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花肉苁蓉Cistanchetubulosa(Schenk)RWight为中药肉苁蓉的基原植物之一,目前已在新疆南疆地区广泛栽培.为了促进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柽柳属植物的大规模栽培,规范栽培技术,提高肉苁蓉的产量和质量,本文根据作者20多年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积累的栽培经验,系统介绍柽柳造林和花肉苁蓉生产技术,以期为产区技术人员和药农提供技术指导.

  • 标签: 肉苁蓉 管花肉苁蓉 柽柳属 栽培
  • 简介:花肉苁蓉Cistanchetubulosa(Schenk)R.Wight为中药肉苁蓉的基源植物之一,也是肉苁蓉属植物中最易发展大规模栽培的种.为了促进花肉苁蓉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本文对花肉苁蓉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寄生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 标签: 管花肉苁蓉 植物学形态 生物学特性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研究以四逆散为主随证加减对不同证型胃脘痛的疗效和对胃电、血浆胃肠道激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OT)、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VIP)、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HP)的影响,并以此探讨上述指标在不同证型胃脘痛中的变化,以期为胃脘痛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诊断依据.方法:98例胃脘痛病人分为6种证型,每种证型患者再按西医诊断分为2组.四逆散治疗组以四逆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以雷尼替丁治疗;疗程均为两个月.观察表观疗效及胃电、胃肠道激素、幽门螺旋杆菌的变化.结果:四逆散加减方对不同证型胃脘痛的表观疗效相当,总有效率91.8%;雷尼替丁治疗组总有效率7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证型患者的胃电、胃肠道激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四逆散加减治疗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结论:四逆散加减方对胃脘痛的疗效确切,其疗效与胃电、胃肠道激素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四逆散 胃脘痛 胃电 胃肠道激素 幽门螺旋杆菌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花肉苁蓉寄生及不同寄生数量对一年生中国柽柳光合特性和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以未寄生、寄生1个、4个、8个花肉苁蓉的柽柳分别为CK、处理A、处理B、处理C,测定分析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以及柽柳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主根长、侧根数、茎叶和根干重等生长指标。结果:随着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三者均表现为处理C〉处理B〉处理A〉CK;10月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最高,9月11日柽柳叶的光合速率达到峰值,11月柽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随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着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主根长、侧根数、茎叶和根的干重均显著降低,各指标均表现为CK〉处理A〉处理B〉处理C。结论:花肉苁蓉寄生促进了柽柳叶光合能力的提升,但随着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各部位的生长量显著降低。

  • 标签: 管花肉苁蓉 柽柳 光合特性 寄生植物
  • 简介:目的:探讨阳和化岩汤与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人表皮生长因子(HER-2)高表达型裸鼠荷瘤肿瘤及微淋巴密度(LMVD)生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方法:建立裸鼠荷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阳和化岩汤18g/kg组、LY2940027.5mg/kg组、LY2940027.5mg/kg+阳和化岩汤18g/kg组,药物干预4周后处死裸鼠,取出肿瘤标本及腋下淋巴结,计算抑瘤率和淋巴结转移抑制率。免疫组化法观察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Podoplanin抗体标记淋巴管内皮,计数微淋巴密度(LMVD),观察微淋巴在癌灶及周围间质组织分布特点及形态学结构改变,RT-PCR法检测分析关键靶蛋白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VEGFC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阳和化岩汤18g/kg组、LY2940027.5mg/kg组、LY2940027.5mg/kg+阳和化岩汤18g/kg组抑瘤率与淋巴结转移抑制率均不同程度增加;镜下观察VEGFC与LMVD染色,对照组染色程度最高,分布密集,阳和化岩汤组、LY294002组次之,LY294002+阳和化岩汤组染色程度最浅,分布最少;各用药组均可降低PI3K、p-Akt、VEGFC的表达,阳和化岩汤组的效果不及LY294002组,LY294002+阳和化岩汤组作用最明显。结论:阳和化岩汤、LY294002能有效抑制肿瘤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与抑制PI3K/Akt通路活化及VEGFC相关。虽然阳和化岩汤组对抑制PI3K、p-Akt、VEGFC的能力不如LY294002组,但两者联用体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阳和化岩汤 HER-2高表达型乳腺癌 VEGFC PI3K/AKT 微淋巴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