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一、概况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1965年由Sutton提出.一般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指ERP的全部成分,包括P1、N1、P2、N2、P3,MMN、N400、CNV,而狭义仅指P1、N1、P2、N2、N3.关于刺激模式,国内外大多采用听觉刺激.目前国内使用的仪器也大多是听觉刺激,而用视觉刺激诱发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相对较少.听觉刺激采用oddball序列,即2000Hz短促高音作为靶刺激(TargetStimulus),随机无规律出现.这种刺激一般为低概率(20%).另一种声音为750Hz的短促低音作为非靶刺激(NonTargetStimulus),这种刺激一般为高概率(80%).当受试者听到2000Hz高音时立即作出反应.近十年,我院分别用视觉、听觉刺激来诱发ERP,在临床上作了一些尝试.我们在某些疾病和人群中,采用听觉和视觉刺激诱发产生P300波并进行了比较.现向同道们作一简要的介绍.

  • 标签: 视觉事件相关电位 随机作业 P300波 视觉刺激 听觉刺激
  • 简介:本文对神经衰弱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进行了事件相关电位检查,分析其中P300成分的潜伏期、波幅,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衰弱患者P300波幅较低,而潜伏期无显著差异,表明患者大脑皮质功能弱化。本研究结果提示事件相关电位可作为诊断神经衰弱的一项辅助检查。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 神经衰弱
  • 简介:对30名正常青年人分别采用左、右手按键测定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RP)。我们发现,当靶刺激或非靶刺激出现时,不同的手按键,各导联诱发的P3或P2波的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但当靶刺激出现时,不同的手按键能引起按键手对侧半球后部P3波电位值的降低,而颅顶中线各导联之P3波电位值无明显差异。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 按键 潜伏期 波幅
  • 简介:脑血管病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原因。脑梗塞患者约有2%~5%出现智能障碍。利用听觉刺激序列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3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32例患者采用长谷川智测量表(HDS)评分。其中9例小于20分,其P300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均延长,而23例HDS评分正常者其中10例P300潜伏期延长。研究结果提示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技术可早期发现脑梗塞患者亚临床痴呆。

  • 标签: 脑梗塞 痴呆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长期以来,老年人进行性加重的脑功能减退往往被认为是动脉硬化产生慢性脑缺氧的结果。但不少学者发现痴呆病人与非痴呆病人的病理改变中血管损害程度并无不同,早老性痴呆患者脑实质变性与血管疾病之间并无关系。Hachin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多发性脑梗塞痴呆(Multiple—infarctdemen-tia,MID)这一概念,并认为脑血管病造成的痴呆源于多次发作性脑梗塞造成的累积性脑组织破坏,多合并有高血压。目前一致认为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 P3潜伏期 痴呆患者 血管性痴呆 非痴呆
  • 简介:脑损伤康复治疗是指对各种致伤因素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所进行的恢复期治疗,使之尽可能在身体和精神上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病人功能上的缺陷,帮助伤残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或较正常的生活和劳动能力并参与社会活动,脑损伤康复治疗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重要的医学科学,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讨.

  • 标签: 物理疗法 药物疗法 脑损伤 康复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早期事件相关电位各成分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方法:对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N100、P200、N200、P300波的检测。结果:患者组检测结果异常35例,异常率81%。与对照组相比,N100、P200、N200、P300潜伏期均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300波波幅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对病例组中其发病时间进行两两对比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就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说明ERPs作为一个客观的电生理指标,对认知功能损害的评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癫痫发作常见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在癫痫发作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癫痫患者50例,非癫痫性发作患者30例,分析发作症状及脑电图表现。结果:38例癫痫患者和4例非癫痫患者发作后头痛、疲劳、嗜睡;脑电图(EEG)第一次检查异常38例,第二次异常44例,非癫痫发作EEG异常8例。结论:癫痫患者有发作症状,对癫痫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癫痫 发作后症状 脑电图
  • 简介:一、资料与方法本组81例中,男性53例,女性28例,年龄12~49内阁,平均40岁。均有头部外伤史,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等;脑外科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器质性病变,CT检查正常。脑电图(EEG)均采用国产ND—82型8道EEG仪描记,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时间常数0.3秒,高频滤波为30HZ,定标电压50微伏,安静、闭目下行单、双极描记,均10分钟以上,常规做睁闭眼及过度换气诱发试验。EEG结果依据冯应琨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 标签: 后综合征 临床脑电图 头伤 器质性病变 河南省 时间常数
  • 简介:为了解脑外伤病人精神心理和智力改变的客观依据,我们使用DantecConcertoTM仪,对24例闭合性轻度脑外伤患者和14例正常人P300分布地形图的变化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正常组P300高波幅区相对集中于Cz附近的椭园形区域内,而脑外伤组则从Cz向两侧颞播散,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不良,波幅反而较正常组高;重复试验时,正常组潜伏期略为缩短,波幅稍增高,分布更集中于Cz为中心的小范围内,而脑外伤组向整个后头部移动,潜伏期进一步延长,波幅普遍明显下降,唯有T3点反而奇异地升高38%。作者认为以上改变可能是参与P300发生的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中的微细结构受损害而使其整合功能被削弱的结果。这一结果与认为P300发生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各结构的综合反应的观点是一致的。

