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微创技术的成熟及广泛普及,人们对减轻术后疼痛的意识越来越高,外科快速康复理念越来越普及,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术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关注。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是肺癌外科治疗方法中最常用的术式之一,术后护理成为临床医师的关注重点,尤其是术后疼痛,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众多,其中术后胸管引流是因素术后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引流管放置方式的不同可对患者术后产生不同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位置放置引流管和适的胸管对于胸外科术后患者至关重要,现就术后胸腔积液的产生、引流管的大小、数量、位置及引流管的并发症等方面的现状及进展进行阐述和分析。

  • 标签: 胸腔镜 肺叶切除 引流管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山西省地市级三级综合医院专科护士临床使用与管理现状。方法 自制调查表,对分布在山西省地市级三级综合医院已取得资质的617名各类专科护士的临床使用与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的617名专科护士来自 25 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 21,三级乙等医院 4 ,12个专科护士培养领域,排在前3位的是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液净化、手术室专科。在角色定位、工作内容的变化、所承担的职责、专业能力的发挥、可持续的学习与评价及医院管理模式等得分较低。结论 山西省地市级三级综合医院专科护士的临床使用与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存在人才资源浪费现象,应引起管理者重视,建议在顶层设计、角色定位、工作内容、专业能力发挥、可持续学习与评价以及待遇上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

  • 标签: 专科护士 三级医院 使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古霉素注射治疗对颅内感染患者神经功能及临床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颅内感染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25例)和参照组(25例),参照组采用利奈唑胺静脉滴注治疗,试验组采用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情况、临床恢复(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颅内压、脑脊液蛋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和WBC、CRP、颅内压、脑脊液蛋白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NIHSS、ADL评分和WBC、CRP、颅内压、脑脊液蛋白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且试验组颅内感染患者NIHSS、ADL评分和WBC、CRP、颅内压、脑脊液蛋白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古霉素注射治疗对颅内感染患者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及临床恢复,显著优于利奈唑胺静脉滴注治疗。

  • 标签: 万古霉素 颅内感染 利奈唑胺 神经功能 临床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接受珂皮下注射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降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珂皮下注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万珂 多发性骨髓瘤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 :天灸结合中药治疗 AR 肺⽓虚寒型的临床研究。⽅法:将纳⼊的 33 例肺⽓虚寒型过敏性⿐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天灸+中药组。观察患者在⼊组当天、治疗第 14 天、治疗第 28 天以及治疗结束后 3 个⽉(随访期)的症状体征评分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天灸+中药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于中药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位贴敷结合中药在肺⽓虚寒型过敏性⿐炎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关键词 过敏性⿐炎;⽳位贴敷;中药;临床研究 过敏性⿐炎⼜称变应性⿐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由变应原激发、由IgE 介导、多种免疫性细胞及细胞因⼦参与的⿐粘膜Ⅰ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依据患者发病情况、病程和对患者⽣活的影响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类,临床表现为 ⿐痒、喷嚏、⿐塞、流涕等症,伴或不伴有眼痒、结膜充⾎等眼部症状,并可进 ⼀步诱发⽀⽓管哮喘、⿐窦炎、⿐息⾁等,对患者的⽣活造成极⼤困扰。本研究采⽤天灸+中药对照单纯中药治疗过敏性⿐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法 ⼀般资料 选择 2020 年 4 ⽉-2020 年 7 ⽉浙江中医药⼤学附属第三医院⻔诊的 33 例(共纳⼊ 40 例患者,过程中脱落 7 例)过敏性⿐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盲抽法分为中药组 16 例,其中男 9 例,⼥ 7 例,年龄 27~68 岁,平均(47.31±16.15)岁,病程 2~37 ⽉,平均(18.75±12.62)⽉;天灸+中药组 17 例,其中男 8 例,⼥ 9 例, 年龄 20~69 岁,平均(48.35±13.05)岁,病程 2~30 ⽉,平均(13.18±8.4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分析⽐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性。 诊断及辨证标准 ⻄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5 年中华⽿⿐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中华⽿⿐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共同制定的“变应性⿐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医⽿⿐咽喉科常⻅病诊疗指南》(2011 年版)[2]中有关⿐鼽的诊断及肺⽓虚寒型辨证标准。 纳⼊与排除标准 纳⼊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在 18~70 岁之间,不限性别;(3) 急性发病未服⽤任何药物及接受其他治疗者,慢性发病半个⽉内未接受中⻄医治疗者;(4)⾃愿加⼊试验并接受相关治疗、问询及检查,且签署知情同意告知书者; 排除标准 (1)伴有⾼热、急性呼吸道炎症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2)严重⿐甲肥⼤、⿐息⾁或⿐中隔偏屈必须进⾏⼿术治疗者;(3)合并严重⼼⾎管、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疾病者;(4)伴有恶性肿瘤、免疫缺损、精神失常者; 1.3.2 脱落标准 (1)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肤破溃或过敏、⼝服中药严重胃肠反应者(不计⼊疗效统计);(2)治疗期间出现其他疾病影响治疗者;(3) 治疗期间接受其他过敏性⿐炎治疗⽅式影响试验疗效者; 治疗⽅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