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解热镇痛药品种繁多,临床应用较广.如何从提高疗效,维护病人安全及节约药物出发,合理应用这类药物,探讨抗感冒药物解热镇痛药的合理使用方法,使抗感冒药物解热镇痛药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方法:查阅有关抗感冒药物解热镇痛药的资料,根据所查阅的资料总结出解热镇痛药的分类、机理等。对解热镇痛药的不同种类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找出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的特点和作用。结果:了解了镇痛药的作用,对毒副作用有了更明晰的概念。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药理作用,同时还有显著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因此,本类药物又被称为解热镇痛抗炎药。但本类药物常用也具有一定毒性作用,尤其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结论:在国内药物销量榜上,最高的是抗生素药物,其次就是解热镇痛药,并且基本上都是非处方药,因此,应该对解热镇痛药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有效降低及预防在临床应用时出现错误,在更加科学的应用中使其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更好的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服务。

  • 标签: 解热 镇痛 不良反应 应用合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25例左氧氟沙星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临床资料,以及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占比情况。结果:女性、年龄≥60岁、静脉用药、用药剂量为≥300mg/d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较高(P<0.05)。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类型中,消化系统占比最高。结论: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剂量均会影响左氧氟沙星用药安全性,且主要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临床用药时需结合患者特征确认用药方法,并加强不良反应关注,以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我院上报的3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所有ADR报告中,一般的ADR报告266例(81.10%);新的一般ADR报告32例(9.76%);严重ADR报告26例(7.92%);新的严重ADR报告4例(1.22%)。所有ADR报告中,发生ADR的女性208例(63.41%)高于男性120例(36.59%),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较其他年龄段的ADR发生率高。328例ADR患者中,静脉给药导致ADR的发生率最高。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反应116例(31.61%)和全身损伤115例(31.34%)。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应重视并不断完善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总结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选取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124自愿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24名)和无不良反应组(100名),对比两组献血者一般资料,分析和总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根据原因探究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两组献血者性别、年龄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组空腹率、精神紧张率、睡眠不足或疲劳过度率、晕针或晕血率高于无不良反应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精神紧张、睡眠不足或疲劳过度、晕针或晕血是引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引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空腹、精神紧张、睡眠不足或疲劳过度、晕针或晕血等,为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血站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宣教工作,避免献血者空腹、在睡眠不足或疲劳状态下献血,并做好其献血前的心理安抚。

  • 标签: 献血 不良反应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分析我中心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中心上报国家ADR监测网的220例ADR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不同方面分析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男性发生ADR机率比女性要高,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主要处在≥45岁。静脉给药的方式发生ADR的机率最高。造影剂引起的ADR机率最高。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及临床表征呈现多样化,一些病例同时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结论 我院的ADR具有一定特点,要把关注点放在ADR易发药物与群体上,挑选恰当的给药方式,临床要高度重视监测ADR,进一步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防止或降低发生ADR。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阿莫西林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42例使用阿莫西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20年3月到2021年10月,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确认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结果 42例患者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占比50.00(21例),其余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21.43%(9例)、神经功能紊乱14.29%(6例)、生殖泌尿系统损害14.29%(6例)。其中,19.05%(8例)的患者在用药后24小时内出现不良反应,59.52%(25例)的患者在用药后2天到7天内出现不良反应,21.43%(9例)的患者在用药8天后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在对患者使用阿莫西林治疗时,极易出现多种药物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保证其用药的安全性。同时,对患者用药2天后需要加强观察,做好有效的预防以及处理,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 标签: 阿莫西林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阿莫西林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42例使用阿莫西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20年3月到2021年10月,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确认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结果 42例患者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占比50.00(21例),其余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21.43%(9例)、神经功能紊乱14.29%(6例)、生殖泌尿系统损害14.29%(6例)。其中,19.05%(8例)的患者在用药后24小时内出现不良反应,59.52%(25例)的患者在用药后2天到7天内出现不良反应,21.43%(9例)的患者在用药8天后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在对患者使用阿莫西林治疗时,极易出现多种药物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保证其用药的安全性。同时,对患者用药2天后需要加强观察,做好有效的预防以及处理,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 标签: 阿莫西林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药品配发过程中实施药师干预,以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用药指导模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50例患者实施常规用药指导干预;观察组中50例患者在药品配发过程中实施以药师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干预。对比两组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纠纷事件情况、用药依从性、对用药指导干预模式的满意度、用药时间。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纠纷事件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用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对用药指导干预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结论 在药品配发过程中实施以药师为中心的用药指导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用药时间,降低纠纷事件发生率,使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得到同步提升。

