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在儿科输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儿童输液患者的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同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分成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比如心理疏导和环境护理等。结果观察组在患儿主动配合表现、穿刺成功率及陪护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儿科输液中采用舒适护理模式,护理效果优于传统的护理模式,对于儿科护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舒适护理 儿科输液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高端儿科护理中专属护士护理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高端儿科病房收治的110例患儿的护理情况,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对照组(n=55例)实施传统功能制护理模式,研究组(n=55例)实施专属护士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护理质量优良率与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研究组护理质量优良率为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儿家属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专属护士护理模式在高端儿科护理中应用,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优良率,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高端护理 专属护士护理模式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儿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患儿耐受力相对较差,这为儿科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患儿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患儿很容易哭闹,躁动等,往往导致护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甚至造成家长的误解,从而影响了医患关系。为了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本文展开了相关研究,探讨抽屉式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

  • 标签: 抽屉式管理 儿科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情镜式教学法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笔者医院儿科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接收的64名进行实习的护理学生随机分组,对照组(n=32)、观察组(n=32),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观察组采取情境式教学法,对两组学生理论成绩评分、实践操作能力评分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成绩评分、实践操作能力评分均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科护理教学中采取情境式教学,提高了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儿科 护理教学 情境式教学法
  • 简介:摘要现如今,我国的医疗发展十分迅速,人们对护理管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儿科护理管理与其他科室有着较大特殊性,儿科收治患儿因生理机能发育不成熟,自身免疫能力低下,若护理不当极易使病症迅速恶化。加之大多患儿沟通能力低下,大大提升了儿科护理的难度。本文对儿科护理的关键环节进行阐述,分析护理差错和隐患发生因素,并提出相应管理策略,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 标签: 儿科 护理管理 隐患 医患关系
  • 简介: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基于期望—价值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设计,通过增进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期望值;通过改善教学策略,培养学习兴趣、增加重要性认知、加强实用性感知、降低代价感知,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探讨期望价值理论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基础,帮助儿科护理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期望,促使中职学生明确学习价值,树立成功期望。

  • 标签: 期望价值理论 期望 价值 儿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腕带识别提高儿科护理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差错发生。方法选取30例患儿入院时由当班护士核对确认患者后,认真填写其基本信息,将标识带扣系在患儿手腕处。护士在各项操作前扫描患儿标识带即可进入该患儿界面,减少各环节查对。结果病人腕带标识是防止差错、提高工作效率的理想方法。在这30例患者中,根据观察,无一例因识别错误而发生的隐患纠纷。结论住院患儿使用腕带标识,可提高医务人员对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完善查对流程,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儿科护理工作安全。

  • 标签: 腕带识别 儿科护理 重要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儿科转送ICU护理交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儿科转入ICU的80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40例接受SBAR沟通模式为研究组,40例接受普通沟通模式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护理不良事件、交接时间及患儿病情掌握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交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护士对患儿病情掌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在儿科转运ICU护理交接中使用能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缩短交接时间,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SBAR沟通 儿科 ICU 交接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我院2015级护理学本科2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并用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48人和对照组46人。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进行带教。见习结束后比较两组护生病历书写成绩、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期末考试成绩。结果实验组护生病历书写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以及认知成熟度、开放思想、寻找真相、分析能力4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可以提高护生临床见习效果、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学习效果。

  • 标签: 案例教学法 儿科护理学 临床见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一体化战伤自救互救培训,加强军队医院、校门诊及干休护理人员训练意识,训练模式和训练技能,有针对性提高医护人员战伤自救互救水平。方法我院护理部紧贴实战,科学组织在全院进行护理人员战伤自救互救训练,从重视战伤自救互救训练意识、强化训练模式、有针对性地提高训练效果。结果通过全员参与战伤自救互救技术训练,完善战伤自救互救培训模式,对全院护理人员训练意识、训练模式、训练效果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开展战伤自救互救一体化培训,可明显提高军队医院、校门诊及干休护理队伍战救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 标签: 战伤自救互救 一体化 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62例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与血常规检测措施。按照检测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检测组和血常规检查组,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检测组采取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检测措施,血常规检查组血常规检查措施。比较两组检测方式的检测的准确度。结果62例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者采用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诊断的准确率为98.38%,与血常规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实施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检测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可帮助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采用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检查,可以对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结构全面、清晰的显示,其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度,临床价值值得被认可。

  • 标签: 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检测 血常规检查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由于短暂性脑缺血接受开颅手术的90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单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则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2组麻醉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内皮素(ET)、丙二醛(MDA)浓度的变化。结果T2、T3、T4点,观察组MAP高于对照组,其T2、T4时间点心率高于对照组,T3时间点心率低于对照组,上述不同时间段MAP及HR变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即刻ET、MD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1h、3h观察组血浆ET、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开颅手术中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其内皮素、丙二醛水平,且脑保护作用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异丙酚 瑞芬太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管理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1。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实验组采用标准化的术后疼痛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镇痛。术后疼痛评分用于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观察术后睡眠满意度、镇痛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论规范骨科术后疼痛管理,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促进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手术满意度2。

  • 标签: 骨科患者 术后 疼痛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过去、纠正不足,加速我国西药临床药学发展。方法通过对我院以及邻院两家医院的回顾和思考,总结我国西药临床药学发展历程及其经验与不足,从而确立西药临床药学学科定位和学科建设内涵的正确导向。结果与结论应肯定医院药学界前辈们为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明确临床药学学科建设要坚持正确发展方向;药师要树立“走出药房,面向临床,以病人为中心和以合理用药为核心,服务患者”的理念,转变观念与职责,促进临床药学健康快速发展。

  • 标签: 西药 临床药学 发展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小白鼠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3-4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及B、C、D组(实验组)。给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灌胃酒精溶液0.16ml/10g酒精同时灌胃,造模实验结束半小时后开始灌胃给药,三组实验组分别以40mg/kg、80mg/kg、120mg/kg槲皮素蒸馏水0.2ml/10g悬浊液灌胃,对照组加入0.2ml/10g悬浊液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半小时后抽取小鼠血液2ml,使用分光光度仪测其血清中酒精含量,并记录数据,通过t检验来反映酒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对比,B、C、D组血清酒精含量差异与A组血清酒精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之间对比,B、C、D组血清酒精含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具有降低血液中酒精含量的作用

  • 标签: 槲皮素 解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阿莫西林的药理进行研究分析,并探讨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雷贝拉唑治疗,实验组口服阿莫西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莫西林抗菌作用效果较为显著,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阿莫西林 药理研究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