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内经》在医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时间生物医学思想,其基本核心是“天人相应”,理论基础源自于《内经》的子午流注针法,是临床上常用、有效的传统时间针法之一,其取穴的重要依据是时辰的干支,而时辰的干支是根据具体的时间推算出来的,所以采用什么样的时间标准来推算时辰,这是子午流注针法的关键。该文溯本求源,从《内经》中讨论古人关于太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记时制度来分析古代时辰的制定依据——太阳视运动,认识到应采用真太阳时间作为子午流注针法的时间标准,临床中子午流注针法的疗效才能更好的发挥。

  • 标签: 子午流注 内经 真太阳时 平太阳时 记时制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常规测量血压的适宜时间。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5日~11月10日在心内科住院的42岁~53岁的高血压患者20人测压80例次(实施相同的降压方案),分别在6am(病人起床活动前)、8am、2pm(病人起床活动前)、4pm选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值,将6am与8am的血压值,2pm与4pm的血压值分别作对比分析。结果6am与8am收缩压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舒张压值差异无显著性,2pm与4pm收缩压、舒张压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上午测量血压应严格选择患者起床活动前,以便准确检测降压药物的效果;下午可根据患者需要及工作特点固定一时间即可,不需要严格要求。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血压 测量时间In patient with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suitable time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血液标本的保存方法和时间等因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0名健康的志愿者,抽静脉血10管,每管2ml。分别进行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参数等检测结果影响的研究。结果三项参数指标在6h与10h、24h平均变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并在6h以内操作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小。

  • 标签: 血液标本 保存 生化检测
  • 简介:中医时间医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宏观角度上反映着人体生理活动和脏腑活动的节律。现代胃肠动力学发现,胃肠道的消化、运动能力也有相对固定的时间节律性。本文通过对两者节律性的对比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 标签: 中医时间医学 胃肠动力学 节律 内在联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应用心电监护的有效时间,提高监护水平。方法对收治的98例AMI患者在发病后,根据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间和时段选择性的进行心电监护。结果AMI患者在发病后心电监护的有效时间为2天内持续心电监护24h,2天后每天心电监测的时间段600~1800,5天后为600~1200。结论对AMI后心律失常易发时间、时段进行心电监护加强护理观察,可降低病死率、降低住院费用、避免因长时间心电监护给病人带来的不适。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电监护有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常规心电图检查对STEMI并行急诊PCI术患者的D2B时间及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经120院前急救送至我院的STEMI并行急诊PCI患者数据资料。根据院前急救时有无行心电图检查分为两组。结果总共有80例患者纳入分析,ECG检查组33例,未行ECG检查组47例。ECG检查组D2B时间为(806±94)min,未行ECG检查组为(101±83)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005)。急诊PCI术后TIMI血流达3级比例及住院期间发生心衰比例在两组分别为100%,83%和6%,23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院前急救中行心电图检查缩短STEMI患者的D2B时间,改善其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心电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