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局部麻醉药物的分娩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30日至2018年1月10日,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02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0)。2组初产妇分娩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镇痛,采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一致,但是温度不同,对照组局部麻醉药物为室温(24℃),观察组局部麻醉药物预热至人体体温(37℃)。观察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2组初产妇产时发热、寒战、低血压、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QKTLL-2017-04-11),分组征得受试者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初产妇年龄、体重、分娩镇痛前宫口扩张情况、入院时体温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初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为(11.0±1.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3.1±2.0)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9,P<0.001)。③观察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5min及分娩镇痛后15、30min的VAS评分分别为(9.30±0.42)分、(2.02±0.12)分、(1.16±0.13)分,对照组分别为(9.23±0.57)分、(23.15±0.38)分、(2.84±0.27)分,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后的VA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处理措施与测定时间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F处理×时间=32.187,P<0.001)。若固定测定时间因素,则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5min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娩镇痛后15、30min,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1

  • 标签: 镇痛 硬膜外 麻醉药 局部 热温度 分娩疼痛 镇痛效果 初产妇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发病率的影响及对妇女盆底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12月,在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完成正规完整产前检查,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单胎、头先露及认知能力正常的49例初产妇(排除合并泌尿系感染、器质性疾病及孕前明确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研究组,然后根据分娩方式再将其分为顺产组(n=24)和选择性剖宫产组(n=22)。筛选同期在本院体检,身体健康且未生育者纳入对照组(n=2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取ELISA法和会阴超声容积图像技术测量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提肌裂孔(levatorhiatus,LH)前、后径(anteroposteriordiameter,AP)和横径(lateraldiameter,LD),尿道膀胱后角度(α)和膀胱旋转角度(θ),耻骨联合中点至膀胱颈的距离(D),并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前肽(C-terminalpropeptideoftypeⅠprocollagen,PICP)含量。研究组在妊娠28~36孕周、产后6~8周及12~14周时,与对照组受试者于排卵期检测的上述指标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产后6~8周顺产组膀胱旋转角度,耻骨联合中点至膀胱颈的距离,较选择性剖宫产组明显变化,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肌裂孔前、后径、和横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产后12~14周时,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顺产组产后6~8周时,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前肽含量较选择性剖宫产组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产后12~14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妊娠分娩对盆底导致

  • 标签: 阴道分娩 选择性剖宫产 压力性尿失禁 超声 Ⅰ型前胶原羧基前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