  • 标签: 药品 配发 以药师为中心 用药指导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上世纪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反应停”事件,引起了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各个国家陆续的制定出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并开展了相关的监测工作。近年来我国的监测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探析监测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工作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2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使用抗生素种类、给药方式、不良反应类型,研究预防措施。结果:200例老年患者中,使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生素分别占42.00%、30.00%、15.00%、10.00%、3.00%;静脉滴注、口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者占40.00%、30.00%、20.00%、10.00%。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者占47.50%,以皮疹、过敏性红斑为主要表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者占25.00%,以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为主要表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占15.00%,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者占7.50%,以胸痛、心悸为主要表现;呼吸系统不良反应者占5.00%,以呼吸不畅为主要表现。结论:200例老年患者多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以口服给药为主,出现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占比较高。老年患者应用抗生素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确保用药安全性。

  • 标签: []老年患者 抗生素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2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使用抗生素种类、给药方式、不良反应类型,研究预防措施。结果:200例老年患者中,使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生素分别占42.00%、30.00%、15.00%、10.00%、3.00%;静脉滴注、口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者占40.00%、30.00%、20.00%、10.00%。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者占47.50%,以皮疹、过敏性红斑为主要表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者占25.00%,以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为主要表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占15.00%,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者占7.50%,以胸痛、心悸为主要表现;呼吸系统不良反应者占5.00%,以呼吸不畅为主要表现。结论:200例老年患者多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以口服给药为主,出现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占比较高。老年患者应用抗生素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确保用药安全性。

  • 标签: []老年患者 抗生素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扼要阐述盐酸帕罗西汀用于抑郁症救治中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对预防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该次试验是由我院中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参与后开展,合计60例,截取起始时间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依循双盲法准则施以分组,以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所观察的心理状态评估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为试验结论参照。结果:据治疗前后情绪评估值显示,未行治疗时其心理评估值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治疗开展后,焦虑、抑郁指数都发生下降,且观察值较之于对照组更低(P

  • 标签: 盐酸帕罗西汀 抑郁症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中,肺结核报告发病和死亡数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前列,肺结核患者中的3/4为最具有劳动力的青壮年[1]

  • 标签: 结核病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常用药物的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6-2020.6月在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用药管理措施,观察组采取规范化用药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用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实现对患者血压的稳定控制,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标签: 老年 高血压 常用药物 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同鼻尖整形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我院接受鼻部整形手术患者80例,基于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常规组应用硅胶假体填充手术,实验组应用耳甲腔软骨的移植与缝合结合手术,对比干预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干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鼻尖整形手术中应用自身软骨进行缝合能够显著提高整个手术效果,不仅疗效更加理想并且安全性更加突出,值得推广。

  • 标签: 鼻尖整形手术 手术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同鼻尖整形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我院接受鼻部整形手术患者80例,基于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常规组应用硅胶假体填充手术,实验组应用耳甲腔软骨的移植与缝合结合手术,对比干预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干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鼻尖整形手术中应用自身软骨进行缝合能够显著提高整个手术效果,不仅疗效更加理想并且安全性更加突出,值得推广。

  • 标签: 鼻尖整形手术 手术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骨痹属于五体痹之一,是由六淫之邪侵扰人的大中小关节,导致经脉气血被封闭,从而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等不良症状。身痛逐瘀汤主要活血化瘀、调节气血、祛除湿热,帮助患者疏通经脉和气血。目前,关于骨痹的西药治疗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等激素类药物,中成药类有身痛逐瘀汤,可以较好的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减少患者痛苦等,但其由于所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往往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

  • 标签: [] 身痛逐瘀汤 骨痹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临床不良反应。方法 研究对象100例为感染性疾病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50)、B(n=50)两组,分别给予阿莫西林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并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的组间A研究,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结果B组较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不良反应持续时间更短,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感染性疾病较阿莫西林更具安全性。

  • 标签: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不良反应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