸钠半衰期的测定更为稳定。

  • 标签: 水杨酸钠 半衰期 心脏 颈总动脉 比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