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应用循证护理对新生儿发育及康复情况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6.6-2017.6期间48例HIE患儿,按照随机排列表法将48例患儿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24例患儿进行循证护理,对照组24例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前后智力发育情况、运动发育情况,护理有效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智力发育情况、运动发育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智力发育情况、运动发育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有效改善患儿发育及康复情况。

  • 标签: 循证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康复情况
  • 简介:目的:对比新生儿缺氧缺血应用综合护理、常规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90例缺氧缺血病患儿按照护理.方法的区别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体征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快(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临床通过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应全方位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综合护理 常规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病患儿中选取100例患儿进行调研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对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实施常规基础治疗、常规基础治疗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病症,提高预后效果,提升患儿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模式,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临床指标 效果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节苷酯钠联合新生儿抚触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患有缺氧缺血新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高压氧、营养脑细胞等对症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神经节苷酯钠联合新生儿抚触治疗方法,并分别在7、14d时进行新生儿神经测定评分,并于第14天评价两组患儿的总体疗效。结果在两组患儿的神经测定评分中,观察组的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3.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神经节苷酯钠联合新生儿抚触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具有良好的疗效,对促进新生儿受损神经的恢复,减少神经功能性障碍,降低新生儿的伤残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节苷酯钠 新生儿抚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中医通窍醒脑法结合高压氧舱治疗缺血时,具体的疗效。方法从我院2014年9月~2017年9月,选取60例已确诊为缺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高压氧舱,观察组采用中医通窍醒脑法结合高压氧舱治疗,然后以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对两种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在观察组,使用中医通窍醒脑法结合高压氧舱后,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呈现较为优异的状况,而且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中医通窍醒脑法结合高压氧舱在治疗缺血时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可以被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通窍醒脑法 高压氧舱 缺血性脑病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心肌的护理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心肌病患者3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4例患者,经合理治疗及精心护理,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1~2级,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其心律失常均消失,房颤患者平静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轻微活动不超过100次/min。均未出现血栓性疾病,安装起搏器者,起搏器工作良好。结论慢性缺血心肌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损伤程度与病情及预后相关,通过医护联动模式可提高患者症状的缓解率及存活率。

  • 标签: 缺血性心肌病 护理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缺血脑血管是一种多发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治疗中一般使用药物治疗,但是效果不够理想。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缺血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效果较好,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本文做一综述讲解缺血脑血管疾病在血管内治疗的进展的情况。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缺血缺氧以纳洛酮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缺血缺氧病患儿11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药物进行治疗,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89.1%,常规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58.2%,观察组患儿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统计学数据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对新生儿缺血缺氧具有显著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纳洛酮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缺血脑血管并是脑血管系列中发生率最高的脑血管,所以提高其治疗效果长期以来都得到内科医生们的重视及关注。缺血脑血管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会引发其他并发症,故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其他治疗方法,而外科与介入治疗则是药物治疗基础上较为适合的治疗方法。所以本文分析了重视缺血脑血管的外科与介入治疗。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并 药物治疗 外科与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肠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和护理效果,为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的56例缺血肠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28例,对照组有16例男性患者和12例女性患者使用了常规护理,观察组有17例男性患者和11例女性患者使用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19例,临床治愈率是67.86%,观察组治愈24例,治愈率是85.71%,观察组治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7.14%,对照组是2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缺血肠炎患者临床中接受合理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几率,临床中应该对其引起重视。

  • 标签: 缺血性肠炎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缺血脑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在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选取我院中缺血脑血管疾病的患者80例,均实行脑血管的造影检查,掌握介入诊断的血管狭窄程度,对患者使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分析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选取的患者中有26例患者28支血管的血管狭窄的程度大于70%,有30例患者31支血管的血管狭窄程度在50%到69%之间,有24例患者24支血管的血管狭窄程度小于50%。80例患者的83支血管经过介入治疗,均成功置入支架,支架的放置成功率为100%。经过治疗后,有1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以及缺血脑卒中,发生心跳骤停的患者有1例,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的患者有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1例,穿刺部位血肿的患者有3例。患者的手术前后的NIHSS评分以及MRS评分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手术后3个月后,NIHSS评分以及MRS评分均下降。结论对缺血脑血管的患者实行介入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诊断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缺血心肌心力衰竭应用曲美他嗪治疗的效果。方法按照临床所应用治疗方法将我院近来3年收治的100例缺血心肌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与曲美他嗪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曲美他嗪组总有效率98%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的70%,p<0.05;组间LVEF、6MWT及住院时间比较,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改善缺血心肌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深入观察。

