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C反应蛋白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C反应蛋白是在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肝脏合成时产生的,而且不同原因引起的感染、炎症以及损伤都会影响其浓度。我国的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医学检测技术越来越先进,相关医学工作者将C反应蛋白应用在儿科诊疗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对组织损伤以及坏死的判断以及病情评估中,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保证了医疗检测的质量,也改善了患者的病情。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癌的复发率高,预后较差,早期诊断是提高胃癌治疗效果的主要手段。胃癌的早期诊断措施有病理学、影像学和血清学检测三大类,比较而言,血清学方法更适于普查。在血清学检查中最方便、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肿瘤标志物检测。但现在仍没有一种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特异性很强。近年来,C反应蛋白与胃癌预后的相关性得到关注,尤其是各种生化指标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有可能更准确的对胃癌预后进行评估。

  • 标签: C反应蛋白 胃癌 CA199 CEA CA72 幽门螺杆菌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局部细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来自医院重症监护室的40例脓毒血症患者和来自医院住院病房的50例局部细菌感患者进行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检测;同时收集20例体检中心健康人群标本作为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40例全身细菌性感染患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20例健康对照组标本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50例局细菌感染患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降钙素原检测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50例局部细菌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P<0.0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医师诊断患者是否存在局部细菌感染或全身性细菌感染,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全身性细菌感染 局部细菌感染
  • 简介:摘要本文就C反应蛋白的生成和性质、生物学功能、临床上常见的C反应蛋白检测方法单扩法、胶乳凝集法、免疫比浊法、免疫标记法等以及在临床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成人外科术后、器官移植、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疾病、儿科感染性疾病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C反应蛋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使检测方法更加快速、简便、特异、准确,在临床各种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C反应蛋白 检测方法 疾病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接受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的检查,观察、分析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常规检测情况,观察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增高、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情况均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在临床感染诊断中可以起到协同作用,两种检测方法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准确地对临床上的早期炎症进行诊断。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血常规 测定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AP)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4例AP患者,测定起病后第1、3、5、7天血清CRP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行CT检查。按照AP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32例和SAP32例,比较各组间CRP水平。结果所有AP患者在起病第1天血清CRP水平均开始升高,存活患者在第3天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死亡患者CRP保持在较高水平;发病第3、5、7天MAP与SAP组间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CRP是监测AP病情进展的一项十分有价值的指标,对评估重症急性胰腺炎及预后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CRP 急性胰腺炎 预测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0例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腕关节功能按Anderson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良率90%。结论桡骨远端C3型骨折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术式简捷、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可早期行功能训练并恢复腕关节功能,是临床较好的选择。

  • 标签: 桡骨远端C3型骨折 锁定钢板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讨论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时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2例糖尿病患者血清耽抑素C,同时测定血清肌酐(SCr,酶法)及肌酐清除率(CCr),比较CystatinC,SCr与CCr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ystatinC,SCr与CCr与糖尿病肾病均呈显著相关,其中以CystayinC与CCr的相关程度最为密切。结论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时,CystatinC准确性高,可信度高,能作为反映肾功能早期损伤的指标,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血清胱抑素C 肌酐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在血液检验过程中维生素C对检验结果的具体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检验科检验的30例血液标本,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常规对30例标本进行晨血检验,然后再静滴维生素C并进行相应的体外试验,在此之后需要再次实施采血检验。结果与静滴维生素C前比较,静滴后30例患者的体内试验、体外试验结果中的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滴维生素C30min后,患者的体内试验检测结果开始逐渐地恢复,并且在用药2h后,各项指标得到基本的恢复,这一时间段的上述指标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验标本在使用维生素C后,其血液检验项目的指标水平会出现降低现象,但是在用药2h后,各项指标会恢复至正常水平。

