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团簇同位素指的是含有2个及2个以上的重同位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同位素体。团簇同位素的数值定义为同位素体的相对丰度偏离随机分布状态的程度。测量该相对丰度较低的同位素体需要高精度的质谱仪,难点在于利用同位素组成已知的参考气体和不同同位素组成的加热气体,以获得绝对参考体系下的数值。团簇同位素体的相对丰度非常低,但是具有非常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比如碳酸盐矿物中^(13)C^(18)O^(16)O的丰度对温度具有敏感性,而与矿物的全岩同位素以及矿物形成时期的流体性质无关,因此可以利用测量的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来获得矿物的生长温度,再利用矿物的氧同位素(δ~(18)O),根据传统的氧同位素温度计原理,可以进一步获得矿物的生长流体(水)的氧同位素。目前,团簇同位素温度计已经在古气候(温度)重建、古高度恢复、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以及甲烷的成因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评估深埋高温过程引起的C-O化学键重置对碳酸盐团簇同位素的影响、测试仪器产生对团簇同位素的非线性误差校正、以及其他丰度更低的团簇同位素体或大分子的团簇同位素的测量,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团簇同位素 同位素体 碳酸盐 古温度计 甲烷
  • 简介:黔南坳陷是扬子克拉通内由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围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块。分4个阶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重塑了贵州南部及邻区与周边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构造,是海相沉积建造阶段中的一次重要改造。印支运动使贵阳—镇远断裂和紫云—罗甸断裂反转,奠定了其成为黔南坳陷的北界和西南界断裂的基础。中侏罗世后的逆掩—冲断可分为两期:早期称燕山运动,以北东走向的断裂向北西逆冲和扩展为特征;晚期称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区域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断裂向南东东逆冲,铜仁—三都断裂成为黔南坳陷的东界,印支运动形成的近南北向—北北东向断层向西(偏北)逆冲,构成铜仁—三都断裂的背冲构造。近南北向断层上盘发育的开阔背斜是黔南坳陷内海相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靶区。

  • 标签: 黔南坳陷 构造—古地理演化 盆—山耦合 广西运动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 简介: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的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在楚雄地区的反映。在剥去喜马拉雅运动的改造、把攀西地堑系和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的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的),以“盆”“山”耦合的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演化及这些盆地的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的“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的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的新构造运动对盆地保存和油气成藏的不利因素。

  • 标签: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