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压治疗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采用高压治疗措施,可以获取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一氧化碳中毒 高压氧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脑梗死治疗中,高压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取对照实验形式,将2022年月1月-2022年12月56例脑梗死患者均分为2组,组间人数相等(均为28例);以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导治疗常规组患者,以高压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导治疗探究组患者,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探究组治疗后SOD、GSH-Px指标水平对比常规组显著更高,MDA指标水平对比常规组显著更低(P

  • 标签: 脑梗死 高压氧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一氧化碳中毒是较为常见的生活性及职业性中毒,在我国急性 CO中毒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占职业危害的第 1位。高压治疗是各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的救治急性 CO中毒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对高压治疗介入时机对患者预后影响还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有研究指出在中毒后 12h内进行高压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在更早期如中毒后 6h内进行高压治疗是否会有更好的疗效尚无直接报道。本院呼吸内科开设高压治疗快速绿色通道,可 24h急诊开舱。本研究分析 2015年 1月至 2018年 6月收治的包括中毒后 6h内的不同时机高压治疗急性 CO中毒的临床疗效数据,探讨高压治疗中毒 6h内超早期干预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一氧化碳中毒 高压氧治疗 介入时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使用高压治疗的作用及成效。方法:于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之间,对医院内救治的10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展开研究,利用双盲法的分组方式,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匀分成50例实施常压治疗的对照组,以及另外50例实施高压治疗的研究组,将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进行评估,对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以及治疗最终结果作出统计。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与健康标准的差距更小(P<0.05),对并发症的把控更加到位(P<0.05),最终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疗效更好,两组相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高压治疗对患者的帮助更大,可以被广泛推广。

  • 标签: 高压氧 常压氧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急诊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加入高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高压的疗效高,能够改善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可推广使用。

  • 标签: 依达拉奉 高压氧 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脑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顺产产后早吸吮早接触对产妇产后2h阴道出血量及新生儿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920例顺产健康产妇及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A实验组(460例)、B对照组(460例)。观察两组产妇产后2h阴道出血量及新生儿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2h阴道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成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母婴早吸吮早接触 母乳喂养 产后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早期母婴皮肤接触,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纳入的100例足月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分成常规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情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吸吮持续时间。结果:试验组出生后1h、2h以及4h体温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采取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吸吮时间。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足月新生儿,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按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和试验组,组内分别有50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情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吸吮持续时间。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为(34.21±0.12)摄氏度和常规组新生儿出生时(34.19±0.11)摄氏度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5.18±0.3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5.19±0.26)度、试验组出生后一小时、两小时体温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 结论 新生儿护理中采取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吸吮时间。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护理效果 体温 母乳喂养 啼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体外膜肺合(extrcorporeal memberane orygenation, ECMO )是体外心肺功能的机械辅助技术, ECMO 在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婴幼儿危重症疾病、心肺复苏以及器官移植方面显示出可喜的优势。ECMO在临床上存在很多并发症,诸如出血与血栓、感染、急性肾损伤以及机械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如何护理也应引起我们重视。因此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ECMO 临床应用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