  • 标签: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曲美他嗪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血性脑卒中69例,缺血脑卒中67例,采集两组患者卒中发作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作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缺血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正常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组患者各级高血压构成比存在差异,各级高血压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缺血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血压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度高于缺血脑卒中,并且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强。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压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6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放射线诊断治疗,分析放射线诊断缺血骨病的临床价值,并面向大众推广。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录治疗的6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予以x线以及CT诊断,诊断结束后分析其诊断效果,并对结果进行整理讨论。结果经过x线诊断确诊45例,确诊率为75.0%,CT诊断确诊58例,确诊率为96.7%;两种方式对比(P<0.05),CT早期病变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结论x线诊断以及CT诊断在缺血骨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CT诊断的效果明显优于x线,是x线诊断缺血骨病的有效补充,在临床诊断缺血骨病时应作为诊断缺血骨病的重要手段,值得面向大众推广。

  • 标签: 缺血性骨病 放射线诊断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人群缺血异常心电图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到2017年在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治疗的5万个病人,将其平均分为几组,每组各人数相等,排除冠心病患者,构建随访队列,对他们进行随机回访,并进行选择健康人群缺血异常心电图的影响因素。结果该队列中一共有5万例,随机回放的时间1到3年,平均2.5年,随机回访中一共有8050例出现缺血异常心电图,发病密度高达87.57每千人每年,影响缺血异常心电图的原因主要是年龄偏高、性别偏女性等等。结论本文主要分析了健康管理人群缺血异常性心电图的影响因素,能够帮助人们有效的预防疾病。

  • 标签: 健康管理 缺血性异常心电图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入院治疗前缺血脑血管治疗中中药的应用频次,选择用于治疗缺血脑血管的常用中药,应用数据结果,统计分析在治疗缺血脑血管疾病中中药的应用,探究针灸和中药结合的方法在治疗缺血脑血管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信息定量统计的方法,把缺血脑血管疾病作为检索词来检索,分别用于在现代应用当中频次使用较高的500种[1]常用中药药名为检索词,两次检索后,根据最后的统计结果,对应用频次较高的500种常用中药的功效进行分类研究。运用针灸与中药结合的方法治疗缺血脑血管,探究了针药结合在治疗缺血脑血管的临床研究。将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确诊患有缺血脑血管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对照组一共23例,只单纯用中药来治疗;实验组一共23例,用针灸结合中药的方法治疗。最后经过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判断针灸和中药结合的方法治疗缺血脑血管是否有一定的治愈促进作用。结果按照检索在缺血脑血管疾病中使用频次的多少,中药应用频次按照由高到低排序为丹参、川芎、黄芪等。按功效分类,中药应用频次的前六类中药分别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等。针灸和中药结合的方法治疗缺血脑血管有一定的治愈促进作用。结论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缺血脑血管临床优势十分显著,可以广泛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并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在治疗缺血脑血管疾病中中药的应用现状,可以为医者如花应用中药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中药治疗 针灸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缺血脑血管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情况。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的200例缺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收治时间为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分为门诊组以及住院随访组两组,各为50例患者,其中门诊组患者未接受相关用药指导干预,住院随访组接受相关用药指导干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等情况,对两组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以及满意度分别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在临床中,阿司匹林的不良用药情况很多,例如自行停止用药、擅自更改用药剂量等,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不佳,但是住院随访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门诊组患者。结论在缺血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 服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的60例急性缺血中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30例,对照组使用维路通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每天静滴一次,观察组使用中医养阴活血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中风证候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3.3%(28/30),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63.3%(19/30),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的中风证候有效率为,观察组86.7%(26/30),对照组60%(18/30),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中医滋阴活血发治疗缺血中风的效果突出,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 急性脑缺血 中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青年急性脑梗塞或缺血脑血管静脉溶栓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青年急性脑梗塞或缺血脑血管病患者,使用计算机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扩张剂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2.50%(29/40),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4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7/4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静脉溶栓治疗青年急性脑梗塞或缺血脑血管时,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可显著降低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物安全性较高,可以被推广应用。

  • 标签: 青年急性脑梗塞 缺血性脑血管病 静脉溶栓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加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S—T段压低缺血心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于161缺血心肌选择116例有S—T段压低缺血心肌病人采用替格瑞洛加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并将S—T段压低缺血心肌设置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进行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治疗结束后,病人的临床症状都有所好转或症状消失,但治疗组的效果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替格瑞洛加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S—T段压低缺血心肌有较好的疗效。结论替格瑞洛加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S—T段压低缺血心肌,药效可靠可行。

  • 标签: 替格瑞洛 硝酸甘油 S&mdash T段压低 缺血性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