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微生药物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极其重要的领域之一。结合本单位二十多年来在微生制药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探讨微生新药创制的思路与方法.

  • 标签: 微生物药物 研究与开发 思路与方法
  • 简介:微生在药物的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微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结构多样性、活性广泛性和临床有效性,其中许多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微生产生的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立体选择性强和效率高的优点,也成功地应用于甾体药物和手性药物的合成中,部分酶蛋白也直接成为治疗药物。微生对药物开发的贡献巨大,仍然值得进一步发掘其潜力.

  • 标签: 微生物药物 生物转化
  • 简介:本文从兼具材料稀有性、结构新颖性、功能独特性和药源可供性四种特性出发,对海洋微生可作为新天然药物的重要资源进行了剖析,并对海洋微生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 标签: 海洋微生物 新天然药物
  • 简介:随着基因组研究、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先导化合物重要来源的微生次级代谢产物,如何发掘其化学结构多样性并提高发现效率成为开发微生药物的重点.针对微生来源先导化合物发现流程的主要环节,从产生菌、发酵培养、供筛样品库的建立模式、生物活性筛选和化学筛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初步探讨了建立国家微生代谢产物筛选联盟的可能性.

  • 标签: 微生物 先导化合物 发酵 排重 生物筛选 化学筛选
  • 简介: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种类繁多,其代谢产物极为复杂多样,是发现与研制新药的丰富来源。在20世纪,青霉素以及随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是生物医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在控制与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肿瘤抗生素广泛用于癌症治疗,环孢菌素作为免疫抑制药以及洛伐他汀类作为血脂调节药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微生药物研制的领域。近年来从微生产物中仍持续发现为数众多的新活性物质,包括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以及作用于心血管和免疫系统和其他药理活性物质,其中有的可能成为先导化合物,有的可能成为新药。

  • 标签: 创新药物 微生物 研究与开发 抗肿瘤抗生素 新活性物质 代谢产物
  • 简介:目的:分离链霉菌SIPI-100菌株生物合成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方法:优化发酵条件,进行大规模发酵;发酵液经离心、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层析等处理,从发酵液中分离出化合物SIPI-100-2,并测定化合物的图谱数据和生物学活性。结果:通过理化性质、质谱、紫外、红外和核磁共振等图谱数据的分析,确定化合物SIPI-100—2的化学结构;生物学研究发现其具有中等强度的抗肿瘤活性.结论:链霉菌SIPI-100产生的活性化合物SIPI—100—2属于安莎类抗生素,与文献报道的17—O-demethylgeldanamycin结构一致.

  • 标签: 抗肿瘤 安莎类抗生素 链霉菌
  • 简介:生物技术(BT)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在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组学”研究技术、基因工程以及生物转化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鉴定、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筛选以及海洋药物研究的各个领域中本文就各种现代生物技术在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开发以及海洋天然活性产物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结合相关实验室的工作进行介绍,并就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预测.

  • 标签: 现代生物技术 海洋生物资源 天然产物 应用
  • 简介:海洋生物中富含大量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化合物,是药物研究中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文结合海洋药物的发展现状,探讨以海洋生物为资源进行药物开发的思路。

  • 标签: 海洋生物 天然产物 先导化合物
  • 简介:0.02、0.04、0.06mmolASI和0.008、0.016、0.024mmolSK可对抗远志皂苷的溶血作用,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12.5mg/kgASI及6mg/kgSK,ig每日二次,连续5天,可对抗CCl4所致死亡。12.5、25mg/kg×dASI,6、12mg/kg×dSK,ig持续14~16天,可引起昆明种小鼠或C57BL/6小鼠的红细胞内超化歧化酶活性明显增加。12.0mg/kg×dSK、25mg/kg×dASI持续4天,可使昆明种小鼠或C57小鼠的肝内MDA含量明显下降,GSH含量明显上升。以上结果提示黄芪苷具有抗生物氧化性质,这不仅可能有助于解释黄芪苷对抗CCl4的毒性作用和远志皂苷的溶血作用,这一基本生化机制,也有助于阐明中医应用黄芪异病同治的原理。

  • 标签: 膜荚黄芪苷Ⅰ 绵毛黄芪苷Ⅺ 抗溶血 抗肝毒 超氧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环巴胺(cyclopamine)为从藜芦属植物内分离得到的一种异甾体类生物碱,对Hedgehog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在抗肿瘤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活性。环巴胺发现以来的研究包括以下部分:(1)环巴胺的发现和历史;(2)环巴胺的理化性质;(3)环巴胺的来源;(4)环巴胺对Hedgehog信号通路的作用;(5)环巴胺的研究展望.

  • 标签: 环巴胺 抗肿瘤 综述
  • 简介:海洋异臭椿类三萜化合物是一类化学结构特殊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海绵等海洋生物中的异臭椿类三萜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较多研究.本文拟对海洋异臭椿类三萜的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作初步探讨.

