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程跟踪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再循环和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方法:采取双盲法将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全程跟踪护理)。对比血管通路再循环、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 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再循环(8.12±2.23%、8.14±1.25%)都低于对照组,护理后纤维蛋白原(2.46±0.35g/L)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14.12±1.23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8.55±2.12s)长于对照组,血栓形成、动脉瘤以及血管狭窄发生(2.00%、0.00%、2.00%)低于对照组(p值<0.05)。 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全程跟踪护理可以降低血管通路再循环和减少并发症,还可改善凝血功能,效果令人满意。

  • 标签: 全程跟踪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再循环率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肝胆管结石手术患者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肝胆管结石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2例,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状况以及护理满意。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 肝胆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产妇生产过程中采用新产程助产护理模式,观察该护理方法对会阴侧切影响。方法:将我科2018年3月--2020年8月的产妇114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成一组与二组,分别采用新产程助产护理和常规护理,对照两种护理方法效果。结果:(1)一组和二组会阴侧切发生对比中,一组是3.50%,二组是19.29%,(x2=23.231,p=0.000),结果有差异。(2)一组和二组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对比中,一组分别是107.35±11.85(min)、224.52±25.88(ml),二组分别是141.29±15.80(min)、291.79±30.54(ml),(t=12.263,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产妇生产过程中采用新产程助产护理模式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 标签: 会阴侧切 新产程 助产护理 服务模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高热惊厥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并观察其复发。方法:选择2018年6月到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3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本次研究主体,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93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47例)实施针对性护理,对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小儿高热惊厥 针对性护理 应用效果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护理干预对减少妇科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为妇科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此次探究实验选取2019年至2020年我院在我院妇科接受治疗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00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使用针对性的护理,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护理方式之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①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1.00%、77.00%,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分别为2.00%、16.00%,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妇科的患者来说,使用针对性护理方式会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使患者更满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针对性护理 妇科 不良事件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 患者治疗中使用优质护理干预,观察该种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2月--2021年2月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一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和二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结果:一组和二组院感发生和护理效果对照中,一组分别为19.11%、86.76%,二组分别为2.94%、98.52%,(x2=8.816,p=0.000),两组有差异。结论:对ICU 患者治疗中使用优质护理干预效果优良,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ICU 患者 优质护理 院感发生率,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住院患者医技检查预约执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成立品管小组,选定活动主题,分析导致住院患者医技检查预约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制定并落实应对措施。结果 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患者预约检查的执行总执行率由改善前的82%提高至98%,护理措施的满意均较好,总满意率由改善前的83.02%提高至98%。结论 品圈活动使得医技检查预约执行得到提高,同时增加了护理团队的合作精神,促进了团队之间通力合作,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品管圈 医技检查预约 执行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诊断肝癌准确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97例肝癌患者,为所有患者行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以及肝内和肝外病灶的检出数量。结果 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肝脏MRI诊断准确为94.85%,显著高于肝脏增强CT的8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MRI诊断方式,在肝内和肝外病灶检出数方面,显著多于肝脏增强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MRI相较于肝脏增强CT准确更高,可以作为肝癌诊断的重要方式,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脏MRI 肝癌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诊断肝癌准确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97例肝癌患者,为所有患者行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以及肝内和肝外病灶的检出数量。结果 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肝脏MRI诊断准确为94.85%,显著高于肝脏增强CT的8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MRI诊断方式,在肝内和肝外病灶检出数方面,显著多于肝脏增强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MRI相较于肝脏增强CT准确更高,可以作为肝癌诊断的重要方式,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脏MRI 肝癌 诊断准确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初步探索节气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为急性主动脉事件预测、急诊应对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邢台市人民医院急诊主动脉夹层病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节气时段发病、发病特点,运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各节气主动脉夹层发病例数之间差异分析P=0.00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小寒、大寒、冬至、大雪这四个节气主动脉夹层发病明显升高,而芒种至白露期间夹层发病显著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大寒时节主动脉夹层发病最高,大暑时节发病最低。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节气变迁带来的温度和气压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病有明确影响,整体呈现小寒至大雪这四个节气主动脉夹层发病明显升高,而芒种至白露期间夹层发病显著下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MRI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对诊断准确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21年7月诊治40例确诊为脊柱转移瘤患者MRI扫描图像,分析MRI影像表现。结果 根据诊断的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单椎体受累6例,多椎体受累中的跳跃性改变26例,多椎体受累31例,共累及到130个椎体,椎体与附件同时受累90个,楔形骨折11个,成骨型4例,溶骨型20例,混合型11例,软组织肿块13例,诊断结果较为详细。结论 使用MRI技术在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敏感性,为较高的诊断方式,对椎体附件骨质破坏,椎体喉部破坏为诊断脊椎转移瘤的依据。

  • 标签: MRI扫描 脊椎转移瘤 诊断准确率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骨科卧床患者做好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及其优质护理措施。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卧床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骨科卧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分别施行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和预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骨科卧床患者接受了优质护理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显著更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组内数据对比差异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骨科卧床患者积极开展优质护理能够显著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 标签: 骨科卧床患者 压力性损伤 预防 护理措施 满意度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和突变谱。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甘肃省新生儿5090例,将其足跟血样本抽取出来进行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分析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和突变谱。结果:5090例新生儿中,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238例,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为4.68%,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10例,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分别为2.51%、2.16%,男性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高于女性新生儿(PG均质突变。结论: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和突变谱能够将参考提供给临床防控工作。

  • 标签: 甘肃省 常见 遗传性耳聋 基因 携带率 突变谱
  • 简介:摘要:目的:冠心病分别采用常规和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我科的冠心病106例患者作为分析目标,并且分成动态组与一般组,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和使用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动态组和一般组诊断阳性、阴性对照,动态组是75.47%、24.52%,一般组是52.83%、47.16%。(x2=19.468,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冠心病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效果优良,可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CT与MRI诊断价值及对准确的效果。方法:选取老年脑梗死者进行研究,共计80例,研究开始时间是2019年1月,结束时间是2020年12月,所有患者在入院以后,采用CT诊断、MRI诊断,不同方式的诊断准确对比分析。结果:MRI诊断病灶大小、病灶数量的检出情况均高于CT诊断,差异P

  • 标签: 脑梗死 CT MRI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康复中采用循证护理的价值。方法:纳入158例脑出血患者研究(2020年6月~2021年5月),按双盲法分为2组,采用常规护理者79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循证护理者79例纳入观察组,统计两组护理质量、后遗症发生。结果:(1)护理质量: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

  • 标签: 循证护理 脑出血 护理质量 后遗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采取针对性护理策略,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方法:选取100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分组比较的方式,依据行手术的先后顺序,将2020年7月-12月期间接受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对该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手术压力性损伤的因素进行分析。将2021年1月-5月期间接受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参照组危险因素分析基础上,给予该组患者实施系列针对性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皮肤受压状况和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实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皮肤的受压状况包括红斑、水疱、破损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远远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认真分析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找出手术室中引发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手术室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手术压力性损伤 护理干预 危险因素 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