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血糖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0月在二院进行血糖检测的138例糖尿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血糖监测,分别采用末梢血的检验和静脉血的检验,观察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末梢血的检测结果比静脉血的检测数值稍低,但是差异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静脉血检测会出现较多的低血糖现象,两组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的血糖检验较为方便,而且安全性高,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要选择静脉血的血糖检验。

  • 标签: 血糖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90-01
  • 简介:摘要探究分析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抽取末梢血检验,观察组抽取静脉血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静脉血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等指标同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且静脉学检验结果更稳定、准确,可成为临床血液常规检查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血液检验 静脉血 末梢血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对70例同时采集其静脉血和末梢血,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所得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另外,选择14例抽静脉血42份,10例采末梢血30份,其中每例在两周内采集血3次,对得到的静脉血和末梢血8种参数的变异系数(CV)进行分析。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两组的白细胞(WBC)、红细胞(HGB)、红色素(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H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等8个参数结果均没有明显差异;末梢血中WBC、RBC、HCT、HCV、MCH、MCHC、PLT的CV值均大于静脉血。结论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时,最好用乙二胺四乙酸盐(EEDTA-K2)抗凝的静脉血。

  • 标签: 血液分析仪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60例采集末梢血,B组60例采集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结果本次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3项指标检验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5项指标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不很大,但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较难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明显,采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检验结果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评定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末梢血检验和静脉血检验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接诊的90例血常规检验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5例,对照组给予末梢血检验,给予观察组静脉血检验,将两组血常规检验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疼痛感(2.04±0.42)分与对照组(2.05±0.38)分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血红蛋白量(27.69±8.89)pg、红细胞压积(0.55±0.21)%与对照组相比(27.56±8.15)pg、(0.52±0.26)%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4.85±2.31)×109/L、红细胞(3.70±1.23)×1012/L、血红蛋白(97.46±13.63)g/L、红细胞平均体积(80.15±4.69)fL小于对照组(6.86±2.58)×109/L、(4.80±1.33)×1012/L、(108.13±15.56)g/L、(88.98±4.89)fL,观察组红细胞平均血红白蛋浓度(323.25±29.65)g/L、血小板(257.45±70.63)×109/L大于对照组(275.65±19.98)g/L、(221.23±69.44)×109/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的准确率更高,可以更好的降低疾病的误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作用。方法:从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需要检测血常规的体检人员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末梢采血、静脉采血,两组患者各为60例。将两组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血常规检验指标、患者对不同采血方法的满意度作为此次研究的评价指标。结果:观察组不管是在采血后即刻,还是在采血后3h的各项指标水平对比方面,明显胜于对照组, 形成了对比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明显低于它,对照组为86.67%,两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与末梢采血进行对比,静脉采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具应用价值,其准确性可以有所保证。

  • 标签: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52例患者为研究资料,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76例。A组患者抽取静脉血,B组患者抽取末梢血,对比分析两组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检测指标中的HCT、MCH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的RBC、Hb、PLT、MCHC含量具有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的WBC、MCV含量具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相对于末梢血而言,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更真实、可靠,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方法:共取78例研究对象(即:2019年07月至2021年07月来院行血常规检验的健康受检者),按照采血方式分为末梢组(n=39,末梢采血法)和静脉组(n=39,静脉采血法),比较检测结果。结果:检查后,两组MCV、 MCHC、MCH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组PLT、 Hb、RBC比末梢组高,WBC(5.26±1.17)×109/L,比末梢组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血常规检验中,采血方式的选择可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静脉采血法所取检验结果准确性比末梢采血法相对要高,应用更加广泛。

  • 标签: 应用效果 血常规检验 采血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结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3月到2021年6月到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6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静脉血检验与末端血检验,比较其各指标水平。结果:静脉血检VAS 疼痛评分与末梢血检验VAS 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末端血检验红细胞数均明显低于静脉血检验,末端血检验红细胞比容明显高于静脉血检验,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进行体检并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受检者各40例。对照组受检者采取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实验组采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把两组受检者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受检者Hb、WBC等检验指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实验组PLT、RBC指标明显高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对比发现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优势多于末梢血,可明显提升检测的精确性,且可多次检验,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甄选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72例。根据门诊就诊的单双号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n=42)和常规组(n=30),实验组采取采用静脉血的采血方法,常规组的采血方式为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两组采血方法的指标。结果:实验组的RBC和HCT数值,以及PLT数值和MCHC数值,高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BC数值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使用血常规进行检测时,静脉血检测的方式接近于参数值,其抽血结果优于末梢抽血的方式,可提升临床血常规的检测时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使用末梢血及静脉血价值对比情况。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62例,检验时间为2019年1月指2020年1月之间,采血地点为我院检验科,将其按照随机的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抽取31例患者使用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组抽取31例患者使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两组患者检验后的血常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检验后,观察组MCHC、PLT、MCH、HGB、RBC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所得结果,MCV、WBC均低于对照组所得结果,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红细胞较对照组更低,白细胞较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75%酒精消毒棉签与爱尔碘消毒棉签两种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后所检测的末梢微量血糖数值与生化血糖数值(己糖激酶HK法)之间的差异。方法取新收住院患者各20例分别用75%酒精消毒棉签及爱尔碘消毒棉签消毒后用同一台血糖仪测量末梢微量血糖数值,以生化血糖数值(己糖激酶HK法)为基准进行比较,比较两种消毒剂对末梢微量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按正规操作采用爱尔碘消毒棉签进行皮肤消毒对末梢微量血糖值有显著差异性(P<0.001)。用酒精消毒棉签进行进行皮肤消毒对末梢微量血糖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测末梢微量血糖时用酒精消毒棉签进行皮肤消毒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用爱尔碘消毒棉签进行皮肤消毒所得结果误差较大,无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消毒剂 末梢微量血糖 生化血糖 差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静脉血采血方式和末梢血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使用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86例身体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抽签法的方式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43)和对照组(43),其中对照组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研究组则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比较组间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检验结果差异。结果:研究组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水平则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血方式不同会对受检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在进行血样采集时应尽量选用静脉血样,以保障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末梢血和静脉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45例,分别采集其静脉血和末梢血样本进行检测,并对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新生儿末梢细组的RBC、HB以及HCT水平高于静脉血组(P<0.05),而其PLT水平低于静脉血组(P<0.05)。新生儿末梢血组的WBC、NE水平均高于静脉血组(P<0.05),而LY、MO、EO以及BA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较为不同,临床中对末梢血结果存疑时应再次行静脉血检查。

  • 标签: 新生儿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中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期间的血常规检验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静脉血组以及末梢血组每组50例。对比两组血液样本的各项指标即刻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静脉血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均与末梢血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水平与末梢血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血常规检验中实施静脉血采血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的集束化综合护理对ICU重症病人末梢循环障碍的作用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治疗的80例ICU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40例采用集束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神经末梢循环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肢体神经末梢循环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循证护理 集束化综合护理 ICU重症 末梢循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