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加味小柴胡汤抗菌炎有效物质部位的体内过程有效成分研究,进一步诠释该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将前期研究确定的加味小柴胡汤抗菌、炎的两个主要有效物质部位,即酚酸物质部位和苷类物质部位,分别灌胃给药大鼠,不同时间段取血,制备含药血清供试品。采用LC-MS现代分析方法,分离和鉴定各有效物质部位的入血成分,获得血清中移行成分的信息。结果从酚酸物质部位给药血清中分离鉴定了8种化合物,其中4种为原型成分,其它4种为代谢产物;从苷类物质部位给药血清中分离鉴定了12种化合物,其中6种为原型成分,其它6种为代谢产物。结论文献报道表明,从酚酸物质部位和苷类物质部位的给药血清中所鉴定的化合物均具有抗菌炎作用,从而进一步诠释了加味小柴胡汤的药效物质基础。

  • 标签: 加味小柴胡汤 酚酸物质部位 苷类物质部位 体内过程 抗菌抗炎有效成分
  • 简介:目的研究红活麻的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检测红活麻不同提取部位对NO释放量的影响,考察其炎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技术对红活麻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利用SAS9.30软件对给药组和LPS组NO的含量进行t检验,比较组间是否存在差异;与LPS组相比,石油醚部位对NO的释放量影响不明显(P〈0.05)。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在浓度为15.5、31.25、62.5μg/mL时,均表现出对NO释放量有一定的影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给药浓度都在62.5μg/mL时,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别对NO释放量的抑制为11.42%、21.01%、33%、26.96%,故乙酸乙酯部位对NO释放量影响最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从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β-Sitosterol;(2)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3)4-hydroxy-5-methoxy-benzoicacid;(4)Isomeranzin;(5)Dioctylphthalate;(6)Dibutylphthalate;(7)Caffeicacid。结论乙酸乙酯部位为红活麻炎活性部位。2,4,5,6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红活麻 抗炎活性 化学成分 细胞模型
  • 简介: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并探讨其对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Anti—PLA2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前来肾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共68例。所有入选者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基础对症治疗,对照组加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观察组加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共治疗12周。所有患者均在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进行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清PLA2R表达进行评价。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后,通过检测在治疗前后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BUN、CREA均明显有下降(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组ALB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Anti—PLA2R的表达在治疗后均得到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片与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疗效相当,可有效改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且雷公藤多苷片不良反应较少。

  • 标签: 雷公藤多苷 特发性膜性肾病 磷脂酶 A2 受体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