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锁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的原因,总结其护理对策。方法我院于2018年3月收治1例锁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青年患者,于急诊下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毕后复苏室复苏过程中出现谵妄,针对其护理要点采取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锁骨得到功能锻炼好转出院。结论虽然谵妄好发于手术后的老年人,但由于手术应激等多种因素也可在青年中发生,应加强术后谵妄并发症的意识,完善好护理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锁骨骨折 术后 谵妄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电视胸腔镜治疗外伤性血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94例外伤性血气胸患者,依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7例;实验组采用电视胸腔镜治疗,参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较比二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参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参照组更低,住院时间对比参照组也更短,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电视胸腔镜治疗外伤性血气胸效果显著,具有痛苦小、恢复快等多种优势,可广泛推广。

  • 标签: 电视胸腔镜 外伤性血气胸 并发症
  • 简介:指标属于动态数值临床上常见的乙肝五项检查是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俗称“两对半”,依次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有定性和定量两种。一般临床上常用定性检查,可以根据各项检查结果的不同组合,判断感染的现状和转归。

  • 标签: 乙肝病毒 临界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 乙肝核心抗体 定性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血气分析仪与生化分析仪相同检测项目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期间进行电解质检测的64例住院患者,同时采集肝素抗凝动脉血及无抗凝动脉血,分别运用血气分析仪与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对比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结果血气分析仪检测钾离子、钠离子的浓度低于生化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血气分析仪检测氯离子的浓度高于生化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各组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分析血气分析仪与生化分析仪检测电解质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前者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应建立相应的参考范围,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气分析仪 生化分析仪 电解质 检测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浅析动脉血气剩余血用于危重患者生化检验的临床应用。方法挑选本院进行生化检验的危重患者52例,入组时间为2017年3月—2018年2月,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6例患者应用动脉血气剩余血生化检验,常规组26例患者应用静脉血生化检验,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AST、ALT、ALB、肌酐、BUN和UA等指标与常规组相比无差别,而血糖、血清电解质等指标和抽血量对比呈现较大差别(P<0.05)。结论将动脉血气剩余血用于危重患者生化检验,有助于提升检验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减少危重患者检验失血概率,且检验所需的采血量比较少,可推广应用在危重患者生化检验中。

  • 标签: 动脉血气剩余血 危重 生化检验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专用动脉血气采血针和普通注射器在临床中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7.2月-2018.4月间我院收治的136例住院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桡动脉动脉血气采血操作,按照采血针不同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为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后普通注射器采血法,为对照组患者使用专业动脉血气采血针,评价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动脉血穿刺共674次,穿刺成功率655次(97.18%),对照组穿刺次数共678次,穿刺成功率601次(88.64%),(χ2=5.536,P<0.05)。观察组患者对穿刺结果非常满意率41例(60.29%),高于对照组29例(42.65%),(χ2=6.229,P<0.05)。结论采用改良后普通注射器采血法进行采血,穿刺成功率高,且患者满意率高。

  • 标签: 动脉血气 注射器 采血 满意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8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病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下的护理模式。出院当天,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情况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根据护理服务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同时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下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肋骨骨折 血气胸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眼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规范化的眼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奠定基础。方法成立研究小组,在文献查询和临床调研的基础上,采用质性访谈和量性研究相结合方法构建眼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初问卷,应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并对咨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形成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的眼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专家的积极系数为91.11%,权威系数0.865,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均较高。结论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眼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涵盖了结构、过程、结果3个方面,形成了包含33个子项目的三级指标体系。

  • 标签: 眼科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德尔菲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循证护理在颅内脑出血气管切开术病人气道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8年2月收治的颅内脑出血气管切开术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循证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循证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循证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气管黏膜损伤、气管痰液阻塞以及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率为9.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PaO2以及PaCO2均较干预前有明显的好转;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循证组患者PaO2以及PaCO2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显著改善颅内脑出血气管切开术患者血氧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颅内脑出血 气管切开术 气道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各检验项目的结果因药物产生干扰。方法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017年全年)被选取,因以上患者在对其实施生化检验中结果出现偏差,对干扰检验结果的药物进行阐述和分析。结果干扰生化检验结果的药物主要分以下几大类①抗生素类药物;②解热镇痛类药物;③维生素C;④抗癌类药物;⑤抗糖尿病类药物;⑥利尿类药物;⑦激素类药物。结论受检者在检验前,需要充分了解应用药物的情况,及时与检验人员沟通,提升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生化检验 结果 药物 影响
  • 简介:摘要确定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标准,一方面赋予了医疗单位在现有环境中针对自身临床医疗条件的有效统筹,更能够依据完善的标准为自身治疗体系的构建提供参照,从而确保后续工作有效开展且具备有效的控制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为整体检验质量控制环节提供巩固基础,保障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满足医疗服务水平在后续社会保障中的实际意义。本文依据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展开分析,确定有效统筹对策同时,期望为后续临床检验工作提供良好的质量控制参考。

