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采用掌锁定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43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5.16岁。分为2组,即内固定术组(采用掌锁定)和外固定支架术组。回顾分析采用切开复位掌锁定内固定术和采用闭合复位或者有限切开外固定支架术(其中11例结合克式针内固定)治疗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期(术后2~3d、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X射线片测量、关节活动度、握持力量等进行比较;对患者主观功能评估使用上肢、肩、腕伤残(DASH)评分。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8~18个月)。结果放射学评价方面,内固定术组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掌倾角恢复好,桡骨长度丢失情况内固定术组好于外固定支架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内固定术组握力和关节屈伸活动度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DASH评分,内固定术组为7.9±6.1,外固定支架术组为14.1±5.4。内固定术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外固定支架术组再手术1例,第二掌骨骨折1例,术后钉道感染2例。结论相比较来说,掌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效果更好。

  • 标签: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掌侧锁定板 外固定支架
  • 简介:目的制作具有升降调节功能的床边屏蔽辅助,防范等高散射线,增加近台操作的安全防护系数,使腹部以下透射剂量率下降至最小程度.方法制作带有内铅层的空腔竖立直,内层铅板可在竖立直空腔内上﹑下移动,满足不同的床边屏蔽高度.结果屏蔽床边位屏蔽辐射实验测定值与市防站的实际测定值分别为2.50×10-8μGy/h和2.58×10-8μGy/h,符合最优化设计及国家标准要求.结论本研究研制的床边屏蔽辅助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床边屏蔽辅助板 设计 防护结构 X线 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双置钉、单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单植骨、双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22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ASIA分级明显提高,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4%。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单植骨双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靠、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伤椎 经椎弓根植骨置钉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掌扩大桡腕屈肌(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其中女41例,男11例,年龄19~68岁,平均(49.74±4.93)岁。应用掌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50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所有骨折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Gartland-Weriey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6例,良2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9.00%,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手术后,患者桡骨茎突长度、尺偏角、掌倾角和掌成角均优于手术前[(11.13±2.27)mmvs(7.02±2.85)mm,(22.56±2.65)°vs(16.94±4.71)°,(10.33±6.68)°vs(-17.02±9.75)°,(1.68±2.33)°vs(20.42±6.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掌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扩大FCR入路 C3型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评估成人肱骨远端粉碎骨折使用新型解剖型接骨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9月-2010年1月成人肱骨远端复杂粉碎性骨折37例,骨折按AO∕ASIF分型法分型均为C型,其中C1型21例,C2型9例,C3型7例。经肱三头肌双入路或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采用肱骨远端解剖接骨内固定,术后早期积极功能锻炼。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全部获得愈合。参照MEPS评分系统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优23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9.2%。结论采用双解剖型接骨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获得坚强固定,有利于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获得优良治疗效果。

  • 标签: 肱骨骨折 肘关节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双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3月~2012年6月应用双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8~62岁,平均43.5岁。结果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2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拔出及断裂,关节面无塌陷,下肢力线无偏移。根据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本组优19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4.4%。结论应用双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能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双锁定钢板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MIS-TLIF(Minimallylnvasivetransforminallumbarinterbodyfosion)联合对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percutaneouspediclescrewfixation,PPSF)治疗单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mllumbardischemiation,FLLDH)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0例,均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MIS-TLIF联合对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X线暴露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JOA功能评分;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根据Bridwell法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0人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5mL;平均X线暴露次数26.6次。末次随访时VAS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6.7%。按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本组融合率为100%,平均椎间融合时间为8.6个月。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MIS-TLIF联合对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能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等优点,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宄。

  • 标签: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MAST QUADRANT系统 Wiltse入路 MI-TLI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采用动脉夹夹闭大鼠双颈总动脉,胃内放置水囊记录胃运动的方法,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对胃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夹闭30min过程中,最初2min内的胃运动指标(收缩频率、总收缩时程、总收缩幅度、胃运动指数)较夹闭前2min内抑制显著;夹闭第28-30min(即松开动脉夹前2min内)的胃运动各项指标较夹闭前2min均无显著差异。(2)松开动脉夹30min过程中,松开后最初2min内与松开前2min内相比,胃运动抑制显著;但松开后第28-30min的胃运动与松开前2min内的胃运动相比,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夹闭双颈总动脉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初期,对胃运动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逐渐消除,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环起了代偿作用。

