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在对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录井岩屑描述、测井相分析和岩心观察,确定该区新近发育冲积扇、河流一泛滥平原、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相。应用录井和测井资料,编制出了地层厚度、砂岩含量、暗色泥岩含量、红色泥岩含量等值线图等基础图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了上千柴沟组一狮子沟组4幅沉积相平面图。沉积相总体特征以滨浅湖沉积为主,而在研究区周缘则多发育河流泛滥平原、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这些图件动态地反映出沉积、沉降中心由西向东逐步迁移的过程。鸭参3井和落参1井区长期发育三角洲沉积,是研究区储集层发育最好的区块,也是下步勘探的重点地区。该研究对沉积相的精细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研究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一里坪 沉积相 新近系 滨浅湖 三角洲
  • 简介: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一些背斜构造单元的古近-新近中,赋存储量巨大的油田卤水,有望成为第四盐湖卤水的后续利用资源。通过对小梁山、南翼山、油泉子、开特米里克、油墩子、油砂山等典型构造区石油钻孔自喷的油田卤水以及地表盐湖卤水、晶间卤水取样分析,讨论了其水化学特征及资源分布,重点通过与海水、青海湖水蒸发曲线对比,分析了油田卤水的化学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油田卤水中K、B、Li资源远超工业开采品位,Br、Sr等也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有优越的高品位综合开发利用前景;油田卤水资源元素富集规律表现为平面上以中部南翼山背斜最为富集,向北、向南相对降低,垂向上深部油田卤水比浅层晶间卤水、湖表卤水资源元素相对更为富集;油田卤水的化学演化主要受控于水-岩反应、深部水的混合以及蒸发浓缩和盐岩的溶解作用,这些作用为卤水分异演化、富集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球化学条件。

  • 标签: 柴达木盆地西部 古近系和新近系 油田卤水 水化学特征 化学演化
  • 简介: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珠江组NE—SW向平行于古岸线展布的K22条带状砂体外部地震反射特征、内部反射结构及平面展布规律,并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理论,结合海平面变化特点,对K22条带状砂脊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K22条带状砂脊为发育在陆架区古构造高带、受控于强制性海退过程的再沉积产物,其物源来自于早期的三角洲,沉积水动力条件多样,主要为海退过程中的潮汐流和波浪作用;同时,沿岸流也对砂脊形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砂脊后期得益于快速的海侵而保留下来。留存下来的沙脊沉积被包裹在海相泥岩背景中,可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新近系 珠江组 K22陆架砂脊 沉积成因
  • 简介: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红柳泉一跃东地区新近下油砂山组作了细致的沉积相分析研究。下油砂山组发育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浊积相等几种沉积相类型,分析了其发育特征及分布范围。以识别出的4个三级层序为单位,详细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I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为冲积扇和扇三角洲、中西部地区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Ⅱ层序沉积时期,沉积相分布格局与I层序基本一致;Ⅲ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发育范围有所缩小,中西部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范围持续扩张,分布范围较前期增大;Ⅳ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依旧发育冲积扇,中西部地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快速地向东推进,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已达研究区中心。结合构造、物源、气候等因素分析了沉积相展布及演化的控制因素。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新近系 下油砂山组 层序 沉积相
  • 简介:下切谷是陆地上一种常见的侵蚀地貌,古今均十分发育,但是不同盆地、不同时代发育的下切谷,无论是在沉积充填特征还是平面展布形态等多个方面都大相径庭。为此,作者依据曼宁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再结合分析北海盆地维京地堑发育的典型下切谷实例以及前人进行的相关水槽实验结果总结认为:地形坡度、基准面下降速率及幅度与下切谷所侵蚀地层的岩性是影响下切谷发育模式的最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控制了:(1)下切谷的弯度指数及宽深比,(2)下切谷平面上发育密度及其规模,(3)与下切谷伴生的陆棚三角洲、陆棚边缘三角洲沉积厚度及展布范围。海侵过程中下切谷的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受平均基准面上升速率及沉积物供应量的共同控制,根据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富砂型陆棚三角洲充填及富泥型河口湾充填两类。

  • 标签: 北海盆地 维京地堑 下切谷 主控因素 陆棚坡度 基准面变化
  • 简介:应用河流砂体构型理论,首先识别出单个心滩坝,并对单个心滩坝进行构型解剖,建立了心滩坝的三维构型模型。从砂体构型的角度阐明了储集层初始含油气性差异的成因,解决了孔店油田馆陶组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问题。指出在厚砂体连片分布的单个沉积时间单元内,河道的侧向迁移可使不同期叠置砂体各自具有独立的流体系统;在同一河道内,心滩坝砂体与河道充填砂体之间的构型界面也会使不同成因砂体不完全连通,导致含油级别不同;同一成因砂体内部界面也能使界面上下含油饱和度及油水界面等存在较明显差异。