  • 标签: 临床检验 质量控制标准 现状分析
  • 简介:摘要护理质量是衡量我国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骨科医院中,患者常常因为车祸或者意外事件就诊,同时由于病症复杂以及自理困难,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自身承受能力较差,导致骨科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进而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有效提高骨科护理的治疗效果,降低骨科患者的风险率,我院参照相关的护理治疗指标建立数据库的思路要求,建立一套以数据为中心的护理评价体系。通过对本院的9项相关指标筛选出压疮以及内部感染情况、深静脉血栓等相关的治疗来作为评价标准。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包括对护理服务的程序和结果以及建立定量评价相关指标体系等相关内容。

  • 标签: 护理质量 敏感指标 运用
  • 简介:摘要护理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敏感性指标的选择是护理质量评价的关键。国外对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研究开展较早,但各国因文化背景、医疗体制的不同所选择的敏感性指标也有所不同。如何从护理管理实际出发,构建科学、敏感、实用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对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探讨,以期为ICU护理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非计划性拔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帮助家庭医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这一体系需要可以良好的反应家庭一生的服务模式与功能定位。方法通过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与专题研究制定相关的指标体系框架,通过筛选相关指标,构建服务体系。结果通过相关的讨论,设计出适合家庭医生绩效考核使用的评价体系。结论家庭医生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可信程度相对较高,可以进一步的建立适合家庭医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提供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家庭医生 绩效考核 体系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的变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42例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给予大量输血,比较输血前后临床检验指标。结果输血前,血小板(PLT)计数为(189.22±96.42)×109/L,凝血酶原时间(PT)为(15.07±2.67)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44±0.46),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为(37.61±6.13)s,纤维蛋白原(FIB)为(2.64±1.13)g/L,凝血酶时间(TT)为(16.11±2.38)s;输血后,PLT计数为(115.01±53.87)×109/L,PT为(16.67±5.21)s,INR为(1.26±0.28),APTT为(39.54±7.41)s,FIB为(2.21±0.88)g/L,TT为(18.33±4.57)s。输血后,患者PLT计数、INR、FIB均低于输血前,PT、APTT、TT均长于输血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大失血的肿瘤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临床医生应该高度警惕大量输血以后的各种并发症,及时对患者的PLT输血、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给予检测,进而能够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当大失血的肿瘤患者出血已经停止,可以考虑限制性输血方式,进而降低输血不良影响。

  • 标签: 肿瘤 大量输血 临床检验指标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上采用各种治疗方式,对T细胞亚群指标的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一年内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患儿13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和采用联合治疗的实验组,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其治疗的效果,并记录、观察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主要从CD3+、CD4+、CD8+三个指标进行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效果有显著的提高,相比于对照组来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患儿在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治疗前的指标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病毒性脑炎的患儿,采用一定治疗方案后,根据T细胞亚群指标的变化,可以来判断治疗后患儿病情的改变情况,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脑炎 治疗 T细胞亚群 观察
  • 简介:摘要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危害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怎样预防、减少职业危害风险成为重要研究内容,也是评价政府工作成效主要指标。其中,化学因素影响最大、最为复杂,后果最为严重,控制化学因素在职业病整治工作上有着重要作用。对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展开分析。

  • 标签: 化学因素职业病 危害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 建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心内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心内病区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风险管理干预。结果试验组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同时在满意度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风险情况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在心内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风险管理 心内病区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敏感指标对普外科优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患者,依据优质护理评价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即质量敏感指标组和传统质量控制组,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质量敏感指标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传统质量控制组20.0%(8/40)(P<0.05),对基础护理质量、护士服务态度、护士专业技能、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传统质量控制组(P<0.05),分级护理、身份识别、健康教育、专科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化服务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质量控制组(P<0.05)。结论质量敏感指标较传统质量控制更能有效降低普外科优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质量敏感指标 普外科 优质护理 不良事件发生率 患者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检验相关指标情况分析。方法在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抽出100例进行检验研究,其中有50例为心绞痛患者(研究组),50例为急性心梗患者(观察组),同时选择50例健康人员(健康组)作为对比,对三组人员进行血液检验,观察检验指标情况。结果健康组人员的RDW水平值为(12.98±0.51)%,研究组为(13.68±0.55)%,观察组为(14.25±0.65)%。研究组、观察组患者RDW水平值比健康组高,结果数据存在差异性。但血小板参数三组并没有明显的比较差异。观察组患者的cTnI、CK-MB水平值比研究组患者、健康组人员都高,结果数据存在差异性。结论RDW指标能够有效鉴别冠心病,cTnI指标能够作为评定心肌损伤的主要指标

  • 标签: 冠心病 血液检验 指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