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工业废水与生活饮用水对人类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秀丽隐线虫是水的毒性研究的一种理想的模式生物。用线虫进行水毒性研究及评价,具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测试周期较短等诸多优势,现介绍国内外用线虫评价水毒性的一些常用指标及意义,对国内开展线虫毒性研究与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 标签: 秀丽隐杆线虫 毒性 评价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载玻璃化冷冻法与程序冷冻法对人早期胚胎冷冻复苏的效果。方法收集并整理人早期胚胎冷冻复苏的相关资料,根据冷冻法的不同把他们分成研究组A和研究组B,研究组A采用载玻璃化冷冻法,研究组B采用程序冷冻法,周期数依次为122、64个。对比两组胚胎复苏的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A的胚胎复苏率、胚胎完整率依次为97.1%、94.5%,研究组B依次为75.1%、70.8%,研究组A都比研究组B高;研究组A的胚胎丢失率的1.5%,研究组B是3.8%,研究组A比研究组B低,对比差异都较大(P<0.05)。研究组A的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分别是29.1%、59.8%,研究组B分别是18.0%、37.1%,研究组A都比研究组B高,对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载玻璃化冷冻法对人早期胚胎冷冻复苏的效果优于程序冷冻法,可明显提升胚胎植入率与妊娠率,更值得推广。

  • 标签: 载杆玻璃化冷冻法 程序冷冻法 人早期胚胎 冷冻复苏
  • 简介:目的通过调查确认藁双脐螺在中国大陆的输入和孳生情况,并了解其分布及扩散情况,为防控曼氏血吸虫病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报告线索及藁双脐螺孳生环境特征,按水系和地理位置,于1981—1982年和2012—2013年,采用现场调查法对双脐螺的孳生分布、环境植被、水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981年确认在深圳市罗湖某鱼塘采集的螺蛳为藁双脐螺,为中国大陆首次报告。1981—1982年在深圳市调查10个公社(镇区、街道),于深圳市罗湖与香港新界交界的交界河罗湖桥至与深圳河交接处的河段约1000m、交界河与深圳河交接处至人民公园的深圳河段约1000m、与该河段相通的3条水沟长约300m、周边6口鱼塘和1口污水塘约4030m^2等环境发现有藁双脐螺孳生;深圳市其他9个公社(镇区、街道)及另外11个县区均未发现有该螺孳生。对有螺环境特征及水质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显示,中性偏碱水质适合该螺孳生,活螺数多的螺点水中氯化物含量为9.0~94.0mg/L,总硬度为44.8~142.8mg/L,氨氮含量为0.02~1.50mg/L;有螺环境类型为水塘、水沟、河3种,腐殖质较丰富,活螺主要沿水边分布,喜附着于水中漂浮物上,以下段及出水口水流缓慢处较多。2012—2013年的调查发现,在深圳市的盐田河、葵涌河和大沙河等7条河道及东莞市的石马河和惠阳区的淡水河均有活的藁双脐螺孳生。结论1981年在中国大陆首次确认在深圳市有藁双脐螺孳生,范围局限;双脐螺沿水系向周边地区扩散蔓延,目前已扩散到深圳市毗邻的东莞和惠州市的部分河道。

  • 标签: 血吸虫 曼森 双脐螺
  • 简介:目的建立秀丽隐线虫-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模型,用于外排泵抑制剂(EPIs)逆转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对于环丙沙星耐药的研究。方法建立秀丽隐线虫-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模型,选用6种EPIs(CCCP、PAβN、NMP、奥美拉唑、利血平和维拉帕米)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联合使用,记录秀丽隐线虫生存率以评价体内药效,同时进行毒性试验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不同浓度XDRAB对秀丽隐线虫的致死情况不同,选择5×106CFU/mL作为XDRAB感染秀丽隐线虫浓度。秀丽隐线虫生存实验显示,XDRAB感染线虫3h后线虫组与加入多粘菌素B的对照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54,P>0.05),感染线虫6、9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感染6h与9h组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9,P>0.05),最终选择6h作为感染时长,36h为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时长。环丙沙星联合EPIs应用于感染模型实验中,低浓度的PAβN、NMP、奥美拉唑、利血平可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30%~40%、15%~20%、20%~30%、20%,高浓度的维拉帕米可将感染线虫的存活率提高30%左右。体外药敏试验和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分别与CCCP、奥美拉唑和维拉帕米联合可降低MIC至原来的1/4,分别联合PAβN,NMP和利血平可降低MIC至原来的1/2,其中CCCP体外联合抑菌效果最佳,但毒性较大不适于体内药效研究。结论首次成功构建了秀丽隐线虫-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模型,得到6种EPIs逆转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秀丽隐杆线虫 外排泵抑制剂 环丙沙星
  • 简介:摘要: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质谱法(UPLC-MS/MS)测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9种麦角生物碱的分析方法。方法 称取样品使用乙腈-水(84:16)旋涡提取,离心使用C18进行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离心后取上层清液过0.22μm滤膜上机检测,使用乙腈和3mmol/L碳酸铵为流动相,BEH C18柱进行9种麦角碱的分离,多反应监测模式(MRM)采集和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定量测定。结果 9种待测物在较低浓度范围(0.050ng/ml~5.0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10μg/kg~0.15μg/kg,定量为0.30~0.45μg/kg。在3个加标水平下(0.50μg/kg、1.5μg/kg和5.0μg/kg),婴幼谷物中9种麦角碱的平均回收率在90.0%~1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96%~7.6%之间。结论 该方法简单、方便、灵敏度高,适用于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中9种麦角生物碱样品的快速筛查和定量。

  • 标签: 麦角生物碱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简介:摘要: 探讨自体同眼结膜瓣带角膜缘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30日收治的67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4);对67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随访3~15个月。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同眼结膜瓣带结膜瓣带角膜缘细胞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率、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为7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眼科手术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同眼结膜瓣带结膜瓣带角膜缘细胞移植术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治疗中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疗效,这个术式完全符合现代翼状胬肉的标准手术要求: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损伤小(不影响将来眼部其他手术操作),术后美观效果好。

  • 标签: 原发性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显微手术  自体同眼结膜瓣带角膜缘杆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