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混合沉积物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包括异化粒等)沉积上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广义,狭义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份混合(同一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碳酸盐岩研究与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研究多被忽视了.对狭义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一成因名称--混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一起?倒底: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者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者本来就在同一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一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水?风?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为一个南西-北东走向燕山期古隆起,现今构造为由北向南倾斜单斜。该区侏罗纪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削蚀上超不整合面,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地区。通过地层剥蚀厚度恢复主要方法与相关条件分析,根据研究区实际地震资料特征,采用地震剖面直接追踪法、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邻层厚度比值法,对车莫古隆起区侏罗系头屯河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最大剥蚀量均分布奎屯-莫索湾-带,各层最大剥蚀厚度为260m、340m140m。其中古隆起高部位西山窑组剥蚀量可能由两期构造运动造成,三工河组剥蚀量产生可能来自后期构造运动。通过分析剥蚀厚度平面分布特征与古隆起形成、演化之间关系,指出早侏罗世末期车莫古隆起雏形期,西山窑组沉积期车莫古隆起逐渐发育时期,侏罗纪末期车莫古隆起快速发育时期。大量剥蚀产物搬运为古隆起翼部斜坡区地层岩性圈闭形成创造了条件,车莫古隆起南部斜坡区油气聚集有利地区。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车莫古隆起 侏罗系 剥蚀厚度恢复
  • 简介: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剥蚀量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各种构造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均位于断层上盘。

  • 标签: 临清坳陷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剥蚀量 原型盆地
  • 简介:华北地区寒武系中发育有大量风暴沉积,对于此类沉积物成因前人意见趋于统一,但对沉积环境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在野外细致观察、实测基础上,结合室内沉积学描述分析,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系第三统芙蓉统内识别出5种沉积相类型,并根据沉积环境将其归入3种相组合,分别形成于浅海碳酸盐缓坡潮下带、深潮下带页岩盆地环境。研究地层内,共识别出了49层风暴沉积,基于沉积结构构造特征,这些风暴沉积层可归入4个风暴沉积大类(原地未破碎风暴沉积、原地破碎风暴沉积、近源风暴沉积、远源风暴沉积)12个亚类,这些风暴沉积类型形成于不同环境。根据风暴沉积亚类地层中分布规律及其所指示环境类型,恢复了北京西山寒武纪中晚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历史。通过与用不同方法恢复北京西山鲁西地区同时期海平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利用风暴沉积类型所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与使用正常沉积类型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相同变化趋势。因此,风暴沉积类型可以用于恢复长时间尺度海平面变化趋势。

  • 标签: 风暴沉积 海平面变化 寒武系 第三统 芙蓉统
  • 简介:震浊陆相断陷湖盆中常见一种油气储集体。通过室内水槽实验模拟地震浊岩体形成过程,认为地震作用下,三角洲前缘发生两种类型滑塌,可形成3种类型震浊岩体:液化浊积体、二级滑塌浊积体、次生叠置浊积体。它们在三角洲前方广泛发育,垂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成带出现。其中二级滑塌浊积体发育底形坡折以下深洼陷内,可形成断陷盆地内最为有利一类隐蔽油气藏。控制地震浊岩体分布因素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地震作用强度、三角洲前缘沉积底形等。

  • 标签: 断陷湖盆 震浊积岩 水槽实验 分布规律
  • 简介: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地层大规模发育典型湖相滩坝砂体,并获得大量油气发现。作者从固体与流体相互作用产物——胶结物次生孔隙入手,结合盆地演化断层演化阶段,来定量半定量地恢复储集层中流体性质变化以及对储集层物性影响。根据流体来源持续时间,可以把固体—流体作用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流体作用阶段、围岩流体作用阶段、外来流体作用阶段、排烃流体作用阶段排烃后流体作用阶段。根据滩坝砂体分带性次生孔隙形成机理,总体可分为砾质滩坝酸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近岸滩坝酸碱流体共同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远岸滩坝—中央共振带滩坝碱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并进行了平面上次生孔隙成因推测。