  • 标签: 海洋药物 异臭椿类三萜 生物活性 化学结构 药效学实验
  • 简介:目的:比较人参二醇衍生物和人参二醇的抗肿瘤活性,以寻找抗肿瘤活性更强的化合物.方法:用细胞染色计数法比较人参二醇衍生物人参二醇-3β-琥珀酸酯(Ⅰ)、3β,12β,20(R)-三羟基达玛烷(Ⅱ)、3β,12β-二琥珀酸单酰氧基-20(R)-羟基达玛烷(Ⅲ)和人参二醇的抗肿瘤活性,所用癌株为S180肉瘤,Lewis肺癌,阳性对照为5-氟尿嘧啶,阴性对照是含5%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结果:衍生物Ⅲ抗肿瘤活性最强;其次为Ⅰ;Ⅱ和人参二醇抗肿瘤活性最弱且两者活性相当.结论:人参二醇衍生物抗肿瘤活性较人参二醇增强.

  • 标签: 人参二醇衍生物 抗肿瘤活性 人参二醇 实验 人参皂苷
  • 简介:目的:研究左金丸总生物碱对胃肠道运动及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幽门结扎收集胃液观察药物对胃液、胃酸分泌,胃蛋白酶活力,以及胃粘膜前列腺素E2和胃泌素分泌的影响;以小鼠胃排空法及番泻叶诱导的小鼠腹泻模型研究左金总生物碱对胃肠运动的作用。结果:左金总碱明显抑制胃液、胃酸、胃泌素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增加前列腺素E2分泌;延长胃排空和爵泻叶诱导小鼠排稀便的时间,减少稀便次数。上述作用与等效剂量左金丸的作用类似。结论:左金总生物碱可能是左金丸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有效成分,能抑制胃肠运动,胃酸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且与其调控胃泌素和前列腺素E2分泌有关。

  • 标签: 左金丸总生物碱 胃溃疡 胃泌素 前列腺素
  • 简介:软珊瑚是国际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热点之一,许多结构新颖,有强烈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均由这些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中发现的.本文综述了1996年到2002年期间软珊瑚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天然产物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软珊瑚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海洋药物 神经生理
  • 简介:目的:研究灰色链霉菌对芦丁的生物转化及其产物对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能力变化。方法:用标准马铃薯培养基培养的灰色链霉菌中加入底物后继续培养4天,发酵液经萃取后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产物的结构根据光谱数据予以鉴定,通过化学发光法测定转化产物对邻苯三酚-鲁米诺-碳酸缓;中液(pH10.2)体系产生的O2^-的清除能力。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代谢产物,分别是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异鼠李素、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和山柰酚,其中4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比底物芦丁强。结论:此转化过程涉及到3类反应即糖苷水解、甲基化和去羟基化反应,其中苷类的去羟基化反应为首次发现,本研究表明微生转化是增加天然化合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生物转化 灰色链霉菌 芦丁 抗氧化 超氧阴离子
  • 简介:目的:研究乌药总生物碱(TARL)对大鼠佐剂关节炎(AA)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诱发AA,观察TARL灌胃给药对原发性和继发性足跖肿胀及大鼠体重的影响;MTT法检测TARL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分别以Griess试剂法和小鼠胸腺细胞增殖法观察TARL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和IL-1的影响。结果:TARL显著抑制大鼠继发性足肿胀,增加大鼠体重,而对原发性足跖肿胀仅呈抑制趋势;体外试验中TARL浓度依赖性抑制ConA所致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LPS所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和IL-1。结论:TARL对大鼠AA具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机体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

  • 标签: 乌药总生物碱 佐剂关节炎 T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 简介: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HPAs)与不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山紫菀类药材(橐吾属植物)进行鉴别.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9种不同基源的山紫菀类药材的总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对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通过提取、扩增和测序,得到了9种橐吾属植物的nrDNAITS区间序列,统计分析结果得到了9种植物的遗传距离和转换、颠换数,分支分类结果得到了系统树.结论:9种橐吾属植物nrDNAITS区间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了两类山紫菀类药材有着明显的区别,是两类药材鉴别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吡咯里西啶 生物碱 山紫菀 中药材 分子鉴别 植物药
  • 简介:目的:利用微生转化的方法对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方法:筛选了21种微生对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大黄素(3)的转化作用.结果表明刺囊毛酶对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具有转化作用.结果:制备、分离刺囊毛酶对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的转化产物,分别得到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5),大黄素甲醚-1-O-β-D-葡萄糖苷(6),ω-羟基大黄素(7)4个转化产物.利用半乳糖代替葡萄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制备、分离刺囊毛酶对大黄酚的转化产物,初步考察了培养基中不同的碳源对糖苷化产物的影响.得到的转化产物为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8a和8b)的混合物,而非大黄酚的半乳糖苷.

  • 标签: 刺囊毛霉 大黄 游离蒽醌 生物转化 大黄酚 大黄素甲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