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动脉IMT的相关性.方法对8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7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下肢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动脉IMT采用彩色超声测量,分析下肢动脉IMT与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IMT与动脉IMT呈正相关(r=0.586,P〈0.01),胭动脉IMT也与动脉IMT呈正相关(r=0.239,P〈0.05).胭动脉IMT[(0.92±0.59)mm]高于动脉IMT[(0.76±0.18)mm](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IMT也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且腘动脉IMT较动脉IMT能更早反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更有助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

  • 标签: 糖尿病 2型 下肢动脉 颈总动脉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开展研究,将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疾病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闭塞性脉管炎的介入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36例动脉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对围术期的护理措施进行经验性总结并探讨护理体会。结果:本组患者均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介入治疗对动脉闭塞性脉管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围术期内施加优质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质量。

  • 标签: 动脉闭塞性脉管炎 介入治疗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02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结果:护理前,两组的踝肱指数及VAS评分对比无差别,P>0.05。护理后,两组均改善且有差别,P<0.05。就并发症率看,对照组为21.57%,观察组为7.84%,两组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于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来说,其在治疗中实施优质护理更有助于改善踝肱指数,降低疼痛,并减少并发症,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动脉闭塞症 持续动脉置管溶栓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胫前动脉与胫后动脉发生动脉硬化闭塞几率的差异,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我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的108例患者为对象,用血管超声探究胫前动脉与胫后动脉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几率及严重程度进行对比研究,进而为动脉硬化患者提供治疗前的精准诊断依据。结果:经过对比观察和研究,证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大多数患者,胫前动脉发生闭塞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胫后动脉。结论:研究为动脉硬化的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诊断依据,指向性更强,对于疾病的定位更加准确,特别是对于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不适合进行血管造影的患者,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 标签: 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 动脉硬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彩超与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诊断。方法:选取2018年5月到202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下肢血管闭塞性疾病患者,对其开展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与螺旋CT检查,超声检查主要选择二维超声,同时与多普勒技术、加压技术进行结合;多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等处理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结果:患者呈现出下肢动脉管壁增粗、不规则增厚,内中膜厚度在1.0mm以上;同时出现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粥样硬化斑,很容易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出现。结果:结合CDFI频谱示三相波形中,类似于正常频谱,频带稍微增宽,同时存在声窗。诊断符合率在88.5%(85/96),误诊11例。结合CT显示患者通过一次检查后的成像较为清晰,其中闭塞血管段共检测出40条。结果:彩超和螺旋CT静脉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结果差异无显著性,彩超设备可将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血栓、回声强弱、栓子大小等显示出来,根据彩色血流的充盈缺损和频谱的改变,可准确反映出狭窄或闭塞程度,还能诊断出部分病因。

  • 标签: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彩超 螺旋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腔内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以2021年1月~2021年21月间于本院就诊的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腔内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调查患者治疗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髂动脉病变患肢共计25条,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00 %(25/2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25/25);股腘动脉患肢共计20条,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5.00%(19/2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18/20);膝下动脉病变患肢共计5条,治疗技术成功率为80.00%(4/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4/5)。经治疗,共计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4/50)。结论:临床中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根据其具体病情选择腔内治疗,其手术成功率较高,治疗效果良好,具有优先考虑采用的价值。 

  • 标签: 腔内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合理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数表法原则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方法为疼痛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以对照组为对比,观察组术后24h与术后48h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疼痛护理可显著减轻其疼痛度,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疼痛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疼痛评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使用PTA与血管内支架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19年12月,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6例,随机抽取,分2组,研究组33例,用PTA联合血管内支架,对照组33例,用PTA,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1、3、6个月踝肱指数。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组的1、3、6个月踝肱指数高(P<0.05),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使用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有效提高踝肱指数,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TA 血管内支架 治疗效果 踝肱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介入开通治疗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对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68例均分两组,即研究组和参照组,分别予以介入开通治疗、保守药物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NIHSS评分较参照组低,MoCA评分较参照组高,P<0.05。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行介入开通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值得进一步采纳。

  • 标签: 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 介入开通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由于人体下肢动脉粥祥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堵塞血管,导致下肢慢性缺血的疾病,简称“下肢动脉硬化”。该病症是一种全身性、退行性病变,一般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男性,而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趋势,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据报告数据表明,目前我国60岁以上动脉硬化发病率高达79.9%,已成为临床医学上常见四肢血管疾病之一。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 综合护理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