  • 标签: 东营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滩坝 固体—流体相互作用 次生孔隙成因
  • 简介:自从Kalkowsky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一直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思考主题,而且一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一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一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中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中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中叠层石一直一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剖面、切片属性解释,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东方1—1地区发现一种特殊类型沉积体。按照侧复合体弯曲度大小可分为高弯度型低弯度型两类,地震剖面上均以叠瓦状强振幅反射为主要识别标志,不同之处前者平面上通常呈一组同心半环,后者则表现为带状展布。侧复合体可能为重力流水道多期“下切-充填”并发生连续横向迁移而成,其下部由互相切叠水道底部沉积组成,一般粒度较粗且横向连续性好,可作为良好油气储集层;而向上变为砂泥间互岩性组合,连通性减弱、储集性能降低。侧复合体发现对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且可为研究区油气勘探提供新远景目标。

  • 标签: 南海 莺歌海盆地 侧积复合体 重力流水道 叠瓦状反射
  • 简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浊岩沉积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浊岩主要为长石砂岩,以棱角状—次棱角状为主,粒度具有典型浊流沉积特征。沉积构造可见泥底构造、同生变形构造、粒序递变层、鲍玛序列等。最常见鲍玛序列有ABC型、AB型、ADE型、AE型、CDE型A段叠置型,具备浊典型特点。识别出薄层浊中厚层浊岩,属于三角洲前缘滑塌成因,可分为中心微相边缘微相。浊流砂体半深湖—深湖区发育良好储集体,分布区可作为重要油气勘探区。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浊流沉积 沉积特征 滑塌浊积岩
  • 简介:新疆伊犁盆地蒙古尔矿床近年来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剖面对比,从沉积学角度解释蒙古尔矿区铀矿化发育条件成矿机制。研究认为,蒙古尔地区三工河组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砂体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主要影响因素;(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砂体变异部位矿体厚度、宽度与富集程度增大主要原因;(4)由决口扇形成泥岩天窗越流形成关键因素之一。

  • 标签: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越流 砂岩型铀矿 侏罗系 伊犁盆地
  • 简介: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2-3xg2)为例,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X衍射及物性分析,探讨湖平面升降对混型碳酸盐储集层形成及其分布控制。英西地区E2-3xg2整体为咸化背景下湖相混合沉积,内部由多种结构类型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纵向叠置而成,并伴随岩石结构产状及矿物组分周期性变化。区内储集层类型多样,以混型碳酸盐岩为主,各类储集层纵向演化及物性分布与单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具有良好耦合关系,自下而上构成原生晶间微孔—溶扩晶间微孔—充填残余溶孔孔隙组合,储集层物性具有向上变好趋势。各类储集层形成机理与空间分布受湖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白云石晶间微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早—中期,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物性一般,分布广泛;溶扩晶间微孔型溶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晚期,与地貌高部位短暂暴露溶蚀相关,储渗性能优异,局部发育。

  • 标签: 湖平面升降 混积碳酸盐岩 咸化湖盆 储集层成因 下干柴沟组 英西地区
  • 简介: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发育典型古岩溶,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沉积物或沉积构造:包壳砾石包壳砾岩,且这种包壳砾岩之前从未见报道。该包壳砾石包壳砾岩结构类似鲕粒或核形石,可分为核心包壳2部分,大部分呈近圆形或扁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直径为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核心可分为4种,分别是:(1)与溶洞围岩相同灰岩砾石;(2)由砂岩形成核心;(3)由砾岩构成复合核心;(4)由古钙华碎块形成核心。包壳也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具有圈层包壳;(2)颗粒状包壳;(3)均质包壳;(4)由颗粒状包壳圈层状包壳组合形成复合包壳。包壳砾石包壳砾岩溶洞岩溶沉积中典型产物,不仅可以作为识别溶洞岩溶标志之一,而且具有一定储集能力,一种有效油气储集体。