  • 标签: 大鼠 颈内动脉 WILLIS环 脑供血不足 胃运动
  • 简介:用动脉夹夹闭麻醉大鼠双颈总动脉致脑供血不足,观察了脑供血不足后胃酸分泌量的变化。经食道插管向胃内输入生理盐水(37℃,pH=7.0),由幽门插管收集灌流液,每15min收集1个样品,用5mmol/LNaOH滴定灌流液中的H^+分泌量。比较夹闭双颈总动脉前45min、夹闭45min期间以及恢复脑供血45min胃酸分泌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夹闭双颈总动脉期间胃酸分泌量显著增多(由夹闭前的6.06μmol/15min,增加到夹闭期间的7.59μmol/15min,P〈0.01);恢复供血后与夹闭前相比胃酸分泌量无显著变化(夹闭前6.06μmol/15min,恢复供血后5.67μmol/15min,P〉0.05)。这些结果说明:夹闭双颈总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可增加胃酸的分泌。

  • 标签: 大鼠 颈总动脉 脑供血不足 胃酸分泌 生理盐水灌流
  • 简介:目的评价经皮人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LLD)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4月-2010年5月对163例腰椎间盘突出(L3-5)患者行PLLD。其中,男性92例,女性71例;年龄22-65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6个月至2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6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LLD,手术成功率100%,无血管、肠管、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VAS评分由术前(6.75±2.32)降到术后(3.10±1.34)(P〈0.05).JOA评分由术前(11.84±2.42)提高到术后(25.36±3.24)(P〈0.05)。术后随访1-5年,优良率达94.5%。结论PLLD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好,适用于纤维环受损的L3-5腰椎间盘突出。

  • 标签: 腰椎 经皮椎间盘切除术 侧入路 介入性放射学 摄影学
  • 简介:目的总结粗隆下接骨在股骨粗隆下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对17例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粗隆下接骨治疗,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1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5月,平均12月。参照韩一生等的评定标准,优10例,良5例,优良率88.2%。结论粗隆下接骨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安全可靠,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理想方法。

  • 标签: 粗隆下接骨板 内固定 股骨粗隆下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软骨损伤与半月破裂的关系.方法85例共96膝半月损伤患者,按受伤到手术时间参考Keene时间划分标准分为三组:①急性期组;②亚急性期组;③慢性期组.观察半月损伤的部位、形态及病程与关节软骨破坏程度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整个病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软骨病损.其中急性损伤的软骨病损多为Ⅰ-Ⅱ度,亚急性损伤软骨病损为Ⅱ-Ⅲ度,慢性损伤以Ⅲ度为主,开始出现Ⅳ度病损.9例交叉韧带损伤及14例盘状半月损伤的患者软骨损伤明显较同期患者严重.软骨损伤程度与半月破裂时间成正相关(P<0.01).结论半月破裂能导致软骨损伤,同时软骨损伤能加重半月损伤.应早期诊断和治疗半月破裂,减少伤残的发生.

  • 标签: 关节镜 半月板 关节软骨 损伤
  • 简介:目的对65例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成形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可能因素.探讨盘状半月关节镜下手术的指征和方法。方法选择1996年9月~2003年9月65例盘状半月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36例,年龄8~46岁,平均年龄21、3岁。65例中合并半月破裂者50例,包括分层撕裂23例,桶柄状撕裂16例,瓣状撕裂11例。手术方法:应用美国Stryker及德国蛇牌关节镜系统.用300镜观察,交替使用内侧和外侧切口置人不同角度篮钳和镜下电灼对半月进行处理,保留半月板边缘6~8mm。结果65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4个月,平均14、3个月。手术后关节交锁症状全部消失。术后6个月根据Ikeuchi膝关节评分标准,优48例,良12例.一般5例。无术后功能差的病例。结论盘状半月成形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半月的功能.延缓膝关节的退变,除Wis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或合并严重撕裂者,应尽量采用此手术方法。应严格掌握该术式、适应证、禁忌证,避免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 标签: 盘状半月板 关节镜 半月板成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凸融合术中使用原位自体骨移植加Osteoset植骨材料与单纯取自体髂骨移植的融合效果比较.方法对57例11~18岁的特发性脊柱凸患者采用经后路Moss-miami内固定系统进行矫形融合手术.在融合术中分为两组,实验组:27例取自体骨移植加Osteoset植骨材料,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取自体髂骨移植.随访时间平均1.9年(1-3年).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影像学评估.结果实验组:术前单纯胸弯、腰弯平均Cobbs角为58度术后矫正至21度.术前双弯术前胸弯平均Cobbs角为53度术后矫正至19度,腰弯平均Cobbs角为47度术后矫正至16度.对照组:术前单纯胸弯、腰弯平均Cobbs角为56度术后矫正至22度.术前双弯术前胸弯平均Cobbs角为55度术后矫正至18度,腰弯平均Cobbs角为49度术后矫正至17度.两组随访过程中都没有明显矫形度丢失,临床及影像学没有假关节形成.结论在脊柱凸融合术中,Osteoset植骨材料加原位自体骨移植是一种可靠的植骨方法.