  • 标签: 闭合性轻度脑外伤 事件相关电位地形图
  • 简介: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一种长潜伏期电位,与认知有关,近来对此研究的报告增多,但尚无在醒觉状态下,对不同时间连续检测的P300之间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报道。本文对7例正常人进行了8小时的连续检测,观察P300的稳定性。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7例正常受试者,男6例,女1例。右利手,年龄19~36岁(平均25.7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 动态分析 正常人 受试者 心理负荷 认知过程
  • 简介:目的:寻找骨间神经受压的电生理诊断指标。方法:通过电生理检查,共确诊骨间神经受压患者20例,观察其支配肌电生理指标。结果:20例骨间神经卡压病人100%均见自发电位,50%有前臂运动传导速度(MNCV)减慢,70%有潜伏期延长,80%有AMP降低。结论:电生理检查能够为骨间神经卡压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骨间后神经 卡压 肌电图 传导速度
  • 简介:我科于1993年3月11日收入一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并发室颤病人,经及时抢救和周密的护理而痊愈出院,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一、病例介绍患者,王××,女性,59岁,胸骨疼痛一周,呼吸困难伴大汗淋漓20分钟急诊入院。急查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入院经用药症状不能缓解,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呼吸极度困难。心电监测显示室颤,立即进行心前区叩击,并相继给于每分300瓦秒非同步直流电击除

  • 标签: 心脏骤停 电复律 广泛前壁心肌梗塞 心电监测 心前区叩击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研究和比较电刺激颅窝对不同病因所致的意识障碍改善状况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CVFT-%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上海仁和公司研究,经皮电刺激颅窝评价患者的意识清晰度,进行Glasgow评分和脑电图监测。结果:治疗后患者意识障碍明显改善,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意识障碍时缺血、缺氧的脑细胞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意识障碍 后颅窝 电刺激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 患者 治疗后
  • 简介: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Quisi在躯体化障碍患者睡眠障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脑电生理仪对91例躯体化障碍(SFD)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7周进行P300和Quisi且由检测,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测定患者的睡眠障碍.选择94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共纳入研究的91例SFD中,按症状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睡眠、认知功能、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及五官不适症状.(2)治疗前躯体化障碍组有明显的睡眠缺损,其PSQI≥14分.与对照组比较,SFD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P3靶潜伏期延长,靶P2、P3民波幅低,非靶P2波幅低(P〈O.O1),同时Quisi异常.治疗,随着躯体化障碍患者睡眠的恢复,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P3潜伏期缩短,P3波幅增高及Quisi有所恢复(P〈O.05或0.01).结论:针灸治疗能改善睡眠质量.Quisi及P300联合运用有助于反映躯体化障碍患者睡眠的变化,Quisi且P3指标的变化较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躯体化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Qtuisi 睡眠障碍 针灸治疗
  • 简介: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至少记录到一次惊厥性发作的117例癫癎患儿的脑电图资料,我们观察到其中7例存在着癫癎发作全面性脑电抑制(postictalgeneralizedelectroencephalographysuppression,PGES),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接受AEEG监测的癫癎患儿117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2例,年龄9个月~11岁。

  • 标签: 儿童 癫癎发作后全面性脑电抑制 PGES 动态脑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伏膈核的发育变化的形态学规律.方法:选取出生一个月内不同时期的大鼠,常规切片染色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分别测量不同组别大鼠伏膈核细胞的密度及直径.结果:细胞直径随年龄呈增长趋势,至PD30已基本接近成年水平.细胞密度在PD0~PD15呈下降趋势,之后基本不再变化.结论:表明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伏膈核细胞在形态上仍要经过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 标签: 大鼠 伏膈核 生后发育期 形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