  • 标签: 包壳砾石 包壳砾岩 溶洞 岩溶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古地理图集》编制过程中历史背景、国内外学术动态、任务由来、人员组成学术指导思想。着重分析了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后中国地质学家当时面临任务:如何将中国境内古地理变迁与大地构造演化史相结台?如何在古地磁资料尚不完善情况下在古地理图上反映活动论全球构造思想体系?本图集在上述领域内开展研究采用一系列图面表达方式,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论构造发展阶段论学术思想在古地理图编制中特色进展。也对80年代中期后我国古地理图编制方面的蓬勃发展形势以及活动论古地理图日臻完善方向作了概括展望。

  • 标签: 《中国古地理图集》 历史背景 活动论 垒球构造
  • 简介:黔南坳陷扬子克拉通内由3组不同方向断裂围限一个相对稳定区块。分4个阶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重塑了贵州南部及邻区与周边造山作用耦合盆地演化。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构造,海相沉积建造阶段中一次重要改造。印支运动使贵阳—镇远断裂紫云—罗甸断裂反转,奠定了成为黔南坳陷北界西南界断裂基础。中侏罗世后逆掩—冲断可分为两期:早期称燕山运动,以北东走向断裂向北西逆冲和扩展为特征;晚期称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区域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断裂向南东东逆冲,铜仁—三都断裂成为黔南坳陷东界,印支运动形成近南北向—北北东向断层向西(偏北)逆冲,构成铜仁—三都断裂背冲构造。近南北向断层上盘发育开阔背斜黔南坳陷内海相油气勘探最有利靶区。

  • 标签: 黔南坳陷 构造—古地理演化 盆—山耦合 广西运动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 简介:微生物席一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性、发育环境产物多样性,对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对一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微生物席”,要获取一个单一答案几乎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性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一个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概念体系理论基础。最为重要,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中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中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特征所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年轻分支学科现状进一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楚雄地区反映。剥去喜马拉雅运动改造、把攀西地堑系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以“盆”“山”耦合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演化及这些盆地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新构造运动对盆地保存油气成藏不利因素。

  • 标签: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
  • 简介:以最新钻取SE2孔沉积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特征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下切河谷沉积模式。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床、河漫滩、古河口湾、近岸浅海现代河口湾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I型层序,其内部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海侵海退潮流侵蚀面、体系域内海侵面发育。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海向陆可划分为海向段、近海段、近陆段陆向段4段,各段沉积序列海陆相互作用程度不同。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中海陆过渡部位首次明确划分出了古河口湾相,并对沉积特征分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形成时间9000aBP左右,具有与现代河口湾不同沉积特征,表现为中部为潮道砂体沉积,向陆渐变为受潮流影响河流沉积,两侧被潮坪或盐沼沉积包围,沉积物平面上自陆向海呈现粗一细一粗分布模式。现代河口湾平面上自陆向海依次发育受潮流影响河流沉积、粉砂质砂坎、潮道-潮流砂脊复合体湾口泥质沉积区,沉积物呈现粗一细一粗一细分布模式,与大多数河口湾常见粗一细一粗分布格局明显不同。

  • 标签: 沉积特征 沉积序列 分布模式 河口湾 下切河谷 钱塘江
  • 简介:微生物岩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特征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白云石)组成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露头上呈暗色,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亮晶充填体其间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指无定形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矿物充填形成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亮晶充填体内部矿物类型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前身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表层水漂浮生活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矿物充填形成。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网状体中亮晶充填体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地方运移形成较粗晶体而造成,并不符合凝块石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矿物组成而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小球状化石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主体。

  • 标签: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 简介: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演化古生态学复杂遗迹化石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古环境分析依然遗迹学基础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油气勘探应用中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学科交叉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重要推动力。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遗迹学