  • 标签: 原位自体骨移植 脊柱侧凸 Osteoset植骨材料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剪去钩子的锁骨钩内固定治疗单纯锁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3例不伴胸锁关节脱位的单纯锁骨近端骨折应用剪去钩子的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并发症。术后半年时可进行一般的轻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术后一年时Rockwood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优为46例,良为4例,可3例。优良率为94.3%。结论修剪后的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锁骨近端骨折,手术操作简单,能够牢固维持术中恢复的解剖形状,利于患肢早期的功能锻炼,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锁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 锁骨钩板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骺不同部位损伤对骺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96只,估算骺损伤面积百分比,随机分组制备股骨远端骺中央及外侧边缘区损伤模型,术后不同时间从大体和组织学观察骺发育情况。结果直径2.0mm、3.0mm和3.5mm组骺损伤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33±0.42)%、(6.77±0.23)%和(9.05±0.30)%。术后骺中央区损伤3.0mm组和3.5mm组出现生长阻滞,而外侧边缘区损伤3.5mm组出现生长阻滞外侧边缘区损伤3.0mm组和3.5mm组出现髁部发育阻滞及外翻成角畸形。组织学观察发现骺损伤区骨桥形成,软骨细胞呈“岛状”分布,排列不规则,周围被骨桥包绕。结论骺发育阻滞与损伤面积百分比有关,中央区损伤主要引起肢体短缩畸形,而外侧边缘区损伤主要引起肢体成角畸形及骺横向发育阻滞骺损伤后其损害是永久性的骺损伤后软骨细胞修复能力有限。

  • 标签: 骺板 骨骺 损伤 动物实验
  • 简介:方法:自1995年1月~1998年6月,对收治的62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共78处骨折,用小钛行Ⅰ期骨折内固定整复术。结果:全部治愈,术后无异物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小钛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足够的强度和硬度,一定的可塑性。用它做骨折内固定,是一种简便快捷、固位牢固、病人痛苦小、效果可靠的好方法。有着传统钢丝栓结内固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适用于颅颌面骨折的治疗。

  • 标签: 颌面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4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53.3岁。按Schatzker分型,Ⅱ型34例,Ⅲ型10例。均为外伤后2周内的新鲜骨折。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59~107min(平均手术时间80min);术中出血量55~185mL(平均出血量102mL)。术中透视结合术后复查X射线片可见骨折复位满意,塌陷的关节面可恢复原有高度。44例胫骨平台骨折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按纽约外科特种医院(HSS)评分标准,优良率91%。无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小,在达到坚强内固定的同时,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开窗复位 锁定接骨板 植骨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设计一种小儿足负重水平位X射线摄影架。该摄影架主要由辅助站台和伸缩套管组成。辅助站台设置有盛放无线平板探测器的凹槽;伸缩套管垂直固定于辅助站台上,上端固定有供小儿抓扶的扶手。使用该摄影架能避免X射线对小儿家属产生的辐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负重水平侧位 X射线摄影 摄影架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凸的方法、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8例特发性脊柱凸患者采用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行脊柱凸矫形术,通过徒手置钉技术、器械矫形原理对凸进行矫形。结果共置入衍射17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经术后CT检查,除13枚胸椎螺钉通过横突肋骨复合体进入椎体,8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进入椎体外,其余151枚胸椎椎弓根螺钉完全通过椎弓根进入椎体,术前平均冠状位胸主弯Cobb角为(72.80±7.98)°,术后平均Cobb角为(20.85±7.25)°,畸形矫正率为71.4%,均未发生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凸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置钉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徒手技术 胸椎椎弓根螺钉 特发性脊柱侧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