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大同-阳原盆地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是将军庙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一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危险区之

  • 标签: 大同-阳原盆地 新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地震灾害
  • 简介: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北西向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北东向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构造解析、盆地沉积及物源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弧形构造不仅将早期前陆序列卷入变形,并且控制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盆地演化和古地理格局。总结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盆山演化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发育控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及秭归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川东-湘鄂西弧形带限制了盆地东南边界,加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逆冲带,三面围限构成具前渊沉降克拉通内盆地或称为“墙围盆地”(walledsedimentarybasin);(2)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逆冲构造变形逐渐减弱,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扩展,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在弧形带前缘宜昌地区形成沉积中心,并覆盖了现今黄陵背斜;(3)晚白垩世,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推进,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弧形带北翼黄陵背斜初始隆起,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翼宜昌地区及南翼习水地区。与此同时,在弧形带内部薄皮构造向斜部位形成楔顶沉积,发育如恩施盆地、黔江盆地、来凤盆地等系列规模较小背驼式盆地。

  • 标签: 弧形构造 前陆盆地 扬子北缘 背驼式盆地
  • 简介:通过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分析化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储集体岩石学特征、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成岩阶段及成岩演化序列,以及成岩作用储集体性影响程度和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深层储集体主要由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为低—中等各类砂岩和部分泥灰岩组成;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为主破坏成岩作用造成了储集体孔隙空间大量损失,而以溶蚀作用为主建设成岩作用则使部分储集体恢复了储集性能;破坏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同生成岩、早成岩和中成岩阶段,建设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褶皱回返引起表生成岩阶段;受成岩作用影响,主要发育粒间孔、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微细喉型为主,储集层类型以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为主。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序列 储集性能 柴达木盆地
  • 简介:海底上发育深水牵引流形成各种床形单元,包括等深岩丘及大型沉积物波在内不同床形单元有规律地组合在起,对于此类床形组合的确切形成机理,目前仍在探讨之中。本文经详细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进展:①运用内波理论可对海底上大型沉积物波各组成单元成因作出较为合理解释,向深海方向传播内波可形成向上坡方向迁移大型沉积物波;②在等深流与上覆低密度水体之间界面上具备产生大规模界面内波条件;③某些底流成因床形单元组合属于等深流与等深流所引发内波联合作用产物,首次提出了等深流-内波沉积组合概念;④在现代海底上及古代地层记录中均发现了等深流-内波沉积组合实例;⑤建立了个古代地层记录中深水牵引流沉积组合综合模式。

  • 标签: 深水牵引流 床形单元 内波理论 等深岩丘 沉积物波
  • 简介: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和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层理、层面上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浅水环境中样,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潮坪和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和大红峪组碎屑岩中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和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和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中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这些沉积构造发现和初步研究,为今后进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微生物 原生沉积构造 研究进展
  • 简介:自从Kalkowsky在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直是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和思考主题,而且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中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中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中叠层石直是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和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和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和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和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 ̄m厚松散地层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 ̄Ma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沉积空间,形成广义山前盆地中泛滥平原;与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 ̄km处。0.78 ̄ ̄Ma以来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 ̄m。谨慎地依据120 ̄ ̄ka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中更新统大部缺失,与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和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地层间断相近。3个钻孔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 ̄km钻孔45 ̄ ̄ka以来地层最厚达41 ̄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在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狭义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中渤海湾西岸沉降提供了个基准点。

  • 标签: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 简介: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008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主办单位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标签: 学术会议 古地理学 沉积学 成都市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是个非常古老事件,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和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个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所造成、从个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发育所造成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等。更为重要是,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是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个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砂岩侵入体系是种普遍地质现象,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地学界重视,但对其形成机理探讨较少。作者及研究团队通过设计套室内模拟实验装置,来简化模拟3层地层结构中砂岩侵入体系形成和演化过程。在之前模拟实验(实验变量为顶层沉积物厚度、进水管结构)结果基础上,进步考察了地形坡度实验结果影响,并砂岩侵入体系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实验过程中,共观察到7种不同形态不同样式管道,并实验过程中压力变化进行测试。实验结果分析认为:盖层厚度越大,压力下降速度越慢,越不利于压力释放;随着实验继续进行,砂岩侵入体最终会转化为砂岩喷出体并喷出地表;不稳定地形有利于触发疏松沉积物发生变形。实验表明,超压是砂岩侵入体发生最重要条件之,沉积盆地中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是可独立产生大规模超压2种主要机制。

  • 标签: 流化 超压 物理模拟 砂岩侵入体系 形成机理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发育"粒间孔型石英砂岩"、"溶孔型石英砂岩"、"粒间孔—溶孔复合型长石砂岩"3类相对高渗储集层。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分析了该地区上古生界3类相对高渗储集层岩石结构、组分与物性等基本特征,详细探讨了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活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各类相对高渗储集层形成控制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与物源距离、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分布、孔隙类型、颗粒成分及粒度粗细、杂基成分及含量、储集层最大埋深、后期构造运动等因素,主力勘探层系山西组二段和下石盒子组八段进行储集层优劣分级综合评价,认为受高石英含量母岩控制沉积体系、辫状河高能沉积相带和强溶蚀、弱压实有利成岩相带分布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相对高渗储集层主要发育区域。

  • 标签: 低孔低渗 储集层类型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该方法流程进行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种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华北地台上寒武统崮山组出现了大量竹叶状灰岩。通过山东唐王寨剖面崮山组系统研究,识别出页岩、疙瘩状泥晶灰岩、泥质条带泥晶灰岩、薄层状泥晶灰岩、生物扰动泥晶灰岩、颗粒质(生物碎屑)泥岩-泥质颗粒岩、含交错层理鲕粒灰岩及竹叶状灰岩8种岩石类型,这些岩石类型组成了页岩盆地、深潮下带及浅潮下带岩石组合。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和基质特征及其沉积序列,表明砾屑和基质来源多样并且在不同沉积环境中其成因具有多样。据此总结出崮山组竹叶状灰岩具有4种可能成因类型:1)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和基质可能均为原地形成或者仅有短距离搬运过程;2)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和基质可能均为近岸形成并经历了长距离搬运过程,或者竹叶状灰岩沉积环境经历了海平面的突然升高;3)竹叶状灰岩中基质可能来源于近岸未固结鲕粒和生物碎屑及原地灰泥,与原地破碎生成砾屑和灰泥等混合沉积;4)竹叶状灰岩中砾屑可能来源于远岸固结泥晶灰岩,并经搬运作用与原地未固结灰泥及骨架颗粒等基质混合沉积。

  • 标签: 竹叶状灰岩的多成因 沉积环境 崮山组 上寒武统 山东
  • 简介: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环古生界深埋碳酸盐岩潜山天然气获得重大突破,钻井资料揭示该地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很强非均质。由于沉积相是岩溶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之,因此文中根据岩心和薄片资料、测井相、微量元素和古生物特征等多种手段综合分析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存奥陶系纵向上表现为1个较为完整海退—海进序列,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亚相,并可进步划分为台内滩、滩间、潮下带和潮间带4种沉积微相。台内滩和潮下带微相横向分布连续稳定,水动力条件强,形成储集层早期溶孔发育,且这2种沉积环境里发育碳酸盐岩较纯净,经后期风化淋滤形成岩溶储集层厚度大、质量好,因此是有利岩溶储集层发育相带。该研究明确了研究区台内滩及潮下带发育特征,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渤中凹陷 古生界 碳酸盐岩 沉积微相 岩溶储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