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研究区常规测井、地层倾角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的测井相序列特征,分析了准噶尔盆地阜斜坡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和沉积相类型.ANN(神经网络)岩相处理结果表明,典型的三角洲沉积岩相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三角洲前缘远砂坝、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及分支河道间沉积,将其结果与录井岩性序列对比,符合率非常高.这为研究区关键井的相序及沉积体系分析提供了连续的和较准确的岩相依据.通过古水流体系研究,可看出研究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沉积时期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克拉美丽山以北地区,南部北三台地区以南存在次要物源.最后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处理解释的岩性剖面、岩心刻度下处理出来的沉积学倾角解释成果(沉积构造和古水流)和ANN(神经网络)岩相处理解释成果,建立了阜斜坡区关键井目的层段的测井沉积亚相及微相模型.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测井相 沉积相
  • 简介:崇筠,女,1921年生,中共党员.1948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并到石油管理总局工作.1954年到北京石油学院勘探系任教,并担任矿物岩石教研室主任.1974年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任副总地质师,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曾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她主编的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8月7日逝世.

  • 标签: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学术思想 座谈会 石油勘探开发 博士生导师 科技进步奖
  • 简介:通过地震、钻测井及生物地层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阜斜坡区侏罗系发育6套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层序及沉积相空间分布的差异反映八道湾期至西山窑期以北部物源为主,下部构造层序揭示了北部抬升、南部均衡沉降的构造格局,头屯河期至喀拉扎期以南部物源为主,上部构造层序反映南部抬升、湖盆急剧收缩的构造格局。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次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早中侏罗世,本区以暖温带潮湿气候为主,但在三工河早期及头屯河中期有两次气候变干变热过程,晚侏罗世为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侯,晚期的干旱气候还是导致湖盆急剧萎缩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层序地层学 构造层序 古气侯
  • 简介: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盐岩,分别位于沙河街组第三段的第四亚段(S43)、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S23)和沙河街组的第一段(S1),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每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韵律组成,每一单韵律由盐岩和泥岩组成.两套等时对比标志层(深湖沉积)之间盐岩与砂泥岩存在着相变关系.盐岩是在深盆背景下干旱成因的,盐类物质来自地下深处上涌的卤水,卤水在凹陷中的分层作用是盐岩形成的主要方式,卤水上涌通道是基底大断裂系,其动力来源是岩浆活动.盐岩的阻隔作用使其对下部地层的温度、压力的变化均有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于加快盐岩下地层中的有机质成熟与演化.盐岩又是良好的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盐岩呈塑性状态.勘探实践看出濮凹陷的岩性油气藏与盐岩的沉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搞清盐岩的分布规律对濮凹陷下步勘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河南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沉积旋回 盐岩
  • 简介:老爷庙油田位于河北省唐海县老爷庙村,是冀东油田的主力油田之一.构造位置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西北部.根据分析沉积岩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和岩相组合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结合东营组一段沉积时期西南庄断层下降盘倾斜的古地形背景以及西南庄和老王庄凸起古物源的古地理位置,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一段确定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并划分了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微相,并对每类沉积微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测井相为基本手段,应用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勾绘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一段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讨论沉积微相的演化.依据一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结合岩心分析资料,确定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储层微相,其孔隙度为15%~24%,渗透率150×10-3~500×10-3μm2,储层的物性较好.分流水道的游走摆动、沉积物的快速堆积、储层较低的分选性和强烈的非均质性是导致老爷庙油田东一段油藏开发效果差的根本地质因素.恢复一段沉积微相,可以进一步弄清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 标签: 古近系 老爷庙油田 沉积相 扇三角洲 河北 沉积构造
  • 简介:濮凹陷沙河街组河口湾环境发育的最初征兆是出现震积岩(Seismites)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Synaeresis),预示其基底有构造性下沉,海水在间歇性地灌入,接着淡水介形类开始大量死亡。与海水有关的生物痕迹如Ophiomorpha、Tigillites屡屡出现,说明此时此地淡水水体已被河口湾咸水水体所取代,最后剖面中见到滨海高能环境下的生物痕迹Arenicolites和缅粒砂岩、介壳碎屑层等,指示潮道和潮汐坝的存在。至此,这一地区的河口湾以陆相(分流河道)-陆海混合相(河口湾点坝)-海相(潮道)为代表的三元结构,便完整地记录了一次海面升降周期。由陆相动物活动痕迹、植物活动痕迹和古土壤识别出的陆相部分在沙河街组有10层(开31井),由海相生物痕迹、海相生物及海相内源沉积物识别出的海相部分有12层(开31井、新胡4井),说明沙河街组沉积期曾有过10次以上的海面升降过程。海面下降时,河流沿兰聊断裂和内黄凸起间断裂谷地侵蚀切割两岸形成可容空间;海面上升期,此可容空间部分或全部被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所充填,形成了分流河道、河口湾点坝砂为代表的下切谷型储层和以潮道、潍坝砂体为代表的超覆型储层。

  • 标签: 东濮凹陷 储层 沙河街组 河口湾体系 储层预测
  • 简介:崇筠教授1954~1975年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主要承担沉积岩石学的教学工作,先后编写了3本沉积岩石学著作.第一本是,北京石油学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版.第二本是,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沉积岩石学教材.第三本是,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崇筠教授是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我们深切怀念崇筠教授.

  • 标签: 吴崇筠教授 沉积岩石学 教学及教材建设 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