  • 标签: 黄骅坳陷 孔店油田 辫状河 砂体构型 含油气性差异
  • 简介:综合地震反射时间突变、岩石类型与沉积微相和地层厚度等多种方法来识别断裂坡折带,并通过构造平衡剖面恢复的方法对所识别的断裂坡折带进行进一步确定,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在古近纪和新近纪发育了七个泉、红柳泉、阿拉尔、阿拉尔东、Ⅷ号、昆北和Ⅺ号断裂坡折带。由于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断裂坡折带可以分为萌芽期和繁盛期2个发展期,分别对应于古近纪和新近纪,且断裂坡折带活动强度依次增强。依据断裂坡折带发育部位及对沉积相分布控制作用的不同,可将断裂坡折带划分为浅水坡折带和深水坡折带:浅水坡折带之上发育辫状河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深水坡折带之下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两者之间以三角洲前缘和滩坝亚相为主,是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XI号断裂坡折带中部以下地区具备形成深水浊积的条件,极有可能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接替区。

  • 标签: 断裂坡折带 柴达木盆地 古近纪 新近纪 沉积相
  • 简介:皖南东至地区寒武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群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的混生现象,并处于台地与盆地交接部位.通过对分别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将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Ⅱ型沉积层序和2个Ⅰ型沉积层序,早寒武世的3个Ⅱ型沉积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中寒武世晚期到晚寒武世的2个Ⅰ型沉积层序皆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通过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演化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自早寒武世早期本区海平面达到最高位和最大上升速率后,至寒武纪末研究区海平面总体处于下降过程,即海平面为累进式的缓慢的下降.

  • 标签: 皖南 东至地区 寒武系 层序地层
  • 简介:徐州地区震旦下部的贾园组具有丰富典型的风暴沉积标志,包括各种冲刷-充填构造、丘状交错层理、碎屑流沉积、粒序层理及卷曲层理等。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及室内研究。根据风暴沉积标志的组合可划分出6种风暴沉积序列类型。其中,类型I为具粒序层理的薄层含粉砂灰岩。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下的远源风暴浊流的末梢;类型Ⅱ以渠模与丘状交错层理的组合为特征,出现在风暴浪基面与晴天浪基面之间;类型Ⅲ为风暴流成因的碎屑流沉积内碎屑灰岩与底面的冲刷沟槽、丘状交错层理的组合,是形成于晴天浪基面附近的槽道碎屑流型风暴沉积;类型Ⅳ为具颗粒流沉积特征的内碎屑灰岩与冲刷面构造及丘状交错层理的组合,丘状纹层段中常见卷曲层理,形成于滩前陆棚斜坡的上部;类型V为夹于潟湖相薄层灰岩中的鲕粒砾屑灰岩。为风暴水流冲越鲕滩,在滩后潟湖近滩一侧的风暴沉积;类型Ⅵ为潟湖相风暴岩,由冲刷面构造、薄层内碎屑灰岩及丘状交错层理的组合,顶部具晴天沉积。各种序列在垂向上叠置,构成向上变浅序列。风暴沉积的研究对于深化区域古地理及地层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徐州地区 震旦系 风暴沉积 贾园组 丘状交错层理 风暴流内碎屑灰岩
  • 简介:陕西凤县-山阳泥盆发育的砾岩,包括泥砾岩、钠长石砾岩、白云岩砾岩和砾质矿石,不仅空间上与热水沉积体密切相关,岩石化学成分也受到热水活动影响。通过对该类砾岩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研究,认为其形成受控于成矿期的同沉积断裂。沿同沉积断裂发育海底滞流深水洼地,同沉积断裂亦触发海底重力流。这些砾岩即是在这些洼地中形成的重力流砾岩。此外,同沉积断裂作为热水上升的通道,提供同沉积期矿化作用的热水介质,这些砾岩中的铅锌矿床即是这些同生期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通过柞山矿田西部池沟组(D2ch)分布的泥砾岩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研究,结合区内矿床同位素测年资料和地层地球化学资料,笔者认为柞山矿田大西沟组(D2d)中赋存的菱铁矿-银-多金属-金热水沉积矿床系列,具有二次热水沉积特点。

