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致物质依赖病房成瘾物质流入的因素,并探究防范途径。方法:研究中选取本院物质依赖病房在2019年1月-2021年9月发生的12例成瘾物质流入事件病房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原因、药物流入途径以及引发的后果进行分析,同时整理分析相关防范措施。结果:流入病房成瘾物质中,包含新型毒品[66.67%(8/12)]、酒类[25.00%(3/12)]以及海洛因[8.33%(1/12)]。从其流入途径看,主要包含朋友探视带入[58.34%(7/12)]、外卖形式带入[25.00%(3/12)]、经病房外墙送入[8.33%(1/12)]以及患者入院时自行藏代[8.33%(1/12)]。从相关时间发生时间来看多味中午及夜晚医护人员不足时段,其中11例均在12点-14点[41.67%(5/12)]以及19点-21点[50.00%(6/12)]之间,仅1例为其他时段(夜间22点-23点)[8.33%(1/12)]。从12例事件结果来看,患者使用药物5例,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制止7例,未发生严重医患纠纷。结论:物质依赖病房成瘾物质流入事件是物质依赖病房管理的重中之重,对此,合理强化病房管理,加强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合理防范成瘾物质的流入十分关键。

  • 标签: 物质依赖病房 成瘾物质 物质流入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影响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高危性行为的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从成都市某戒毒所中选取500名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作为为分析对象,根据1年是否有2个及以上性伴侣、最近1个月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为分组条件,符合的称为甲组(n=210),不符合的称为乙组(n=290),分析高危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合并多药滥用者、初次性行为年龄早者、使用苯丙胺类物质长者、冲动总分高的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更容易出现高危性行为。结论: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高危性行为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减少高危性行为。

  • 标签: 苯丙胺类物质 高危性行为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进行分析。对于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症状的患者,一定要用不同方法进行复查,以防误诊。方法7例患者均初次抽静脉血化验,用EDTA-K2抗凝血查血常规,所得血小板(PLT)计数值均低于正常值,与临床医师沟通了解到患者均无出血症状,随后七患者均重新采血,分别用不同抗凝剂全血上机复查及手工计数和血涂片瑞-姬氏染色法观察血小板形态。结果EDTA-K2可导致血小板活化,使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可引起血小板的聚集或发生卫星现象,分析仪不能识别凝集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当血小板聚集成堆与白细胞体积接近时,可被分析仪当作白细胞进行计数,这就造成了血小板假性减少和和白细胞假性增多。结论EDTA抗凝剂会诱发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应加以重视,对于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症状的患者,一定要用不同方法进行复查,以防误诊。对于诊断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AP)的患者要告知以后查血常规时不要使用EDTA盐抗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增加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等。

  • 标签: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乙二胺四乙酸 血小板计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的98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按照纳入实验先后迅速,分配到两个组别内,两个组别的区别在于给予的护理措施不同,其中给予循证护理措施的组别为实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的组别为常规对照组,在确保实验真实有效开展后,综合比对分析最终实验数据。结果:在确保实验真实有效开展后,分析比对两组各自得到的实验数据,发现给予循证护理措施的实验对照组相关实验数据,即综合有效率和组别内对自身干预措施认可度等均要优于常规对照组,采用专业统计学数据分析,表现为P<0.05。结论:综上,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的日常干预中,能够收获到更为高的干预效果,让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从而促进患者对医护工作认可度,故值得参考。

  • 标签: 循证护理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酒精依赖认知功能异常患者72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以简明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认知功能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72例患者中,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分布均未见差异性;饮酒时间、酒精成瘾时间、戒酒次数、住院次数呈现差异性(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时间、酒精成瘾时间、戒酒次数、住院次数为酒精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且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既时间越长与次数越多,则认知功能异常越严重(P<0.05)。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酒精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异常与饮酒及成瘾时间、戒酒次数、住院次数相关。

  • 标签: [] 酒依赖 认知功能异常 相关性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酒精依赖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心理机制,并发现其对治疗的影响。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和定性分析,发现酒精依赖患者普遍具有冲动、焦虑和抑郁等人格特征,并存在着对奖励加工的异常反应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损害。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特征和机制与酒精依赖的发展和维持密切相关,对治疗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针对不同的人格特征和心理机制,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酒精依赖 人格特征 心理机制 治疗 个性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酒精依赖伴抑郁患者康复效果。方法 在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酒精依赖伴抑郁患者中选出4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双盲法法分成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 实验组患者HAMD评分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酒精依赖伴抑郁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酒精依赖伴抑郁患者 康复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门诊中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护理配合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2年11月时段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分别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循证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两组进行对比,实验组临床效果、满意度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面部技术依赖性皮炎患者中,可以提高有效率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面部技术依赖性皮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酞普兰治疗方法使用于酒依赖而且伴有抑郁症状患者中的临床药物治疗意义。方法:对 2018年 05月 --2019年 10月本医院治疗的 72例酒依赖而且伴有抑郁症状患者予以指标项目评估,各项组别分组时选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各个组别入组人数 36例,实验组选用传统戒酒治疗结合西酞普兰治疗方法,参比组选用传统戒酒治疗方法,分析治疗之前、治疗之后抑郁症状调查分数,统计治疗效果满意总体计算值。结果:实验组治疗之后抑郁症状调查分数小于参比组对应研究资料( P<0.05);实验组治疗效果满意总体计算值大于参比组对应研究资料( P<0.05)。结论:为酒依赖而且伴有抑郁症状患者选择传统戒酒治疗结合西酞普兰治疗方法呈现较好临床药物治疗效果。

  • 标签: 西酞普兰 酒依赖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度酒精依赖患者戒酒后复饮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对117例重度酒精依赖住院患者进行评定,使用自编的酒精依赖诊断问卷对其使用家庭环境量表、自编人口学资料调查表、临床酒精戒断状态评定量表、慢性脑器质性人格改变评定量表。结果:未复饮组各指标均优于复饮组(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每日饮酒次数多的,具有情感障碍、智力损害、独立性差等成为了重度酒精依赖患者复饮的危险因素;重度酒精依赖患者复饮的保护性因素为控制性。结论: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是复饮率高的主要原因。不良的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低、日饮酒量多、人格改变、智能损害、情感障碍也成为了重度酒精依赖患者戒酒后复饮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重度酒精依赖 戒酒后复饮 家庭环境 主要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依赖症患者接受心理疗法治疗价值。方法:62例酒精依赖症患者为样本,时间2020年6月-2022年6月,随机分组,A组常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B组行为干预,对比两组疗效、负性情绪评分与酒精戒断症状评分。结果:A组疗效较B组高,P<0.05;A组焦虑(SAS)、抑郁(SDS)、酒精戒断症状评分均较B组低,P<0.05。结论:酒精依赖症患者接受心理疗法干预,可舒缓不良情绪、减轻戒断症状,高效可行。

  • 标签: 酒精依赖症 心理疗法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