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采集动脉分析标本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300例采集动脉分析标本,全面落实各项护理措施,降低不良因素。结果:300例标本中,成功采血291例,穿刺失败9例,转为股动脉或足背动脉的采血。结论:ICU患者采集动脉分析标本时,结合患者病情选择适合部位与采集方法,尽量维持耐心态度,可以保证检测结构的有效性,预防发生并发症。

  • 标签: ICU 动脉血气分析 采集标本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采集动脉分析标本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300例采集动脉分析标本,全面落实各项护理措施,降低不良因素。结果:300例标本中,成功采血291例,穿刺失败9例,转为股动脉或足背动脉的采血。结论:ICU患者采集动脉分析标本时,结合患者病情选择适合部位与采集方法,尽量维持耐心态度,可以保证检测结构的有效性,预防发生并发症。

  • 标签: ICU 动脉血气分析 采集标本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动脉分析的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底到3月份黄石市中心医院共收治的28名重症患者,收集动脉分析的结果,分析血气分析的特点及与疾病 的关系。结果 新冠重症组Ca,pCO2,pO2,Hct,Hb,O2CAP,a/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重症组pH,a,La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康复患者和生存者ICU后期动脉分析参数值的变化:新冠康复患者PH值、肺泡氧分压(a)低于生存者ICU后期新冠重症患者(P<0.05),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肺泡氧分压比值(a/A)高于ICU后期新冠重症患者(P<0.05)。结论 新冠重症患者动脉分析变化比对照组波动显著,血气分析参数值的变化可以准确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酸碱平衡状态,肺通气换气功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 血气分析 康复
  • 简介:摘要:静脉留置针(也称为套管针)由柔软的材料制成,可以长时间插入静脉内,以避免重复的血管穿刺引起的疼痛,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本文的目的是持续监测血气分析并减轻需要减少临床护士工作量的患者反复动脉穿刺的痛苦。方法:对50例需要反复监测血气分析的患者,同时进行直接和直接动脉穿刺(对照组)和经动脉留置针血取样(观察组),同时进行第一和第二次动脉取样。比较两组血液样本的测试结果,并比较两组的测试结果,穿刺成功率和患者舒适度。结果两组的血气检测分析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对于需要连续和重复监测血气分析的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动脉采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减轻护士的负担,而不会影响测试结果。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持续动脉 血气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提高护理人员动脉分析采集流程正确执行率的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间上责任班的护理人员中,随机抽选3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例数均为15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方式。结果:在血气分析采集流程正确执行情况方面,实验组正确率92.80%,对照组正确率26.00%,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分析采集流程中,应用PDCA循环,其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正确执行率,提升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PDCA循环 动脉血气分析 采集流程 执行率
  • 简介:【摘要】目的:治疗慢阻肺时,应用清肺化痰汤结合噻托溴铵治疗方案,探究此疗法的效果与对肺功能、动脉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对象的时段介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纳入对象从本院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中抽取60例,对其资料做分析,回顾治疗方案,将60例患者以随机规范化分组原则,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纳入对照组者用噻托溴铵治疗,纳入观察组者,在噻托溴铵治疗基础上,增加清肺化痰汤,对比肺功能指标、动脉指标。结果:对肺功能指标即FEV1、FVC指标做监测,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再次监测以上2个指标,显示观察组较优(P<0.05);对动脉指标即PaO2、PaCO2指标做监测,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再次监测以上2个指标,显示观察组较优(P<0.05)。结论:在噻托溴铵治疗慢阻肺时,联合清肺化痰汤,可以提高疗效,并在此过程中,对改善肺功能与动脉指标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慢阻肺 清肺化痰汤 噻托溴铵 肺功能指标 动脉血气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下肢动脉栓时采用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期间因下肢动脉栓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有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进行随机编号并按1:1的比例分成2组,对照组在治疗中采用常规抗凝治疗,研究组在治疗中采用血管外科介入治疗,重点对比总体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后大小腿围差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常规抗凝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的研究组总体有效率较高,P<0.05;研究组大小腿围差均较小;研究组血栓清除率较高,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栓患者的治疗中施以血管外科介入治疗具有确切的效果,可改善其临床症状,有效清除血栓,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动脉血栓 血管外科介入治疗 腿围 清除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振动排痰机结合无缝隙护理对慢阻肺患者动脉指标与肺功能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78例慢阻肺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振动排痰机结合无缝隙护理,比较两组效果。 结果 比较两组护理前动脉各项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不同护理后,两组动脉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研究组动脉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经不同护理后,两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研究组肺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振动排痰机 无缝隙护理 慢阻肺患者 动脉血气指标 肺功能指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后出血患者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方法:以数字表法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8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94例,并将其平均分为基础组与研究组,每组47例。基础组产妇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对比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实验结果,研究组产妇的子宫卵巢动脉流及卵巢功能都显著优于基础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患者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临床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子宫卵巢动脉流,不会影响其卵巢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产后出血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患者运用有创动脉压监测的操作方法、监测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在2020年6月至12月收治的52例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2组,对照组经桡动脉监测,实验组经足背动脉监测。对比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期间不良情况、动脉套管留置时间。结果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2.3%,高于对照组的73.1%;实验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脱管,对照组有5例不良情况,分别为脱管、血肿、感染;实验组动脉套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 重症患者行有创动脉压监测,应掌握好穿刺方法、监测技巧,同时做好导管及皮肤护理。其中,经足背动脉穿刺、监测效果要优于桡动脉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危重症患者 动脉留置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动脉栓栓塞猝死的法医尸检及病理学诊断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肺动脉栓栓塞猝死者4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18年6月-2020年6月,实施法医尸检诊断,分析临床资料、病理学资料,明确栓子来源、诱发原因等。结果40例患者实施法医尸检,38例诱发因素明确,2例原因不明。38例患者中,创伤性骨折18例,外科手术16例,心肺病变3例,恶性肿瘤1例。50岁以上35例(87.50%);栓子来源:下肢深静脉25例(62.50%),右心室15例(37.50%)。栓塞部位包括肺动脉主干与左右分支、左肺动脉与分支。结论肺动脉栓栓塞猝死 通过法医尸检与病理诊断,可明确死亡诱发原因、栓子来源,为司法鉴定、刑侦提供依据。

