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医理论认为胃脘痛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包括脾胃气机失常、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通过回顾性分析,评述了常见证型(如脾胃虚寒证、湿热中阻证等)及对应法,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单味、复方、辨证分型等临床研究成果。同时,中医药通过辨证分型、对症下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相关研究从多角度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理论和实践,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胃脘痛 中医药 辨证分型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探讨辨证循经刮痧对颈椎病轻症患者的中医临床护理体会,说明通过中医辨证,采用循经刮痧对颈椎病患者疗效确切,安全、简洁。

  • 标签: 辨证循经 刮痧 颈椎病 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主要症状是在皮肤上出现风团丘疹,伴随着剧烈的瘙痒感。这种疾病通常会在发病后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及时治疗和有效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加治疗或无法有效控制病情,荨麻疹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全身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悸、失眠等。荨麻疹的发作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或环境下更容易发作。因此,在发病前及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 标签: 中医外治慢性荨麻疹 特色 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中医内科辨证思维及针灸护理的发展。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的28名中医内科医护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思维模式之间差异的了解,调查内容包括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思维是否有区别、针灸知识掌握程度、中医内科辨证掌握程度。结果:中医内科医护人员对于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思维模式差异的看法中认为有较大差异的有6人,百分比值为21.43%,而认为差异较小的有9名,百分比值为32.14%,认为无差异的人数最多达到13人,百分比值为46.43%。调查结果显示,内科医护人员整体上内科辨证思维模式对各项指标作用评分高于针灸对各项指标的作用评分;具体来说内科辨证思维模式药物干预作用评分(13.42±1.89)分、饮食行为作用评分(14.12±2.19)分、生活起居作用评分(10.90±1.67)分、中医养生作用评分(14.43±2.14)分、康复干预作用评分(16.57±3.18)分;而针灸思维模式药物干预作用评分(8.21±1.20)分、饮食行为作用评分(9.42±1.47)分、生活起居作用评分(7.65±1.02)分、中医养生作用评分(12.31±2.43)分、康复干预作用评分(14.52±1.14)分,可见内科辨证思维模式较针灸思维模式作用程度更大。结论:针灸思维模式与中医内科辨证思维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内科医护人员对于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了解较少,因此需要结合培训及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针灸及内科辨证思维模式相关知识的了解,从而为提高中医内科患者的诊治效果形成指导。

  • 标签: 针灸护理 中医内科 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观察中医辨证治疗H型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中2023年2月至2023年8月期间的住院病历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西药疗法,观察组加用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以及血Hcy的治疗前后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以及血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以及血Hcy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H型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药 辨证治疗 H型高血压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引用常规骨折治疗与中医三期辨证治疗结合产生的临床效益。方法:本次研究标本抽取我科室2022年10月-2023年12月收治9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组随机,研究组(46例,骨折常规治疗+中医三期辨证治疗),常规组(46例,骨折常规治疗),浅析两种治疗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产生的治疗影响。结果:治疗有效率指标中,研究组44例患者均为有效,占比(95.65%)明显较优(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骨折常规治疗方法与中医三期辩证治疗结合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具有并发症少、预后好等特点。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中医三期辨证 骨折常规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我科收治15例肝囊肿患者实施针对性护护理的效果。 方法 将2019年2月~2020年10月我科就的15例肝囊肿患者进行针对性护法干预,对护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患者入院后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通过交流沟通后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在术前对患者实施手术周围皮肤进行清洁消毒,术后密切关注引流管状态,并根据患者饮食习惯推荐合理饮食结构。对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和控制,指导患者康复训练。结果 15例肝囊肿患者护理前SAS(31.66±7.45),SDS(30.28±6.99);护理后SAS(17.75±3.18),SDS(18.37±3.85);该患者的SAS及SDS评分护理后显著低于护理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1例皮下气肿并发症,发生率为6.67%。结论 针对性护法应用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护理中,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早日治愈出院。

  • 标签: [] 肝囊肿 护理腹腔镜开窗引流术 针对性施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文献挖掘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的脾胃经药物,并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高频脾胃经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方法:收集2012年-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的相关文献,整理文献中的中药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软件对处方进行数据分析,找到治疗抽动障碍的高频脾胃经药物。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浅探其治疗抽动障碍的作用机制。结果:研究共筛选并录入中药处方285首,涉及中药264味。其中高频脾胃经药物为白芍、甘草、僵蚕、茯苓。共筛选出治疗抽动障碍的潜在靶点217个,交集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包含217个有效节点,3556条边,平均节点度32.8,经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选取前20条信号通路。结论: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寻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高频脾胃经药物白芍、甘草、僵蚕、茯苓,可通过多种有效成分经由多个靶点、多种信号通路对抽动障碍起到治疗作用。

  • 标签: []抽动障碍 脾胃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疏肝法治疗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1年5月-2023年5月开展研究,本院将接收并治疗的胃炎患者8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医疏肝法治疗胃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疏肝法搭配常规治疗, 总计有效率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 数据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 )具有可比性。 结论 应用中医疏肝法治疗胃炎患者诊断率较高,可有效的为医生提供有效的数据,可作为胃炎患者诊断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中医疏肝 胃炎 临床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