  • 标签: 陕西 凤县-山阳泥盆系 砾岩 同沉积断裂 热水活动
  • 简介:宁夏固原寺口子组砂岩是中国古近纪内陆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岩性、沉积构造、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古近寺口子组砂岩由3个成因段构成:段Ⅰ为河流相沉积;段Ⅱ,即砂岩主体,为典型风成砂岩,沉积环境为风成沙丘和丘间地;段Ⅲ,初步推断其为湖相沉积。结合中国古近纪气候背景、研究区域地形条件及古风向,推断寺口子组砂岩主体风成沉积为行星风控制下的沙漠沉积。

  • 标签: 固原 寺口子组 风成砂岩 古近纪 沙漠沉积
  • 简介: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白垩烃源岩以29%的比例居全球各层系之首。通过古地磁与地理信息数据耦合,以及对所有白垩烃源岩层位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恢复了白垩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发育环境。结果表明:(1)白垩烃源岩主要发育于阿普特阶-土伦阶(占白垩烃源岩的52.63%)。(2)白垩烃源岩主要发育于2种构造、沉积环境:陆表海环境(非典型被动陆缘)和裂谷环境。(3)白垩纪早期,烃源岩干酪根以Ⅰ型为主;白垩纪中期,烃源岩干酪根过渡为以Ⅱ型为主,Ⅰ型较少;白垩纪晚期,Ⅲ型干酪根烃源岩迅速增多。(4)白垩纪大陆裂解边缘出现富有机质沉积,上升流促进生物繁盛,高温、干旱的气候使陆表浅海区盐度较高,其还原环境有利于烃源岩的保存。

  • 标签: 白垩纪 全球烃源岩 沉积相 古环境 编图
  • 简介: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古近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把塔里木盆地古近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发育3个层序,从下到上为S1,S2和S3。S1大致相当于库姆格列木群底部的砾岩段、膏泥岩段到白云岩段,在塔西南地区相当于土依洛克组。S2和S3大致相当于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上部两套膏盐岩段以及塔西南坳陷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及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的两套膏盐岩段。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发育1-2个三级层序,即S4和S5。S4相当于库车坳陷的苏维依组和塔西南坳陷巴什布拉克组的主体,S5仅在部分钻井中见到,以苏维依组顶部局部发育的扇三角洲相砂砾岩为代表。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及辫状河道相砂砾岩以及成化漏湖或蒸发台地相厚层膏盐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以滨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碳酸盐岩及富泥质的沉积序列。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古近系 层序地层 库车坳陷 塔西南坳陷 层序界面
  • 简介: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是一个典型的箕状凹陷.受节节下掉正断层的控制,区内在古近发育了陡坡型和缓坡型两种沉积模式.经过初陷-裂陷、扩张和再陷三个构造-沉积演化期,区内沉积了以源近流短的扇三角洲、湖底扇等为主的粗碎屑砂岩储层.该储层经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过程,目前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和晚成岩A期.在沉积和成岩双重控制之下,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扩大孔隙为主.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大于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储层在纵向上发育有多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古近砂岩储层物性和含油性都以扇三角洲砂岩储层最好,是该凹陷最重要的油气储层.研究认为该区深层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研究指出了断陷盆地油气的勘探方向.