  • 标签: 肺动脉血栓栓塞 猝死 法医尸检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期子宫动脉流多普勒超声监测在高危妊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9月期间妊娠37~40周经该门诊超声检查的产妇临床资料,并从中选出40例产妇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根据妊娠情况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分析组,人数均为20例,参照组均为正常妊娠分娩的产妇,分析组均为高危妊娠分娩的产妇,两组均给予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监测。最后对比两组产妇在妊娠期间的子宫动脉监测数值结果以及随访妊娠结局。结果:随访产妇的妊娠结局,分析组的不良结果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变化明显(P<0.05)。分析组高危妊娠产妇子宫动脉在搏动值(PI)、阻力值(RI)以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等方面的数值均高于参照组。两组有较大差异(P

  • 标签: 孕期子宫动脉血流 多普勒超声监测 高危妊娠 不良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与文献,研究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管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时间范围2018年1月-2019年5月,研究对象选取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80例体检者作为常规组,两组均进行超声诊断,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诊断出76例(95.00%)下肢动脉管病变,高于常规组的9例(11.25%),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下肢动脉管内径(股动脉、腘动脉、胫动脉、足背动脉)全部小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管病变检查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可以明确下肢动脉管病变位置、种类、以及严重程度,进而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颈部动脉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均接受颈动脉管超声检查。结果  观察组内中膜正常率低于对照组,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颈部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防治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颈动脉管彩超在早期诊断和预防冠心病方面的潜在价值。方法:选择在2021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接收的60例冠心病高危患者,分别采取颈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彩超和造影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诊断的符合率更高(P<0.05)。结论:颈动脉管彩超在冠心病高危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筛查价值,可作为一种安全、可行、经济的筛查手段,能够成为冠心病早期干预的重要辅助工具。

  • 标签: 颈动脉血管彩超 冠心病高危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对确诊为颅脑外伤的患者开展不同的手术方式(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再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大脑中动脉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为颅脑外伤的患者进行研究。病例在2018年12月时间段内开始,并且2021年12月时间段内结束。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一组实验组、一组对照组,分别采用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每组均为30例。结果:手术前经过分析临床有关指标,发现两组差异不大(P>0.05);手术后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显著(P<0.05)。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加以分析,发现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确诊为颅脑外伤的患者开展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的效果高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与此同时提高患者的大脑中动脉流速度。

  • 标签: 颅脑外伤 开颅血肿清除术 去骨瓣减压术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与文献,研究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管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时间范围2018年1月-2019年5月,研究对象选取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80例体检者作为常规组,两组均进行超声诊断,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诊断出76例(95.00%)下肢动脉管病变,高于常规组的9例(11.25%),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下肢动脉管内径(股动脉、腘动脉、胫动脉、足背动脉)全部小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管病变检查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可以明确下肢动脉管病变位置、种类、以及严重程度,进而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促红素对维持性血透伴高血压患者动脉压影响的药学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科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维持性血透伴高血压患者70例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随机1:1计算机分组方式分组,35例观察1组予以小剂量促红素治疗,35例观察2组予以大剂量促红素治疗;依据Hct治疗划分A组33例,B组37例。结果:观察2组患者DBP、SBP、Hb、MAP指标参数高于观察1组(P

  • 标签: 促红素 维持性血透 高血压 动脉血压 药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医务人员在进行研究时,选择随机两组对照均分的对照实验,探讨分析选择丁苯肽应用于实验性动脉栓形成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选择以定型的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86只作为研究对象。将本次研究中大鼠模型进行随机计算机两组随机均分的方式进行处理,单组内设置43只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在进行治疗时,单纯应用生理氯化钠溶液进行处理,实验组大鼠应用丁苯酞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针对两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两组大鼠在接受治疗前神经行为学评分未见明显差异,而实验组在治疗完成后的神经行为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高,差异对比显著存在(P<0.05)。结论:丁苯肽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中,能够改善病灶局部循环减轻脑组织损伤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可进行后续的临床试验研究。

  • 标签: 丁苯酞 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