  • 标签: 血液检验 维生素 C 检验项目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感染采用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价值。方法2016年1至6月,选择我院收治的细菌感染患者139例,按重度感染组79例和局部感染组60例划分,选取同期病毒感染者60例,设为病毒感染对照组,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各组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检测情况。结果重度感染组、局部感染组PCT、CRP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感染组PCT与局部感染组PCT对比,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病毒感染组PCT同健康对照组PCT对比,无统计差异(P>0.05)。相较治疗前,治疗后细菌感染组PCT、CRP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细菌感染病例,采用PCT与CRP联合检测,可有效及时诊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两项指标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利于评估疾病预后。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联合检测 细菌感染
  • 简介: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植入中央孔型ICL(ICLV4c)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3月植入ICLV4c的高度近视患者42例80眼的临床资料,排除各种眼部疾病及手术禁忌证,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对比敏感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6个月,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大于0.6,其中有76眼(95.0%)达到了1.0及1.0以上的视力,有78眼(97.5%)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术前及术后6个月,在相同的条件下检测,患者术后6个月的明视和暗视及加炫光对比敏感度检测结果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眼压(15.19±2.81)mmHg与术前眼压(15.25±3.25)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1眼出现了眼压增高,1眼出现了短期的术后角膜反应,1眼出现了局部前囊下的白内障,还有2眼主诉夜间眩光,经处理,大部分早期得到控制缓解,6个月稳定。结论:中央孔型ICL矫正高度近视的术后效果可靠,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V4c术后,视力、视觉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提高,眼压平稳。

  • 标签: ICLV4c 高度近视 视力 眼压 视觉质量
  • 简介:目的C统计量是评价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区分度的常见指标,然而,目前对C统计量的算法仍存在争议。本文将探讨C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及其SAS实现,为编程输出Cox模型的C统计量提供参考。方法运用PHREG过程估计研究观察期末的累积生存概率,判断实际生存时间与预期生存函数是否同趋势,并以此计算C统计量及其95%置信区间。以某注册登记研究为例,评价年龄、血压和心率对急性心衰患者出院后30d死亡率的预测区分度。结果研究共纳入2836例急性心衰患者,年龄、基线收缩压和基线心率对出院后30d死亡的影响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其中年龄(单位:岁;风险比(hazardratio,HR):1.02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22~1.037)和心率(单位:次/分;HR:1.011;95%CI:1.007~1.014)为危险因素,收缩压(单位:mmHg;HR:0.992;95%CI:0.989~0.995)为保护因素。模型C统计量达到0.638(95%CI:0.570~0.704),可见模型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使用SAS程序能够得到所需结果。结论C统计量是评价模型区分度的良好手段,并可以通过SAS程序求得。

  • 标签: 统计学 非参数 模型 统计学 流行病学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维生素C预防轻度子痫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轻度子痫前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硫酸镁联合维生素C治疗,评估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进展为重度子痫前期者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1分钟评分及5分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维生素C无助于控制病情的进展。

  • 标签: 硫酸镁 维生素C 子痫前期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血清胱抑素C(CysC)在糖尿病肾功能检测中的重要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46例糖尿病肾脏损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一时间段内4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中CysC水平检测采用终点散射比浊法,同时采用本院常规血液检测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CysC、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3项指标检测比较,CysC阳性检出率最高,为83.48%(43/46),CysC阳性检出率与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检测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检测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ysC作为糖尿病肾脏损伤的检测指标,在糖尿病肾脏损伤早期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推广。

  • 标签: 糖尿病 肾脏损伤 血清胱抑素C 肾功能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且确诊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共43例为观察组,同期非细菌性感染患者均共4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测,对比阳性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CT、CRP及WBC项目检出计数及各项目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感染患者行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测可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准确依据,利于后期对症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细菌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联合其他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以及对糖尿病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确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2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HbAlc、FPG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HbAlc与各项检测结果进行了直线相关性的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的HbAlc与FPG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HbAlc、FPG的检测结果也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的HbAlc、FPG、TG、TCH及LDL-C均高于对照组,HDL-C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患者中HbAlc水平与FPG、血脂各项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T2DM患者的HbAlc、FPG及血脂水平,良好地控制HbAlc,对糖尿病患者的检测提供指导意义。

  • 标签: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检测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丝裂霉素C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各32例的两组,并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对照组患者时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时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8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丝裂霉素C 小梁切除术 可调整缝线 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