  • 标签: 辽河断陷 古近系 砂岩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油气勘探
  • 简介:通过岩心、薄片观察,从岩石学特征入手,结合测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的陆源碎屑—碳酸盐混积岩和混积层系进行了研究。根据混积强度将混积岩划分为混积型碎屑岩、混积型碳酸盐岩和高度混积岩。巴楚组下泥岩段和中泥岩段发育混积型碎屑岩,巴楚组生屑灰岩段、中泥岩段和小海子组发育混积型碳酸盐岩,卡拉沙依组上泥岩段、巴楚组下泥岩段及巴什托局部地区的中泥岩段发育高度混积岩。高度混积岩出现在海退期沉积的碎屑岩段,代表了陆源碎屑—碳酸盐强烈混合的过渡性沉积环境。研究区石炭可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混积层系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早期和高位体系域晚期,以间断混合和相缘混合为主。研究认为混积强度是评价混合沉积环境性质的主要参数,并将其划分为4级。下泥岩段存在混积强度达3级以上的混积界面,能用于地层对比。最后,结合混合沉积特征讨论了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研究区石炭层序组以上的混合沉积的控制作用。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巴楚—麦盖提地区 石炭系 混合沉积
  • 简介:石炭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海相含油气地层之一。下石炭统的油气生成条件比上石炭统的好,这和早石炭世的盆地面积较大有关。石炭下伏的志留系和上覆的二叠的油气生成条件比石炭还要好。上石炭统的油气储集条件比下石炭统的好,这和上石炭统的白云岩和滩相石灰岩分布较广有关。石炭油气藏的直接盖层是下二叠统下部的梁山组,区域盖层是中新生代的泥岩为主的地层。南方石炭油气生储盖条件的配置关系相当好。但是,南方石炭以及整个古生代和三叠纪海相地层均经历了多次大的构造变动,其油气藏形成条件遭受相当大的破坏。在有利的生储配置关系的基础上,在区域盖层和保存条件较好的及面积较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尤其是在邻近石炭本身或其下伏志留系油气源岩的地区,是寻找和发现石炭新的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石炭系 油气潜景 中国南方
  • 简介:在野外剖面观察与勘测的基础上,应用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和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与成岩序列、碳酸盐岩岩相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分析和探讨了马四段和马六段豹皮灰岩的特征及其成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金粟山剖面马六段B亚段可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其中下部2个准层序组以豹皮灰岩为主,且自下向上云斑的连续性及白云化程度呈现增强的趋势。云斑由有序度较高的自形—半自形白云石构成,具有相对较高的δ^13C值和相对较低的δ^18O及^87Sr/^86Sr值,贫Fe、Mn等元素,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马四段和马六段的豹皮灰岩主要形成于埋藏阶段,是低海平面期渗入生物钻孔的蒸发海水在埋深和地温增加过程中白云化作用的结果。

  • 标签: 豹皮灰岩 地球化学特征 包裹体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黔东铜仁地区寒武清虚洞组和娄山关组中分布有多处热液白云岩,其形态包括块状、透镜状、角砾状等。通过露头及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温度测定、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分析,笔者探讨了研究区不同类型热液白云岩的形成机制、热液性质与来源及其与铅锌成矿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液白云岩由中粗晶—巨晶鞍状白云石组成,形成温度为96~223--℃,平均为155.86--℃;盐度为8.28~16.15wt%NaCl,平均为12.30wt%NaCl;具有轻稀土富集和Ce负异常特征,LREE/HREE为16.51,δCe为0.79,87Sr/86Sr为0.708662。(2)块状和透镜状热液白云岩形成于交代作用较完全的环境,角砾状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水力破裂作用;白云石化流体可能来自包括震旦碳酸盐岩在内的下伏地层,断层和裂缝为其运移通道。(3)白云石化流体与区域铅锌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来源相同或相似;热液白云岩中含有少量成矿物质,应形成于铅锌主成矿期前后。

  • 标签: 贵州省 热液白云岩 水力破裂 铅锌矿
  • 简介: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其古近的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盐岩,分别位于沙河街组第三段的第四亚段(S43)、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S23)和沙河街组的第一段(S1),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每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韵律组成,每一单韵律由盐岩和泥岩组成.两套等时对比标志层(深湖沉积)之间盐岩与砂泥岩存在着相变关系.盐岩是在深盆背景下干旱成因的,盐类物质来自地下深处上涌的卤水,卤水在凹陷中的分层作用是盐岩形成的主要方式,卤水上涌通道是基底大断裂,其动力来源是岩浆活动.盐岩的阻隔作用使其对下部地层的温度、压力的变化均有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于加快盐岩下地层中的有机质成熟与演化.盐岩又是良好的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盐岩呈塑性状态.勘探实践看出东濮凹陷的岩性油气藏与盐岩的沉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搞清盐岩的分布规律对东濮凹陷下步勘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河南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沉积旋回 盐岩
  • 简介:基于对柴西地区钻孔岩心、显微镜下矿物组成和特征的观察、地震测线的处理和解释、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及其它资料的综合分析,完成了柴达木盆地柴西古近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预测研究.柴达木盆地基底的构造格架及不同位置发育的深大断裂及其所决定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等因素共同控制了沉积相带在时空上的展布.湖盆构造演化对沉积演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多个不整合层序界面发育多期碎屑物质供给,但沉积物供给并不充分.可容空间持续存在,导致湖侵体系域十分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发育期间,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易于形成与湖侵体系域相关的油气储集体及油气藏:三角洲前缘砂体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湖相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深湖浊积砂岩透镜体隐蔽油气藏、层序界面控制的隐蔽油气藏以及断层控制的复合隐蔽油气藏.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 湖侵体系域 储集体 层序地层学 隐蔽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