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献血者初次献血心理与再次献血行为关系。方法选取900名初次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话调查、问卷、当面咨询的方式对受试者的献血心理进行调查,并跟踪调查其是否进行再次献血,分析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结果居于献血心理排名第1位的是持有爱心奉献心理,所占比例为35%,排名第2位的是健康投资心理,所占比例为21.7%,剩下依次为免费体检心理,所占比例为15.6%、防病心理,所占比例为12.2%,尝试心理,所占比例为10.6%以及隐匿心理,所占比例为3.9%。900名受试者中发生再次献血行为者共475名,其中保持健康投资心理者再次献血占据比例为62.3%,居于第1位,防病心理占据比例为57.6%,排名第2,依次为尝试心理41.1%、爱心奉献心理39.5%、免费体检心理30.8%和隐匿心理26.7%;未发生再次献血的具体原因包括工作忙,暂时无暇顾及但以后会继续参与献血者95名(31.7%),已经献过,不想再献者75名(25%),因家人劝阻或顾虑献血对自身不良影响者65名(21.7%),害怕疼痛者40名,其他综合原因或表述不清者25名(8.3%)。结论献血者初次献血心理与再次献血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应了解和掌握献血献血心理,并不断优化血站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宣传力度,鼓励无偿献血行为,提高人群的重复献血率。

  • 标签: 再次献血行为 初次献血心理 献血者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总结降低献血献血反应的有效方法。方法:以本站2019年1月—2020年6月无偿献血者中随机抽取64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档案资料统一封存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设定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献血护理,观察组在这一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对比两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及献血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在献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实施针对性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献血者不良情绪,抑制献血反应的出现,提高献血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献血者 献血反应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者进行跟踪随访,探究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我市2019年1月-2019年7月2000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此20000例对象进行跟踪记录,研究记录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以及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的比例,并回顾分析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在20000例献血者中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的献血者有388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9%,在此388例献血者中,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有329例,发生轻度不良反应的概率为84.8%,中度不良反应53例(13.7%),重度不良反应有6例(1.5%)。在所有原因中,由心理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55.0%,其次为身体原因(25.0%)和环境原因(15.0%),医护人员(3.0%)与体位(2.0%)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最小。经统计学检测所有试验结果均具有实际意义。结论: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心理原因、身体原因、环境原因、医护人员的原因以及体位原因,为献血者普及献血常识、打造舒适的献血环境、放松献血者的心情、医护人员掌握专业的采血技能以及和善的态度均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献血者 不良反应 具体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的有效性。方法本次选择的364例献血者均来自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到我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健康人群,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血站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强化心理干预,对比两组献血者SA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数据显示,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63%、27.47%,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用于无偿献血中可促进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提高,对改善献血者负面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献血者 血站 献血反应 心理护理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定期无偿献血献血者身体健康情况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某医院健康体检部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 有定期无偿献血史者(n=30例)与 无献血史(n=30例)为探究对象,将两组献血者分组,定期献血者为定期组, 无献血史者为参照组,对比分别检测两组献血者的血糖、血脂(TC、 TG、 HDL-C)、舒张压及其收缩压变化情况。 结果 定期组的高血压献血者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期组 患者的TC为( 4.44±0.84)mmol/l,显著低于参照组 [(4.99±0.6) mmol/l, 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无偿献血服务中献血者电话回访的重要作用;方法:选择 2019年 1-6月在本站进行无偿献血的 100例献血者,采取掷骰子法随机将所有献血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对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对照组不对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对比两组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更高( p<0.05);结论:通过献血者电话回访能够提高无偿献血服务质量,从而提升献血者满意度,提高其再次献血的意愿,有利于保持献血队伍的稳定,提升固定献血者比例。

  • 标签: 献血者电话回访 无偿献血服务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复献血、初次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情况进行比较,进而建立起无偿献血队伍。方法对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重复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在不断的提高,而初次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9.52%,2、3次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是5.38%、3.85%;献血者的抗-HCV、抗-TP、抗-HIV、HBsAg这几项的检测情况并没有多大差别。结论初次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相对较低,重复献血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相对较高,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重复献血者属于低危献血人群,应该将这部分人群组建成献血队伍,进而使血液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 标签: 重复献血者 初次献血者 血液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于泸州市中心血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献血者,为预防献血反应采用针对性处理措施的价值。方法:样本均收录于在我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献血者,共计120例,收录时间均在2022.1——2022.5之间,随机性的将这120例样本分为两组,并以预防献血反应为目的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分别为对照组(常规处理)、观察组(针对性处理措施)。分析两组献血者干预前后的情绪评分值及满意度测定值。结果:干预前组间情绪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评分值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评分指标更优,P<0.05。观察组对处理措施的满意度评测值更高,P<0.05。结论:在我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献血者,为预防献血反应,采用针对性处理措施具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献血反应 针对性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无偿献血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及应对措施。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1年9月于某固定献血场所无偿献血者360人设为对照组,仅实行常规预防,另选取2022年2月~2022年9月的无偿献血者360人设为观察组,实行综合预防,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偿献血志愿者献血后引发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大多会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应在措施上强调心理疏导、知识宣讲,制定完整的信息收集制度,降低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心理疏导 信息收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献血服务在无偿献血者招募与血液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采血站无偿献血的36719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 标签: 优质献血服务 无偿献血者招募 血液采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流失的献血者经电话招募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电话沟通方式与我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流失的1568位献血者进行沟通,深入了解献血者流失原因,并统计其结果。结果:2017年、2018年、2019年流失数576、524、468位,成功捐献数为24、27、41位。献血者流失原因主要包括家人反对、没时间、身体健康原因、不愿意再捐、电话失联、在外地、直接挂机、其他等因素。结论:为保持献血者队伍稳定,应结合本次献血者流失原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招募策略,通过积极改进献血服务,增加沟通,提升献血者满意度。

  • 标签: 献血者 电话 招募 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